来源:IPO日报
从“跑马圈地”到探寻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互联网医疗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始进入下半场。
近期,北京圆心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圆心科技”)在前三次递交的招股书接连过期失效后,四赴港IPO。此次IPO,高盛和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
2021年10月、2022年4月、2022年10月,圆心科技曾先后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后均因超过半年而失效。互联网医疗虽迎着风口,但IPO之路也未如想象中平坦,例如标榜国内最大云医院网络的东软熙康也曾三度向港交所递表失败。
目前在港股上市、业务模式与圆心科技接近的公司,分别有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行业竞争激烈。IPO日报发现,互联网医疗赛道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圆心科技的营收超九成靠卖药,转向毛利率更高的保险业务,能否转亏为赢依旧存疑。
明星资本领投
圆心科技创立于2015年,是一家医疗健康公司,其创始人何涛并非医学科班出身,而是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管理学专业,曾在健一网担任CEO。据悉,健一网是央企华润集团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何涛带领十几家店的华源大药房转型电商。
线上卖药依旧是圆心科技最主要的成色。圆心科技的三大业务分别为圆心药房、圆心医疗和圆心惠保。分别对应卖药、在线问诊和保险业务。
在招股书中,圆心科技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按收益计算,其为中国第一大专注于处方药的综合医药及医疗交付平台。
圆心科技确实是“卖药为生”
2020年-2022年(下称“报告期”内),圆心药房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5.37亿元、56.15亿元、72.83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比重的97.5%、94.6%、93.7%。卖药撑起九成营收,在收入中占绝对主力。因此,从营收占比来看,科技公司的名头似乎不足。
其中,处方药和医疗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为其主要业务。据招股书,截至2022年末,圆心科技拥有并经营320家药房。
值得一提的是,圆心科技的药房围绕着医院布局。据招股书,2022年,320家药房中有其中261家位于医院半径1公里以内,85家被指定为大病医保双通道药房。
站立在“互联网医疗”的风口上,创立8年内,圆心科技完成11轮融资,累计融资规模超50亿元,股东列表中不乏众多明星投资机构的身影,例如腾讯、红杉资本、启明创投、易方达等。
IPO前,创始人何涛、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何伟庄,两人合计持股37.01%。腾讯持股19.55%为除实控人外第二大股东。红杉资本持股15.75%,启明创投持股6.90%。
增收不增利
然而,众多明星资本追投的圆心科技在盈利情况下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据招股书,报告期内,圆心科技的营收为36.29亿元、59.38亿元和77.75亿元,三年累计营收为173.42亿元。
尽管其营收规模逐年上升,但亏损额度也在持续扩大,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状况。
2020年-2022年,其净亏损分别为3.63亿元、7.57亿元和8.05亿元,累计亏损近20亿元。报告期内,现金流也为负,经营现金流出净额分别为2.04亿元、8.14亿元及6.40亿元。
对于亏损,圆心科技在招股书中解释,主要是销售和市场推广和行政开支等费用,为了推动线下药房的铺展进程,以及推动保险业务和线上问诊业务。
报告期内,圆心科技的销售费用分别为5.0亿元、8.2亿元、10.3亿元,销售费率为13.7%、13.8%、13.2%;
值得一提的是,圆心科技指出供给端赋能和医疗产业端赋能均处于各自发展的早期阶段。也就是说,圆心科技在尝试突破“卖药为生”的一条腿走路,这或许和其想要冲击更高毛利率有关。
毛利率下滑
对比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部分公司,圆心科技的毛利率并不高。2022年,平安好医生毛利率为27.3%、京东健康毛利率为21.2%,叮当健康的毛利率为33.5%。同年,圆心科技的毛利率不足10%,为9.3%。
2019-2022年,圆心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10.6%、9.2%、9.0%、9.3%。其中,2019-2021年其毛利率不断降低。上文提到圆心科技的营收大部分靠线上线下卖药所得,一方面如招股书提到,处方药的销售会受到严格的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如下表所示,卖药的毛利率并不高。报告期内,分别为7.6%、6.9%、6.9%,拖累了综合毛利率。
并且,由于卖药依赖于线下实体药店,业务相对集中在华南地区。报告期内,华南地区的收入占比为40.36%、34.01%、39.38%,均超过三成。
再看竞争对手,微医、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从在线问诊、医药电商等医疗服务切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则利用渠道优势,从医药电商切入。
而圆心科技则是看中保险公司的技术赋能市场。受政策利好、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补充医疗保险的需求,面向保险公司的技术赋能市场得到快速增长,保险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相关政策目标旨在2025年前市场规模超过人民币2万亿元。
2019年,子公司北京圆心惠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圆心科技持股51.03%。报告期内,公司来自保险服务的收入在增加,分别为0.25亿元、1.31亿元、2.42亿元。
据IPO日报了解,2023年,其上线“深圳惠民保”保险产品,进军补充医疗保险。
來源:IPO日報
從“跑馬圈地”到探尋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互聯網醫療經過20多年的發展,開始進入下半場。
近期,北京圓心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圓心科技”)在前三次遞交的招股書接連過期失效後,四赴港IPO。此次IPO,高盛和中信證券爲聯席保薦人。
2021年10月、2022年4月、2022年10月,圓心科技曾先後三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後均因超過半年而失效。互聯網醫療雖迎着風口,但IPO之路也未如想象中平坦,例如標榜國內最大雲醫院網絡的東軟熙康也曾三度向港交所遞表失敗。
目前在港股上市、業務模式與圓心科技接近的公司,分別有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與京東健康,互聯網醫療行業競爭激烈。IPO日報發現,互聯網醫療賽道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圓心科技的營收超九成靠賣藥,轉向毛利率更高的保險業務,能否轉虧爲贏依舊存疑。
明星資本領投
圓心科技創立於2015年,是一家醫療健康公司,其創始人何濤並非醫學科班出身,而是畢業於中央財經大學管理學專業,曾在健一網擔任CEO。據悉,健一網是央企華潤集團的醫藥電子商務平臺,何濤帶領十幾家店的華源大藥房轉型電商。
線上賣藥依舊是圓心科技最主要的成色。圓心科技的三大業務分別爲圓心藥房、圓心醫療和圓心惠保。分別對應賣藥、在線問診和保險業務。
在招股書中,圓心科技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稱,按收益計算,其爲中國第一大專注於處方藥的綜合醫藥及醫療交付平臺。
圓心科技確實是“賣藥爲生”
2020年-2022年(下稱“報告期”內),圓心藥房的營業收入分別爲35.37億元、56.15億元、72.83億元。分別佔營業收入比重的97.5%、94.6%、93.7%。賣藥撐起九成營收,在收入中佔絕對主力。因此,從營收佔比來看,科技公司的名頭似乎不足。
其中,處方藥和醫療產品的線上線下銷售爲其主要業務。據招股書,截至2022年末,圓心科技擁有並經營320家藥房。
值得一提的是,圓心科技的藥房圍繞着醫院佈局。據招股書,2022年,320家藥房中有其中261家位於醫院半徑1公里以內,85家被指定爲大病醫保雙通道藥房。
站立在“互聯網醫療”的風口上,創立8年內,圓心科技完成11輪融資,累計融資規模超50億元,股東列表中不乏衆多明星投資機構的身影,例如騰訊、紅杉資本、啓明創投、易方達等。
IPO前,創始人何濤、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何偉莊,兩人合計持股37.01%。騰訊持股19.55%爲除實控人外第二大股東。紅杉資本持股15.75%,啓明創投持股6.90%。
增收不增利
然而,衆多明星資本追投的圓心科技在盈利情況下表現並不盡如人意。據招股書,報告期內,圓心科技的營收爲36.29億元、59.38億元和77.75億元,三年累計營收爲173.42億元。
儘管其營收規模逐年上升,但虧損額度也在持續擴大,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狀況。
2020年-2022年,其淨虧損分別爲3.63億元、7.57億元和8.05億元,累計虧損近20億元。報告期內,現金流也爲負,經營現金流出淨額分別爲2.04億元、8.14億元及6.40億元。
對於虧損,圓心科技在招股書中解釋,主要是銷售和市場推廣和行政開支等費用,爲了推動線下藥房的鋪展進程,以及推動保險業務和線上問診業務。
報告期內,圓心科技的銷售費用分別爲5.0億元、8.2億元、10.3億元,銷售費率爲13.7%、13.8%、13.2%;
值得一提的是,圓心科技指出供給端賦能和醫療產業端賦能均處於各自發展的早期階段。也就是說,圓心科技在嘗試突破“賣藥爲生”的一條腿走路,這或許和其想要衝擊更高毛利率有關。
毛利率下滑
對比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部分公司,圓心科技的毛利率並不高。2022年,平安好醫生毛利率爲27.3%、京東健康毛利率爲21.2%,叮噹健康的毛利率爲33.5%。同年,圓心科技的毛利率不足10%,爲9.3%。
2019-2022年,圓心科技的毛利率分別爲10.6%、9.2%、9.0%、9.3%。其中,2019-2021年其毛利率不斷降低。上文提到圓心科技的營收大部分靠線上線下賣藥所得,一方面如招股書提到,處方藥的銷售會受到嚴格的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另一方面,如下表所示,賣藥的毛利率並不高。報告期內,分別爲7.6%、6.9%、6.9%,拖累了綜合毛利率。
並且,由於賣藥依賴於線下實體藥店,業務相對集中在華南地區。報告期內,華南地區的收入佔比爲40.36%、34.01%、39.38%,均超過三成。
再看競爭對手,微醫、平安好醫生、好大夫在線等從在線問診、醫藥電商等醫療服務切入。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則利用渠道優勢,從醫藥電商切入。
而圓心科技則是看中保險公司的技術賦能市場。受政策利好、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補充醫療保險的需求,面向保險公司的技術賦能市場得到快速增長,保險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相關政策目標旨在2025年前市場規模超過人民幣2萬億元。
2019年,子公司北京圓心惠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圓心科技持股51.03%。報告期內,公司來自保險服務的收入在增加,分別爲0.25億元、1.31億元、2.42億元。
據IPO日報瞭解,2023年,其上線“深圳惠民保”保險產品,進軍補充醫療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