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投资基金太累?不妨先给自己“打个底”吧

投資基金太累?不妨先給自己“打個底”吧

格隆匯 ·  2023/02/07 16:05

來源:格隆滙

作者:老友基

我們都知道,投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各種信息五花八門,而投資方法則琳琅滿目,有的投資者以為把這些投資方法都用上,就能在投資中賺到錢,一輪操作下來,錢沒賺到幾個,自己反而先累倒了,誤入了“精神內耗”的怪圈。

投資與其他工作一樣,需要體力和腦力的雙重支出。使用各種投資工具或許能為投資生活“錦上添花”,但這無疑需要消耗腦力和情緒資源。過度消耗腦力和情緒資源時,人就會感到疲憊,進而容易因為市場的漲跌,變得恐懼和貪婪。這時候,如果想要放下繁複的投資方法“無為而治”,會心有不甘;若繼續堅持那些投資方法,又會感到受苦受累。如何在基金投資中,保持平和的心態,避免精神內耗,着實是一個讓人苦惱的問題。

實際上,在基金投資中,精神內耗的表現有不少,但都離不開幾個方面:擔心市場的波動影響到基金的收益、害怕錯過收益而過度關注買賣時機、總想着怎樣把手中的基金組合得更好等。如果想要避免在投資基金時發生精神內耗,可以適當放下那些投資方法,降低自己的投資預期。

一、主動調節倉位,不被市場情緒牽着鼻子走

投資是反人性的,對於市場的漲跌幅度,我們可以事先給自己“打個底”。以滬深300指數為例,近1到5年的年化波動率都在20%,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基金的最大漲跌幅度應該與市場指數相似,也在20%左右,只要基金的漲跌幅度沒有超過這個範圍,都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對於一些波動性較大的板塊,比如芯片、半導體、醫藥等,如果持有這些板塊的基金,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這些基金的可接受波動幅度是25%甚至是30%。

給自己“打底”之後,只要市場的波動幅度沒有超過可接受的波動幅度,我們都可以認為它是合理而且是可接受的。這樣,當市場出現大幅調整時,我們也能夠處變不驚。

除了在波動幅度上給自己“打底”,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可以接受的回撤幅度來確定投資的倉位

比如,手中的基金歷史上的最大回撤是20%,那麼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套標準:回撤5%時不動,回撤8%時加倉20%,回撤10%時加倉25%;漲5%時不動,漲8%時賣出。

這樣,我們或許就能在市場情緒過熱或市場整體估值較高時,保持謹慎和耐心,在市場情緒放緩甚至稍有悲觀時,能夠冷靜地佈局,不被市場牽着鼻子走、情緒才不會因市場漲落而起伏,精神內耗的程度也會減少。

二、降低交易頻率,不必抓住每一次行情

有些投資者希望能在市場的波動中抓住每一次行情,“在最低買,在最高賣”,賺價格波動帶來的每一塊錢,但是,這或許只能是“一廂情願”。首先,任何人都未必能抓住每一次價格波動所帶來的機會,同樣也沒有辦法預測每一次行情的頂和底。想要抓住每一次行情,就需要時刻盯住價格走勢,且需要極強的判斷力。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每天還需要工作和生活,光要處理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還要擠出時間和精力來進行投資,想想都覺得累。

除此之外,如果過度追求擇時,頻繁地進行交易,會帶來不少的交易成本。以公募基金為例,不少基金需要持有一週甚至一個月才能免除贖回費,持有時間越短,需要付出的贖回費就會越多。在這種情況下,交易所帶來的成本可能就已經超過盈利了,何況高頻率的申贖還不能保證絕對盈利。這樣一來,盈利沒賺到多少,時間和精力倒是消耗了不少。

基金是一類長期投資工具,在基金的設計角度上看,它本身就不適宜被普通投資者“操心”的工具,如果想要進行短線投資,股票或許是更適合的選擇。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對基金的投資也一樣,需要長期持有,靜待“時間的玫瑰”。同時,我們也不應該低估基金投資的難度。在市場低迷、基金投資不賺錢的時候,可以通過定投、股債基相互資產配置的方式優化投資組合。

總而言之,作為普通投資者,在投資基金時難免會遇到挫折甚至產生精神內耗,只要我們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不被市場的情緒影響,保持平和的心態並不斷積累經驗,相信,基金會給我們帶來理想的回饋。

編輯/Julia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