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预期经济向好?国内经济大佬齐发声:下半年经济有望强劲反弹

預期經濟向好?國內經濟大佬齊發聲:下半年經濟有望強勁反彈

證券時報 ·  2022/06/27 12:32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江聃 賀覺淵

編者按:今日港股高開高走漲超5個點,市場行情一片向好,賺錢效應明顯,板塊上科網股、餐飲股、濠賭股、能源股均實現大漲,行情正在全面復甦。

而上週五,6月25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季度論壇(2022年中期)上,重慶市原市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出席活動並發表了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和應對全球通脹壓力的看法。

會上,CMF發佈了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報告預測,基準情景下,上半年中國實際GDP增速為2.7%,下半年,隨着疫情因素的極大緩和,在宏觀政策全面發力和市場主體修復調整的共同作用下,受抑制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將得到充分釋放,產業鏈供應鏈得到有效恢復,中國經濟將實現強勁反彈,下半年實際GDP增速有望達到6.4%。

黃奇帆:萬億美元級別市場初現雛形,“五大行業”極具看點

黃奇帆就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衝擊及其發展趨勢發表看法。他説,當前全球各國經濟運行都受到三個因素的衝擊和影響。一是新冠疫情反覆延宕;二是俄烏衝突升級;三是國際地緣政治競爭加劇。

「最近關於經濟全球化產生的各種觀點也比較雜,比較多。有觀點説,過去以水平分工為代表的全球化到頭了,碎片化了,全球供應鏈要大調整。」黃奇帆説,這些觀點看上去挺嚇人的,實際上也是很短視的,對此我們應該看看跨國公司上半年是怎麼安排供應鏈的,又是怎樣應對供應鏈的不確定性的。

黃奇帆表示,全球化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直線發展的,總是在曲折中上升,總是有各種不確定性,跨國公司應對種種不確定性基本有兩種確定化的策略,也即產地銷和銷地產兩種模式。

產地銷是在一個地方生產產品後,直接銷往世界各地。銷地產是在主要的銷售市場組織生產,直接滿足當地需求。中國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超大規模單一市場,兩種模式在中國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施展。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是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力量。

黃奇帆強調,應對新挑戰需要穩中求進,要在產業鏈、供應鏈等產業組織層面有新的迭代升級,有更高的質量和產業體系,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佔據主動,才能進一步發揮中國作為世界最大單一市場產地銷、銷地產的優勢,發揮內循環、外循環相互促進的優勢。

具體來説,下一步要做五個層次產業鏈的努力。首先以產業鏈招商打造產業鏈集羣,要從過去招商引資就項目論項目的點對點招商模式,向產業鏈集羣招商轉變。二是進一步自立自強加快補鏈擴鏈強鏈,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實現補鏈擴鏈強鏈的計劃,實現更高水平的分工,更深層次的整合。三是培育並形成一批既能組織中下游產業鏈水平分工,又能實現垂直整合的製造業龍頭企業,也就是核心代工的龍頭企業。四是要培育中國自己的生態主導型的鏈主企業。五是要謀劃佈局一批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

黃奇帆表示,今後二三十年,能夠形成萬億美元級別市場的「五大件」目前已經初現雛形。一是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二是家用機器人,三是頭戴式AR/VR眼鏡或頭盔,四是柔性顯示,五是3D打印設備。

要積極進行前瞻性佈局主動出擊,圍繞這些重點產業形成一批國內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羣,形成一批能夠在全球去佈局的龍頭代工組織企業。特別是能夠形成四五個新產業的鏈頭企業。

楊偉民:經濟發展重回軌道,下半年經濟恢復步伐將加快

楊偉民表示,3月份以來,我國發生了嚴重程度僅次於2020年年初的第二輪疫情,經濟處在2020年一季度以來最困難的時期,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當時還要嚴重。前5個月,1-2月經濟正常恢復,3-4月逆轉,5月主要指標邊際改善,呈現恢復跡象。

展望後期經濟運行既要正視困難,也要堅定信心。當前的經濟狀況沒有改變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從長期看能夠保持經濟平穩持續發展。從短期來看,國內疫情已緩解、防控措施更精準。經濟發展將重回正軌,下半年若沒有大規模疫情衝擊,經濟恢復步伐將加快。

楊偉民表示,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國務院政策措施正在落實。下半年若沒有大規模疫情衝擊,經濟復甦步伐將加快。他建議,應根據形勢,按照再聚焦、加力度、利長遠的原則,出臺增量政策。

王一鳴:財政政策需要加大力度,可考慮上調赤字水平或發行特別國債

王一鳴表示,當務之急要穩住宏觀經濟大盤,努力實現二季度轉正,經濟能夠穩定在合理區間。就宏觀經濟政策來説,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總量上是足夠充裕的。下一步可以研究通過貼息來支持金融機構開展消費、信貸業務。通過政府適當補貼、金融機構適當讓利來發放低息的、免息的消費信貸來推動消費。

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加大力度。比如能不能適當上調赤字水平,進行預算調整。也可以考慮增加不計入赤字的特別國債的發行,來進一步來推動內需的擴大。

王一鳴認為,當前供需還存在較大缺口。儘管基建投資在專項債發行進度加快的支撐下保持較快增長,但仍然受到項目儲備、資金用途、地方財政收支壓力、化解隱形債務等方面的約束。所以基建投資能不能對衝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減緩,還取決於下一步的政策力度。

劉偉:2022年消費可期,堅持以擴大消費為戰略基點

劉偉認為,2022年消費或將出現回暖,但受疫情防控和未來收入預期轉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居民消費仍將乏力,未來仍要把握擴大消費的戰略基點,從供給需求兩方面做好制度安排。

從需求角度要從促進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改善資源配置、完善税收制度、完善社保、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合理調節房價、合理提升社會公共服務等多個角度加強制度安排。從供給角度要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品質,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改善市場交易環境,消除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努力降低交易成本等。

劉偉表示,除了要擴大消費,還需要堅持以產業轉型為主攻方向,抓住兩個較為突出的產業升級機遇,一是以新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二是以碳達峯、碳中和為主導的綠色轉型。也還需要堅持以創新驅動為根本動能,要全面統籌各方力量,通過市場機制配置優勢資源,合理佈局各個技術環節,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優化上下游經濟結構,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

劉元春:全球大變局出現,中國將成為世界新能源、新經濟的中心

劉元春以「全球滯脹中中國崛起的新機遇」為題發表演講。劉元春認為,全球通脹給中國帶來的機遇是大於挑戰,大變局給予中國進一步破局的很大的契機,中國要抓住全球這一輪變化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方面,全球滯脹將對資本主義體系帶來重創。一是美國經濟很可能出現硬着陸,不僅僅體現在GDP的下滑,更重要的是目前所看到的美元指數的高企、房地產價格指數的高企以及股票市場價格的高企,很可能出現一輪泡沫破滅的現象。二是美元地位在這一輪衝擊中,雖然不會被取代,但是會受到衝擊。此外,歐洲緊隨其後。

歐洲的通貨膨脹必然會引來它的超級緊縮,這個緊縮帶來各國國債收益率急劇上揚。歐元區在2008年後出現的歐債危機很可能再現。

另一方面,滯脹雖然對中國會帶來很多衝擊,但是對中國供給能力會有一個全面的釋放,對中國結構性轉型會提供全面的契機。

「大宗商品上漲、能源價格上漲,的確會帶來進口成本大幅上揚,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確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壓力。但中國經濟目前對於成本衝擊的釋放能力、緩解能力已經大大提升。」劉元春説,並且這種全球通脹上揚不僅僅體現在大宗商品,而且體現在汽車、耐用品、一些製造品上揚,這將是對中國有利的。

劉元春還指出,能源價格和基礎產品的價格提升,將大大促進我國新能源戰略和新型戰略產業體系全面的崛起,推動我國經濟全面升級,幫助中國成為世界新能源、新經濟的中心。

劉元春表示,對滯脹的處理方式要從戰略上進行重新審視。在新一輪滯脹中,中國龐大的生產潛能能不能有效轉換成供應能力,是我們的戰略重心。新能源戰略要進一步佈局,進一步搶佔戰略性高點。對衝成本上揚產生的壓力,要出臺企業成本控制政策,特別是結構性對衝政策要繼續出臺。貿易政策需要再定位、再調整。

「必須要以我為主進行全面改革,真改革,真正打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斷點,使創新體制再調整,特別是對於傳統產業園區,向高技術、新技術進行簡單延伸的戰略佈局可能要進行全面審視和再定位。」劉雲春説。

毛振華:繼續強調經濟建設為中心,抓好營商環境

毛振華表示,五個方面原因促進形成了投資預期下降、企業家信心下降的局面。一是需求減少,生意難做,二是累計的企業成本上升,三是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還有很多的困難和問題,四是對包括三次分配政策方向的誤解,五是政府經濟功能和經濟目標的弱化。

毛振華建議,要繼續強調經濟建設為中心,要重新把GDP考核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抓好營商環境,設置好資本的「紅綠燈」,穩定企業家羣體的預期。關注重視大型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把這一羣體作為重點對象,發揮這些企業在國家競爭中的特殊作用,讓他們有信心。

CMF報告:預計上半年中國實際GDP增速為2.7%

會上,CMF發佈了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報告預測,基準情景下,上半年中國實際GDP增速為2.7%,下半年,隨着疫情因素的極大緩和,在宏觀政策全面發力和市場主體修復調整的共同作用下,受抑制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將得到充分釋放,產業鏈供應鏈得到有效恢復,中國經濟將實現強勁反彈,下半年實際GDP增速有望達到6.4%。

全年來看,綜合考慮中國經濟自身調整和一攬子政策措施的拉動效應,在基準情景下,預計2022年實際GDP增速為4.7%,較2021年兩年平均增速回落0.4個百分點,高於全球經濟增速近2個百分點,考慮到人民幣貶值因素,以美元計價中國經濟佔全球的比重基本穩定。

報告在已出臺政策基礎上提出以下十方面政策建議。

一是科學規劃下半年的增長目標和相匹配的政策舉措。考慮到二季度經濟增速顯著回落的影響,建議堅持全年5~5.5%的增長目標並追加相匹配的政策力度,以此確立下半年的宏觀政策定位和發揮預期引導作用。

二是把握新階段經濟復甦帶來的信心提振的窗口期,將中期視角的「預期管理」作為各項宏觀政策的統領和重要抓手,對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進行中期擴容和工具創新。簡單的預調、微調已經不足以應對宏觀經濟日益面臨的內生性下滑風險。

三是高度重視疫情衝擊下各類微觀市場主體行為模式變化的宏觀經濟後果,特別是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行為的「保守化」傾向將導致傳統政策手段及預調微調模式的失效,必須要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並且達到一定的力度。

四是隨着中國經濟步入疫後復甦新階段,經濟工作的重點應當從短期救助轉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擴展之上,實現向市場型深度復甦的順利轉換。在快速落實一攬子政策和有效需求提升戰略的同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的着力點,從特殊疫情救助向有效需求刺激轉變,從供給側扶持政策向需求側擴張政策轉變。

五是落實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應在已出臺政策舉措基礎上,科學組合搭配一攬子規模性政策,着力疏通宏觀經濟循環堵點。建議擴張財政資金預算安排,集中出臺三大針對消費、投資和產業的「規模性」政策方案。

六是靈活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應該充分發揮其面對突發情況的靈活性,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形成時間和空間上的配合,更好地發揮預期引導作用和政策乘數效應。解決政策利率傳導和風險分擔機制問題,推動貸款利率下行。

七是堅持底線思維,提前建立並及時啟用非常規政策工具。面對疫情發展和國際局勢的高度不確定性,不僅要考慮到基準情景下的經濟下行壓力,還必須意識到今明兩年可能發生的極端情形。除了旗幟鮮明地從結構性擴展向總量擴張轉變,還需要建立非常規政策儲備並根據需要及時使用。

八是各類監管政策要與逆週期政策協調配合,重點在於「市場秩序建設」而非鬆緊力度的搖擺,從而在防範風險積累的同時避免造成市場預期的紊亂。

九是民生政策要託底,提高就業彈性和失業保險覆蓋範圍,應對經濟下行和民生衝擊疊加帶來的「雙重風險」。

十是積極應對外部風險挑戰,關鍵在於以構建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為目標,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落地,推出以形成國內市場大循環為導向的新一輪結構性改革,持續釋放制度紅利,不斷鞏固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不易成果。

CMF建議能夠加強政策性的組合,形成組合效應,包括3萬億消費補貼計劃,3萬億基建投資計劃和3萬億的產業支持計劃等。

編輯/ping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