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瑞信能否打破“下一个雷曼兄弟”魔咒?

瑞信能否打破“下一個雷曼兄弟”魔咒?

稜鏡 ·  2022/10/09 15:31  · 深度

來源:稜鏡

作者:肖望

一則社交媒體上的「破產」傳言,竟讓投行巨頭瑞士信貸集團瞬間「灰頭土臉」。

10月初,澳洲廣播公司商業記者David Taylor在社交平臺上表示,據可靠信源稱,一家主要的國際投行在崩潰邊緣。有投資人士轉發該消息並猜測稱,諸多跡象指向瑞信。隨後,相關消息被大量轉發,進而引發了一定程度的投資者恐慌。

瑞信集團已有超過160年經營歷史,是瑞士第二大銀行,同時是全球第五大投行。不過,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市場已經不再迷信「大而不能倒」。

同樣都是歷史悠久、規模龐大的國際型投行,市場甚至有聲音擔憂,瑞信會成為「下一個雷曼兄弟」嗎?後者也曾是歷史悠久的全球大型投行之一,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因不動產抵押貸款衍生品投資失利,轟然倒塌。2015年時,類似的擔憂還曾落在當時鉅虧的德意志銀行身上。

瑞信正在向投資者、客户力證其流動性充裕、資本實力雄厚。10月7日,其宣佈了一項30億瑞士法郎的債券回購計劃,當天,股價大漲13.05%。

這次,瑞信會順利擺脱「下一個雷曼兄弟」的魔咒嗎?

破產傳聞始末 

儘管2天后,傳言始作俑者David Taylor就刪掉了社交媒體上的發言,但在脆弱的市場情緒下,其掀起的驚濤駭浪短時期難以平復。

許多人指出,記者David Taylor的發言不合規甚至錯誤,但市場將破產傳言聯想到瑞信,正是這家老牌投行近兩年業務虧損嚴重、頻頻踩雷的連鎖反應。

瑞信7月末發佈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税前虧損達16億瑞士法郎(約合17億美元),營收同比下降29%。這一虧損幅度,遠超市場此前預計的2.06億瑞士法郎,且是瑞信連續第三個季度出現虧損。

不僅如此,瑞信還發布了今年的第三次盈利預警,稱市場波動推遲了盈利復甦,公司將加快實施削減成本的措施。

與此同時,瑞信的股價已創下近30年來新低。今年以來,其一路下跌近60%。

受輿情影響,瑞信五年期信貸違約掉期(CDS)更是一度飆升100個基點,達到375個基點。這意味着,投資者認為瑞信無力償還債務的可能性較高,處於恐慌狀態。

今年8月,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瑞信的無抵押債券評級從A1下調一級至A2,並維持負面展望。

穆迪在評級報告中指出,大額訴訟費用可能在中期成為現實,進一步延遲其盈利恢復;受運營和執行風險上升,集團資產風險狀況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投行部門可能會出現重大減值。

穆迪預計,瑞信今年虧損將擴大至30億美元,核心資本充足率可能會低於13%的關鍵水平;並指出,不斷惡化的市場環境,已經影響到擬出售業務的潛在變現價值。

瑞信高管向大客户、交易對手,以及投資者重申,銀行擁有強大的流動性和資本狀況,以此迴應外界對其財務實力的擔憂。瑞信首席執行官 Ulrich Krner表示,不要將其股價表現與資本實力和流動性混為一談。

在海外市場,投資者們為此爭論不休。

貴金屬市場分析機構Goldmoney 研究主管 Alasdair Macleod稱,瑞信並不是唯一一家市淨率預警的大型銀行,包括德銀、巴克萊、渣打等多家銀行市淨率也都低於40%。如果它們其中一個失敗了,那麼其他機構的情況也會受到質疑。

有投資者認為,股價不是償付能力的指標。但其他投資者反駁道:一家銀行稱他有價值100美元的現金和資產,你現在可以花25美元買下它。那麼意味着,其他人不認為它值這個價,或許它有麻煩。

10月7日,瑞士信貸集團(瑞信)宣佈,瑞信國際將以約30億瑞士法郎(約30.17億美元,約215億元人民幣)的現金回購部分運營公司的高級債務證券。

瑞信稱,這是公司一貫的積極管理整體負債和優化利息支出的做法,同時也能讓公司把握市場有利條件,以有吸引力的價格回購債券。

瑞信這一動作,是力圖向市場傳遞其「不差錢」。10月7日,瑞士信貸美股高開高走,漲13.05%,報收4.85美元/股。

一片唱衰中,摩根大通分析師Kian Abouhossein 在10月6日的研報中認為,瑞信的最低價值有150億美元。該銀行「管理着超過 7000 億美元的私人銀行資產」,預計到 2024 年將產生 15% 的有形股本回報率,並將瑞信評級從低配調至中性。

不過,市場人士預計,接下來瑞信股價仍會有大幅波動,10月27日披露三季度業績以及屆時拋出的改革方案能否穩定預期成為關鍵。

頻頻踩雷,損失慘重

身為投行巨頭,瑞信近年在投行業務上頻頻踩雷,在造成大額損失後,瑞信已宣佈將縮減投行部門。

2021年3月,英國金融科技公司Greensill宣佈破產。而此前,瑞信旗下瑞信資管通過4只基金投資了Greensill發行的債券,資產淨值合計約100億美元。

瑞信稱,將通過法律手段儘可能挽回損失。該行預計,僅與追回款項相關的法律費用可能高達1.45億美元。

此外,在震驚華爾街的家族辦公室Archegos Capital爆倉事件中,瑞信同樣損失慘重。

2021年3月末,Archegos Capital遭遇強制平倉,導致中概股一度暴跌。Archegos Capital管理人、韓裔比爾·黃(Bill Hwang)因涉嫌證券價格操縱,被美國有關部門逮捕。

與Archegos開展交易的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野村等在內的多家主要經紀商。而在風險暴露之初,高盛、摩根士丹利就率先出售其持有的頭寸,減少損失。

高盛CEO大衞·所羅門在接受採訪時曾表態,我們的風險控制運作良好,儘早發現風險並根據合同採取了競爭措施。

而瑞信和野村損失慘重。根據公告,野村美國分公司可能導致損失20億美元,而瑞信為此計提44億瑞士法郎的壞賬,約合47億美元,相當於18個月的平均淨利潤一夜蒸發,同期首席風險官雷拉·華納(Lara Warner)和投行部負責人布萊恩·錢恩(Brian Chin)離職。

此外,在2021年履新的瑞信董事長安東尼奧上任僅8個月就辭職,因為董事會調查發現他不止一次違反新冠隔離規定。在今年二季度嚴重虧損後,原首席執行官高曦泰(Thomas Gottstein)也宣佈離開,儘管他稱是出於「個人和健康方面的考慮」。

接連踩雷,也引發了部分投資者對瑞信投行風險管理專業度的質疑。穆迪的評價下調報告指出,在新的董事會和高管團隊帶領下,穩定集團需要時間。

摩根大通分析師Kian也稱,瑞信是時候重組做財富管理了。

不會成為「下一個雷曼」?

儘管當下瑞信面臨諸多挑戰,「破產」流言風波更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但稱其「即將破產」、成為「下一個雷曼」都或許言過其實了。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金融系統吸取教訓,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成果便是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採取一系列更嚴格的監管措施,避免其陷入經營困境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大範圍的系統性風險。舉措包括更高的資本要求、加強對風險管理的監管力度、優先進行恢復及處置規則等。

在金融穩定委員會(FSB)2021年公佈的名單中,瑞信集團處於第1檔,適用於1%額外資本緩衝要求,同檔位的還有中國農業銀行、瑞銀集團、渣打銀行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處於第2檔,適用於1.5%的額外資本緩衝要求。

進入名單的金融機構也需要建立「生前遺囑」,即要求其向監管部門提交遭遇重大風險或財務困難時的恢復和處置計劃。

我國在近年也啟動並完善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在去年4月發佈的《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就提出,當銀行出現持續經營問題等情景時,滿足觸發條件就應啟動並執行恢復計劃。可以採取的措施及具體執行方案包括補充流動性、資產出售、補充資本、暫停或限制分紅、壓縮經營成本等。

彭博社指出,截至6月30日,瑞信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CET1)為 13.5%,遠高於國際監管最低 8%和瑞士約10%的要求,其流動性覆蓋率是歐洲和美國銀行業同行中最高的之一。即使陷入更深的麻煩,瑞士政府也在制定一項新法律,為系統相關銀行提供公共流動性支持。

據瑞士新蘇黎世報報道,瑞士政府支持出臺救助的相關法案,為有系統性重要性的銀行提供公共流動性支持,委任財政部在明年年中以前制定相關細則。瑞士央行及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也透露,已在密切關注瑞信的穩定狀況。央行人士還稱,他們在研究策略,應該在10月末出臺。

這意味着,瑞士政府也不大會隔岸觀火,坐看其國內第二大銀行崩潰引發更大規模的混亂。

中金公司海外團隊點評瑞信事件時也表示,瑞信整體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指標依然處於相對健康水平,與2008年的雷曼存在較大不同,與2016年初德銀更具可比性。股價大跌和CDS大幅飆升會增加市場的擔憂情緒和瑞信的融資成本,可能誘發一定層面流動性風險。

正加碼中國業務

在國內,大眾對瑞信的瞭解主要來自工銀瑞信基金和瑞信方正證券。

工銀瑞信於2005年成立,工商銀行持股80%,瑞信持股20%,是我國首家由銀行發起設立的公募基金。2021年末,工銀瑞信管理的非貨幣基金規模為4606億元,在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十位。

瑞信方正證券於2008年10月由瑞信和方正證券共同出資設立,瑞信最初持股33.3%。

近年來,隨着中國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瑞信集團正在加碼中國區業務。

2020年6月,瑞信成為瑞信方正證券控股股東,隨後更名為瑞信證券(中國)有限公司。今年9月8日,方正證券發佈公告稱,擬以11.40億元的價格向瑞信轉讓瑞信證券49%的股權。交易完成後,瑞信將持有瑞信證券100%的股權,瑞信證券也將成為在華第三家外資全資控股券商。

9月29日,瑞信任命王菁為瑞信證券總經理。王菁於2020年加入瑞信,在此之前,她在招商銀行工作超過25年,參與籌建招行的私人銀行業務,並帶領招行私行長期坐穩國內私行業務第一。市場普遍認為,王菁的任命表明瑞信對中國市場財富管理業務的重視,以及瑞信證券在瑞信中國策略中的重要地位。

在2021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時任瑞信集團首席執行官高曦泰(Thomas Gottstein)介紹,亞太區為瑞信貢獻約20%的營收。瑞信計劃在未來幾年進一步加大在中國的戰略佈局。除實現對瑞信證券的全資控股外,瑞信在中國已設有分行,並計劃申請銀行牌照,以便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投資銀行及私人銀行等服務;還計劃在未來三年將中國員工數量再翻兩番。

9月28日,瑞信中國區首席執行官胡知鷙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也再次表示,對瑞信而言,中國市場的重要地位不會動搖,將繼續投資中國、融入中國,搭建中國機遇與國際資本之間的橋樑。

編輯/ ro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