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从“一箱难求”到“船找货”!疯狂的海运风光不再,多家船运公司股价腰斩,业内人士称前景偏淡

從“一箱難求”到“船找貨”!瘋狂的海運風光不再,多家船運公司股價腰斬,業內人士稱前景偏淡

證券時報 ·  2022/07/18 09:38

近半年以來,全球海運價格自高位持續回落,雖然仍是疫情前的數倍之多,但距前期高點已經下跌近半。

多家航運公司發佈的財務報告顯示,行業前6月業績仍然普遍亮眼。但從資本市場來看,板塊股價較前期高點顯著下挫。中國臺灣兩大航運巨頭長榮、陽明股價較52周內高點下滑超過五成。

海運價格下降背後,是全球運力供給與需求狀況的變化。一方面,港口操作混亂狀態有所緩解,船舶運載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受通貨膨脹影響,國際貿易預期走弱,與海運價格下跌相比,不少外貿企業更憂慮的是「找訂單」。

展望未來兩年,受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加重、新船下水運力劇增等因素影響,多位業內人士對運價走勢持悲觀態度。

海運價格整體下跌,持續已半年有餘

回想起2021年海運市場「一箱難求」的瘋狂,海運代理業務員小艾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當時2萬多美元都是正常的,我們接觸到最高4萬、5萬美元的都有,中間商炒作厲害。不過受疫情影響,航線不多,賣家出貨量又大,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小艾感歎到,眼下不再是「貨找船」,而是「船找貨」,供需變化導致運價回落。

2022年已經過半,海運價格經歷了少見的持續回調。記者在某貨代羣看到,上海至舊金山的40尺高櫃價格最低至6596美元,與高點上萬美元相差甚遠。多位從業人員受訪時表示,市場最擔心的還是貨運量問題,在運力保持穩定提升的情況下,貨量相對不足導致海運運價下調顯而易見。不少集裝箱貨運司機也反映,市場有些冷淡,「投資買新車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圖片

(深圳市鹽田區一道路邊停滿集裝箱卡車)

壹航運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CEO)鍾哲超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説:「過去半年,全球運價指數錄得了持續下降,這種長時間、大幅度的下跌在業內是極其罕見的。以上海到美西為例,從春節前後的9000美元上方降到7000多美元,馬上就要到‘6’字頭。」為了挽住頹勢,不少船公司取消船班,但效果也不甚明顯。

上海航運交易所數據顯示,7月15日,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為4074.7點,較年初下跌超20%。其中,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為6883美元/FEU,4月15日價格則為7860美元/FEU,3個月跌幅超過12%。

全球在線貨運預訂平臺Freightos本月發佈的報告指出,亞洲至美國航運價格上半年底同比跌幅達13%以上,錄得2020年上半年以來首次年率跌幅。在二季度,亞洲至美西運價已經較高點下滑超50%。

在主要航線方面,只有跨大西洋運價較年初升高。上述報告指出,歐洲至美國東部運價同比漲超42%,是疫情前的4倍左右。亞洲至北歐價格5月份以來相對穩定,這主要受到港口擁堵情況惡化限制,但較年初也有近30%的跌幅。

船公司業績仍亮眼,但股價回撤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高聳的運價出現鬆動,但由於仍然處在高位運行,海運巨頭們的業績預告依舊亮眼。

近期,多家船公司發佈財務業績預告,業績普遍保持增長。中遠海控預計上半年實現淨利潤約647.16億元,同比增長約74.45%;招商輪船預計上半年盈利27.4億元至30.28億元,同比增幅高達95%至116%。在中國臺灣地區,長榮海運累計上半年營收達3458.33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82.09%,為史上最佳表現;陽明海運上半年營收新臺幣2161.51億元新臺幣,同比增幅達59.4%。

對於上半年經營狀況,招商輪船表示,上半年幹散貨及集裝箱航運市場雖然受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及美元加息等因素衝擊,但仍然保持了較高景氣度。公司幹散貨船隊市場判斷準確,佈局合理、經營出色,盈利貢獻顯著增加,業績跑贏市場指數;亞洲區域內集裝箱市場高位震盪,公司集裝箱船隊優秀的經營能力進一步體現,盈利貢獻同比環比均繼續大幅上升。

然而,財報的背後,海運業存在運量下滑的「隱憂」,船公司股價更是由高點大幅回撤。港股東方海外國際報告指出,上半年公司總收益上升61%,總載貨量卻較去年同期減少7.4%;運載力減少6.3%,整體運載率較2021年同期減少1.1%。

資本市場方面,記者統計發現,海運上市公司股價近半年多數時間呈現下跌趨勢。陽明海運、長榮海運跌幅較52周點已經回撤超50%。

圖片

(部分海運公司股價回撤榜)

碼頭操作效率提升,美西港口吞吐量上漲

7月份過半,全球主要港口陸續公佈上半年運營數據。

在國內,雖然上半年疫情散發,但部分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仍取得平穩增長。其中,山東港口貨物前6月份吞吐量突破8億噸,同比增長6.2%,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800萬標箱,同比增長8.4%。而據鹽田港集團公佈的數據,今年上半年,鹽田港區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692.1萬標準箱,同比增長6.71%。

海外方面,美國零售聯合會和哈克特協會發布的《全球港口追蹤報告》顯示,5月份受監測的美國港口共吞吐集裝箱240萬標箱,環比增長6%,同比增長2.7%,創下2002年有數據以來紀錄。預計6月份數據為225萬標箱,同比增長4.8%。上半年總量預計為1350萬標箱,同比增長5.4%。

上週,美國西部洛杉磯和長灘兩大港口也公佈上半年集裝箱吞吐數據。6月份,長灘港集裝箱吞吐量達83.54萬標箱,同比上漲15.3%,超過2018年6月的創紀錄數據8.3萬標箱。其中,進口41.57萬標箱,同比增長16.4%,出口則下滑1.4%至11.53萬標箱,空箱數量為30.4萬標箱,同比上升21.6%。上半年,長灘港集裝箱吞吐量達500.8萬標箱,同比增長5.3%;二季度數量達254.7萬標箱,超過上季度的紀錄8.6萬標箱。

洛杉磯港執行官吉恩·塞羅卡(Gene Seroka)表示,碼頭工人操作效率顯著提升,港口船隻待舶數量縮減75%。即使通脹高企、庫存提升,公司預計下半年貨運量繼續保持強勁。數據顯示,洛杉磯港6月集裝箱吞吐量達87.66萬標箱,打破港口115年曆史6月數據紀錄。上半年,該港口運作540萬標箱,追平去年同期紀錄。

《全球港口追蹤報告》預計,由於2021年下半年基數較高,預計美國港口今年下半年集裝箱吞吐量同比有所下滑,但仍處於歷史高位。7月份美國受監測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預計達231萬標箱,同比上升5.3%;8月份為226萬標箱,同比下滑0.5%;9月份為212萬標箱,同比下降0.8%;10月份為212萬標箱,同比下降4.1%;11月份為206萬標箱,同比下降2.5%。

陰影未消,多國港口產業鏈工人再現罷工

值得注意的是,在碼頭運作情況混亂程度有所緩解的情況下,碼頭產業鏈上的勞工福利談判卻長期「陰雲密佈」。

6月份,韓國卡車工人連續8天的罷工引發全球關注,對韓國國內經濟造成重創。當地時間7月13日,洛杉磯地區部分司機宣佈罷工,抗議AB5法案,部分奧克蘭地區的司機打算在週一罷工,呼應洛杉磯司機的抗議活動。

據悉,AB5法案要求將臨時合同工納入僱主的正式受僱員工,這無疑對許多依賴零工經濟的公司乃至加州經濟造成巨大影響。例如,該類企業的業務成本(最低薪資、保險、休假、員工福利等),從而進一步影響到這類公司的員工管理機制和定價機制;獨立承包人也將失去靈活的工作時間,被「朝九晚五」工作制所束縛。也有不少支持該項法案的工人稱,他們正因為身份問題失去了福利。

美國零售商協會副主席喬納森·戈爾德早前表示,供應鏈挑戰仍將持續全年,美國西海岸勞工和管理層達成一致至關重要。

在德國,由於與僱主的工資談判陷入僵局,德國碼頭工人於上週四開始進行了48小時罷工。1.2萬名港口工人的罷工使漢堡、不來梅港和威廉港等主要集裝箱樞紐港的運營陷入癱瘓,這是日益激烈的工資糾紛中第三次也是最長的一次罷工,也是德國40多年來最長的港口罷工。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員陳臻認為,隨着6月1日上海宣佈解封,中國至美西的班輪數量大幅回升,這批船舶在7月集中到達,美西港口擁堵有所反彈。洛杉磯和奧克蘭的司機宣佈罷工,將會影響供應鏈運營效率,降低船舶週轉效率。而德國碼頭工人罷工將對班輪網絡產生不利影響,並加劇北歐集裝箱樞紐本已長期存在的供應鏈擁塞。不過,隨着船舶週轉效率的回落,對於不斷陰跌的亞歐市場暫時能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業內稱運價短期有支撐,但前景偏淡

對於未來運價走勢,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三季度是外貿出貨高峯期,運價指數會有部分支撐。但考慮到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加重,以及船隻運作效率提升、新船明後兩年集中下水,航運業中長期高運價存在難以維持風險。

「下半年8月到10月份是外貿市場出貨的高峯期,航運市場行情可能整體好於上半年,但升幅應該也不會很大。」陳臻在接受證券時報採訪時談到,在通脹高企的情況下,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歐洲央行大概率跟進,歐美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如果失業率上升,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會下降,進一步影響到消費信心和需求,外貿貨運量勢必減少。

馬士基首席執行官施索仁6月份曾指出,經歷了兩年的大多頭行情,未來幾個月可能出現需求萎縮、供給增加的長鞭效應,貨櫃景氣最快可能8月出現反轉。

長期來看,更嚴峻的考驗還在於大量新船下水增加。航運諮詢機構德魯裏(Drewry)本月13日發佈的《集裝箱普查與租賃年度回顧與預測2022/23》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集裝箱數量增加13%至近5000萬標準箱,是之前增長趨勢的三倍,目前全球集裝箱過剩數量估測達到約600萬標準箱。

圖片

德魯裏集裝箱設備研究主管約翰·弗西表示,全球新船交付勢頭保持強勁,2023年艙位容量預計增長360萬標箱,2024年則將增加超390萬標箱。

「早前市場或許對行業過度自信了。」鍾哲超認為,在當前新船沒有下水的情況下,航運公司就已着手加大停航力度,但阻止運價跌勢的成效甚微。如果未來兩三年內新船集中下水,市場新增運力過多,或將是行業最大的考驗,後果可想而知。

編輯/lydia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