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香港金融市场,2022年回顾与2023年展望

香港金融市場,2022年回顧與2023年展望

中國基金報 ·  2022/12/24 14:18

中國基金報記者 葉詩婕 見習記者 郭玟君

2022年即將成為歷史,我們又將迎來嶄新的一年。回顧過去這一年,俄烏衝突令全球物價飛漲,美聯儲連續大幅加息引發全球市場大幅波動,全球多國面臨經濟衰退……面對一系列不確定因素,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金融市場難免大幅波動。

然而,走出了疫情陰霾社會日益安定的香港,一方面通過積極推動擴大“互聯互通”等舉措,不斷加強與內地的合作並全方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作為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日益凸顯;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規則創新及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的發展,努力保持在多個金融細分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可謂亂雲飛渡仍從容。

展望2023年,香港金融市場無論是傳統市場的規模擴大,還是制度及產品的創新方面,都非常值得期待。

市場表現2022:融資額全球第四2023:整體表現將更好

2022年,全球政治、經濟諸多不確定因素令全球股市大幅波動, 港股也不例外。

在過去的近兩年時間裏,恆生指數跌跌不休, 2022年10月31日跌至14597.31點,創次貸危機以來的新低,較年初開盤下跌近1萬點。隨後,隨着2022年11月以來疫情管控放鬆、地產流動性支持等各類政策放鬆的刺激,港股開啟了一輪底部估值修復的大反彈。

展望2023年,安信國際證券(香港)有限公司跨境投行業務線董事及主管朱江認為,市場普遍預計2023年下半年後美聯儲將停止加息甚至降息,屆時海外流動性的恢復也有望推動港股估值的進一步抬升。與此同時,從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指引來看,中國將轉入新的擴張週期。股市、經濟、人民幣匯率均在23年有較大概率走強,港股有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2023年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IPO

2022:融資額全球第四

2023:整體表現將更好

港交所日前表示,宏觀經濟及地緣政治因素令全球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活動減少,但香港市場較國外其他市場仍展現韌力,上市集資活動於下半年呈現反彈趨勢。截至11月30日,香港交易所共有69只新股上市,集資額達878億元,其中42只新股於下半年上市,數目幾乎是上半年的兩倍。今年共有51只來自新經濟行業的新股,佔期內集資額的72.7%。

根據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發布的《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2022年回顧與2023年前景展望》報告,香港全年新股數量及融資額創過去10年以來的低位,2022年預計共發行82只新股,融資合計1020億港元。相較2021年(97只新股,融資3314億港元),新股數量下跌15%,融資總額減少69%。不過,港交所IPO融資額憑藉中國中免和天齊鋰業兩隻超大型新股在全球交易所中位列第四。


展望2023年,德勤預計,香港將會有110只新股融資約2,300億港元;並預計更多內地企業將會以H股形式於香港上市,很多企業將成為A+H上市公司。如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交易櫃枱、將在香港上市的海外公司納入港股通和FINI的監管改革將有助支持“雙幣雙股”和海外企業及特專科技公司於年內在香港上市,並鞏固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表示:“由於這些嶄新、利好發展在推動與刺激經濟及商務活動需要時間,我們預期香港新股市場明年年初的表現將放緩,但是市場的動力隨後將會增強,因此我們確信香港新股市場於2023年整體表現將會更理想,並會繼續突顯作為內地連接全球或全球聯繫內地的‘超級聯繫人’角色。”

朱江建議,香港未來一年應當重點提升市場流動性,包括在交易制度上加強與境內互聯互通以吸引北水,儘快推出專特科技上市新規(18C),在上市制度上更新完善以吸引國內外資本。

衍生品

2022:人民幣期貨日成交升68%

2023:發展成亞洲風險管理中心

香港擁有亞洲首屈一指的衍生品交易市場,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佔據重要地位。

2022年,香港衍生產品成交量依然維持強勁增長,期貨日均成交及衍生產品市場多項產品刷新了記錄。港交所數據顯示,2022年前十一個月,期貨及期權平均每日成交量較去年同期上升9%,達到逾12.96萬張合約,其中最受歡迎的人民幣貨幣期貨平均每日成交量較去年同期勁升68%,達到近1.85萬張合約。

2022年,香港衍生產品多樣性進一步豐富。8月,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衍生權證在港交所上市,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離岸A股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11月,港交所推出恆生科技指數期貨期權,並對現有恆生科技指數衍生產品進行多項優化。根據香港證監會數據,截至今年9月30日,受該會認可非上市結構性投資產品按年大增60.3%,達234只。

2022年,香港衍生品機制也在不斷拓寬。7月,中國人民銀行、香港證監會、香港金融管理局聯合公告將開展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互換通”),使得境內外投資者可通過香港與內地基礎設施機構連接,參與兩地利率互換市場。

展望未來,港交所表示,正在進行國債期貨以及人民幣交易櫃枱做市商機制的籌備工作,有望在2023年陸續推出。港交所CEO歐冠升表示,從長遠來看,隨着香港發展成為亞洲的風險管理中心,提供越來越多的人民幣風險管理工具,以及衍生品交易在中國的廣泛應用,香港固定收益衍生品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

上市制度

2022:改革穩步推進

2023:上半年推18C

儘管IPO市場今年表現差強人意,香港交易所上市制度改革與創新的步伐卻從未停歇。

1月1日,香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 上市機制正式推出。3月18日,香港首家SPAC 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截至目前,已有14家公司遞交了申請,其中4家已完成上市。

SPAC是一種空殼公司,其IPO目的是在上市後一段預設時間內(港交所規定是36個月) ,通過兼併收購將優質資產注入,成為普通上市公司,SPAC的生命週期也會同時結束。若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合並,港交所會將其除牌,SPAC需要進行清算並將集資所得的全數加上應計利息按比例退還給股東。

香港已上市及擬上市SPAC的法定代表人包括一眾重量級私募股權投資人及企業家,包括:知名運動員企業家李寧,春華合夥人及創始成員陳桐,香港金管局原行政總裁、渣打銀行原亞洲區副主席陳德霖,弘毅董事長趙令歡,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及嘉御資本創始合夥人、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原執行副總裁衞哲等。在即將到來的2023年,他們會將哪些資產裝入他們旗下的SPAC中,值得期待。

10月19日,香港聯交所刊發《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諮詢文件》,建議擴大香港現有上市制度,允許特專科技公司赴港上市(18C),並就此徵詢公眾意見。這是2022年香港上市制度改革最重大的事件。

展望2023年,朱江表示,根據我們的瞭解,18C將很有可能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若最終通過,對於香港金融市場影響重大。2018年,港交所做出的生物科技改革就曾引發相關公司赴港上市熱潮,此次進一步改革吸引全球優秀的前沿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一方面能夠有效支持科技企業獲得融資,加快金融與科技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新增的上市公司種類能為投資者帶來更多選擇,增大投資範圍。此舉對於提升港交所的競爭力與市場吸引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義。

12月16日,香港聯交所刊發有關擴大無紙化上市機制諮詢文件,主要內容包括:簡化文件呈交流程,以電子方式發佈公司通訊,簡化《上市規則》附錄。

資產管理

2022:有限合夥基金數量大增

2023:行業將迎來新一輪增長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發展香港成為亞太區首選的國際資產和財富管理中心。2022年,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地位也不斷強化。

香港有限合夥基金制度(LPF)作為其中重要一環,於2020年8月正式推出後發展迅速。根據香港有限合夥基金協會數據,截至今年10月底,兩年間已有近600個LPF在港註冊,LPF發展日益蓬勃。

2022年,香港特區政府也不遺餘力地與內地監管部門合作,以強化香港作為全球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9月,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的十八條措施》(“《十八條》”),從拓寬投資範圍、簡化申請流程、增強跨境調撥資金靈活度等多方面入手,推進香港 LPF 與前海的外商投資股權投資管理企業(QFLP)試點機制對接,並促進深港私募股權投資市場聯動發展。

香港金融發展局發表的《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優秀私人財富管理樞紐的地位》的研究報告中表示,波士頓諮詢公司在2021年6月發佈的全球財富報告預測中預測,到2023年,以管理資產規模計算,香港將超越瑞士成為全球最大的跨境財富管理中心,且2020年至202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9%。

香港有限合夥基金協會創會會長、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兼香港基金業務主管江競競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對香港基金行業以及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認為,隨着特區政府繼續優化現有的制度和推出更多直接或間接推動香港基金及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政策,步入2023年,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行業必將迎來新的一輪增長。

綠色金融

2022:創新多管齊下  規模穩步增長

2023:離岸綠色金融市場地位更凸顯

香港政府高度重視綠色和可持續金融。2022年,香港特區政府、金融監管機構與業界持續多管齊下,推動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

創新方面,3月23日,香港交易所迎來首隻碳期貨ETF——中金碳期貨ETF上市。5月16日,香港特區政府發行首批200億港元的綠色零售債券。10月28日,港交所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交易平臺推出,交易可以港幣計價同時亦可以人民幣計價。

規模方面,香港ESG基金規模2022年穩步增長。根據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數據,截至9月30日,共有154只獲證監會認可的ESG基金,較去年同期在增長了61%,其中包括7只ETF,總資產管理規模達1241億美元(摺合約9679億港元)。截至今年10月底,特區政府已向超過160筆在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工具,批出近1.5億港元資助。

制度建設方面,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於8月發佈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議程》,明確未來將繼續通過改善資訊質量、增加透明度、建立投資者信心,支持香港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推動經濟體系的進一步綠化,且該會也正與港交所合作,以制訂一套適用於香港上市公司及旨在遵照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所訂的全球基準性準則的氣候彙報框架。

展望未來,港交所稱會繼續積極拓展碳交易生態圈,包括擴容產品服務、改善交易機制和基礎設施,並探索制定適用於香港的相關標準、帶動地區低碳經濟轉型,致力將香港發展為領先的國際碳交易中心。

展望2023年,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常青ESG研究組聯席董事賈菁薇表示,2023年香港離岸市場上的貼標債券(ESG-labelled bond)市場會在中國發行人的推動下繼續快速發展,發行人種類呈現多元性。中歐共同分類目錄(EU-China Common Ground taxonomy)有望在2023年完善,獲得市場參與者更多關注與認可,可以逐漸幫助中資發行人在香港離岸綠債市場擴大融資渠道和獲得更多國際機構投資者對於中國貼標債券的關注。全國碳市場日益成熟,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交易(CCER)在2023年有可能推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參與碳金融產品交易,在創建大灣區碳市場自願減排體系中會扮演重要角色。

金融科技

2022:虛擬資產宣言發佈

2023:金融科技再創高峯

10月31日,香港正式發佈《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宣言》”)。宣言由發出,《宣言》表示,香港證監會將就新發牌制度下零售投資者可買賣虛擬資產的適當程度展開公眾諮詢;對於在香港引入虛擬資產交易所買賣基金(ETF),香港政府抱持歡迎態度;香港政府和監管機構正研究推出下列試驗計劃,以測試虛擬資產帶來的技術效益,並嘗試把有關技術進一步應用於金融市場。這些試驗計劃包括為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發行非同質化代幣(NFT)、綠色債券代幣化及數碼港元。

12月16日,香港交易所迎來亞洲首批加密資產ETF——南方東英比特幣期貨ETF及南方東英以太幣期貨ETF。

香港監管機構對待虛擬資產態度仍舊審慎。香港證監會於12月13日發佈公告表示,虛擬資產平臺向香港投資者提供虛擬資產“存款”、“儲蓄”、“收益”或“質押”服務(虛擬資產安排)的情況仍續見盛行,故再次提醒投資者注意與虛擬資產安排相關的風險,並藉此機會提醒業界在向香港投資者提供虛擬資產安排時,務須注意潛在的法律規定。

對於香港政府監管層面對虛擬資產的監管是否有需要改進和進一步創新的地方,南方東英表示,香港在《宣言》中已經明確表達了對虛擬資產的開放態度以及務實的發展策略。相信香港政府會像宣言中提到的那樣,在法律和監管制度上考慮到虛擬資產不斷演變的性質和創新模式,提供虛擬資產得以可持續和負責的便利發展環境。香港政府在宣言中也明確表達了,一方面讓虛擬資產創新能夠在香港可持續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也要確保能按照國際標準緩減和管理在金融穩定、消費者保障和打擊洗錢以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方面所造成的實際和潛在風險。

香港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主管樑瀚璟表示,近期事件及市場發展顯示,數字資產對實體經濟有着實際和明顯的影響,此發展趨勢已無可避免。然而,市場上大部分討論往往集中於僅構成 1 萬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市場,如比特幣及以太幣等。但其實,香港特區政府的着眼點不在於此,而是在價值數百萬億美元的資產代幣化市場,怎樣把龐大的傳統資產代幣化才是香港虛擬資產行業最大的發展機遇。

此外,香港是中國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即數字人民幣的試點城市之一,除積極推動數字人民幣國際化外,也積極聯合中國人民銀行及多國央行共同探法定數字貨幣的跨境應用。8月15日至9月23日期間,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大陸、阿聯酋和泰國的20家商業銀行代表其企業客户使用各自中央銀行在數字貨幣橋平臺上發行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進行了支付、外匯交易(FX)及同步交收(PvP)等交易。進行超過160宗支付及外匯交易,總額逾2200萬美元。相信在新的一年,數字貨幣橋項目將持續取得突破性進展。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和Web3等核心技術突破,是促進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香港兩大旗艦創新科技機構均已取得重大進展。一系列新舉措將為創科發展注入動力,包括金融科技領域的蓬勃發展。香港已作好準備,在金融科技創新方面再創高峯。

編輯/Bill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