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两次美国“银行危机”的比较研究:我们从储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兩次美國“銀行危機”的比較研究:我們從儲貸危機中學到甚麼?

鍾正生經濟分析 ·  2023/04/23 16:41

來源:鍾正生經濟分析
作者:平安首經團隊

2023年3月爆發的銀行業危機,與1980-90年代美國儲貸危機有較強相似性,兩次危機同處於高通脹、高利率的宏觀背景,儲蓄機構“存短貸長”的經營模式遭受考驗。本篇報告復盤美國儲貸危機始末,並比較兩次危機的異同,思考本輪美國經濟和貨幣政策的可能走向。

美國儲貸危機始末。美國儲貸協會起源於1830年代,在二戰後一度因住房需求擴張而蓬勃發展。1970-80年代美國高通脹、高利率時期,“Q條例”約束(存款利率上限)放大了利率波動對儲貸行業的衝擊。1980年代初期,大批儲貸協會虧損嚴重。里根政府奉行“新自由主義”,孕育了一系列過度寬鬆的金融監管舉措。美國政府先後推動利率市場化、允許破產機構營業、放鬆資本要求等,暫時挽救了儲貸行業。但好景不長,1986年油價暴跌引發“能源州”經濟和地產崩盤,地區儲貸協會破產並蔓延全國。

1987-1989年美聯儲重回加息週期。1988-1991年儲貸協會經歷“倒閉潮”。1990年8月至1991年3月,美國經濟陷入歷時8個月的衰退。

1989-1992年美聯儲以經濟爲準繩,啓動了爲期三年的降息週期,累計降息24次、6.8個百分點。雖然貨幣政策寬鬆,但美國地產業和銀行業仍在承壓,且恰逢全球經濟不景氣等,美國經濟復甦較爲艱難。商業銀行信貸增長在1991年下半年觸底,1994年才基本修復。1990年代布什政府痛下決心處置問題機構,同時強化金融監管,1995年儲貸危機正式結束。

對本輪銀行業危機的啓示。第一,本輪銀行業危機與儲貸危機有較強相似性。都主要歸因於銀行業自身業務風險,即存款成本和貸款收益錯配、“借短貸長”。但這兩次危機不存在明顯的地產泡沫和金融過度創新,與次貸危機的背景不同。

第二,本輪銀行業危機可能不會像儲貸危機那樣演化爲系統性金融危機。首先,政策阻斷風險傳導的能力更強。FDIC救助權力更大,政策響應更及時。其次,美國地產基本面更好,銀行底層資產更優。最後,金融監管環境更嚴格,市場主體更謹慎。

第三,信貸緊縮強化美國經濟衰退邏輯,市場可能轉向“衰退交易”。歷史上,較爲嚴重的信貸緊縮往往伴隨經濟衰退,且信貸增速修復往往滯後於經濟復甦,可能延緩復甦進程。我們認爲,本輪美國衰退節點可能提前至年中。市場對於美國經濟衰退的程度和時長仍有一個重估的過程。

第四,政策“先救市、後改革”,但貨幣轉向仍主要取決於經濟。美聯儲降息是銀行危機的結局,但需要等到經濟實質性惡化之後。目前市場對於美聯儲轉向期待較高,而對可能更早到來的衰退計價難言充分。

風險提示:美國銀行業危機超預期升級,美國經濟超預期下行,美國貨幣緊縮超預期,非美地區經濟金融風險超預期爆發等。

編輯/Somer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