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深耕新能源领域十余年,为行业领先的集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科技型企业,具备电芯制造、封装和系统整合方案一体化能力。主营业务是消费类电池(包括聚合物电池、铝壳电池)和小动力电池(包括两轮车电池、电动工具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营收来源于聚合物类锂离子电池,2021 年占收入构成的70.79%。公司是国内领先的3C 数码电池供应商,2019 年公司与浙江钠创开展初步探索合作,积极布局钠电池赛道。
公司产品性能优异,口碑好。公司锂电池产品技术指标与目前国内锂电池第一梯队厂商水平相当,在研的锂电芯最高能量密度达到 750Wh/L,处于国内行业前列。研发实力雄厚,已申请锂电池相关专利近百项,授权专利32 项(其中发明专利21 项)。
锂电业务布局广泛,多领域存在较大机遇,2018-2022Q3 营业收入稳定增长,且各项费用控制合理。
在钠电研发及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钠电产业链有望于 2023 年形成。相比于锂电池,钠电池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相对较低、高安全性、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优异等方面。钠离子电池可应用于储能、电动二轮车、低速电动车等场景,对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部分应用场景形成替代。目前新规划的钠离子电池产能超过30GWh;钠电正极方面,预计2023 年形成万吨级规模,其中仅容百,钠创,美联新材远期规划近30 万吨;钠电负极方面,国内主要负极制造商均已开始布局,目前形成千吨级规模的钠离子电池负极产能。
携手钠创优势互补,布局钠电池。2019 年公司与钠创展开初步探索合作,2022年9 月签署战略协议,并于10 月正式参与钠创A 轮融资。浙江钠创已实现万吨级产能,是国内钠电领域领军企业之一,目前核心产品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电解液,与公司主要产品恰好形成完整产业链。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我们预计2022-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7.
18/ 39.45/ 56.52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9/ 1.33/ 3.05 亿元,EPS 分别为0.04/0.25/ 0.58 元,现价对应PE 为456/67/29 倍(2022 年12 月19 日收盘价)。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钠电进展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持续上行;行业竞争加剧;项目投产不及预期;行业规模测算偏差的风险;使用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公司深耕新能源領域十餘年,爲行業領先的集鋰離子電池研發、製造、銷售及服務於一體的新能源科技型企業,具備電芯製造、封裝和系統整合方案一體化能力。主營業務是消費類電池(包括聚合物電池、鋁殼電池)和小動力電池(包括兩輪車電池、電動工具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主要營收來源於聚合物類鋰離子電池,2021 年佔收入構成的70.79%。公司是國內領先的3C 數碼電池供應商,2019 年公司與浙江鈉創開展初步探索合作,積極佈局鈉電池賽道。
公司產品性能優異,口碑好。公司鋰電池產品技術指標與目前國內鋰電池第一梯隊廠商水平相當,在研的鋰電芯最高能量密度達到 750Wh/L,處於國內行業前列。研發實力雄厚,已申請鋰電池相關專利近百項,授權專利32 項(其中發明專利21 項)。
鋰電業務佈局廣泛,多領域存在較大機遇,2018-2022Q3 營業收入穩定增長,且各項費用控制合理。
在鈉電研發及新能源汽車和儲能行業快速推進的大背景下,鈉電產業鏈有望於 2023 年形成。相比於鋰電池,鈉電池核心優勢主要體現在成本相對較低、高安全性、倍率性能和低溫性能優異等方面。鈉離子電池可應用於儲能、電動二輪車、低速電動車等場景,對鉛酸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部分應用場景形成替代。目前新規劃的鈉離子電池產能超過30GWh;鈉電正極方面,預計2023 年形成萬噸級規模,其中僅容百,鈉創,美聯新材遠期規劃近30 萬噸;鈉電負極方面,國內主要負極製造商均已開始佈局,目前形成千噸級規模的鈉離子電池負極產能。
攜手鈉創優勢互補,佈局鈉電池。2019 年公司與鈉創展開初步探索合作,2022年9 月簽署戰略協議,並於10 月正式參與鈉創A 輪融資。浙江鈉創已實現萬噸級產能,是國內鈉電領域領軍企業之一,目前核心產品爲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及電解液,與公司主要產品恰好形成完整產業鏈。
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我們預計2022-2024 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爲27.
18/ 39.45/ 56.52 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爲0.19/ 1.33/ 3.05 億元,EPS 分別爲0.04/0.25/ 0.58 元,現價對應PE 爲456/67/29 倍(2022 年12 月19 日收盤價)。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鈉電進展不及預期;原材料價格持續上行;行業競爭加劇;項目投產不及預期;行業規模測算偏差的風險;使用信息數據更新不及時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