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演先抑后扬?标普500或再探熊市,美联储决议能否力挽狂澜

第一财经 2022-06-12 21:18:59 听新闻

作者:樊志菁    责编:盛媛

美国经济衰退担忧重燃,美联储将继续在通胀和经济增长之间走钢丝。

在美联储政策预期面前,市场情绪再一次变得弱不禁风。通胀向多领域扩散的风险让经济和政策的平衡变得困难,对硬着陆的担忧再次扰动投资者的神经,风险资产尾盘波动加剧。

上周,美股三大股指创下今年1月以来最差单周表现,标普500指数再次距离熊市咫尺之遥。在今年已经举行的三次美联储政策会议后,美股都出现了短暂反弹,这一次历史是否会再次重演?

通胀难降温美联储很着急

当外界预期3月将是本轮通胀的峰值时,最新的通胀数据打破了这种美好的希望。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5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8.6%,再次刷新1981年以来的新高。在能源、食品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住房、汽车成本上升显示出通胀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物价压力也冲击了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引发民众对拜登政府应对政策的不满。密歇根大学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纪录低点50.2%。通胀预期止跌回升,美国人预计未来12个月通胀率为5.4%,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此前曾保持稳定的5年中期通胀率也加速上行,达到了3.3%。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更强劲的通胀数据反映了一系列因素的叠加,其中包括消费者需求依然强劲,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公司保留定价权,汽油价格迈向每加仑5美元,供应链压力仍在持续等。

高通胀正在消耗美国家庭的购买力,5月份经通胀调整的平均时薪同比下降3%,为连续第14个月下降。施瓦茨分析道,这些因素也解释了美国民众的担心。无论是对经济现状的看法,还是前景的预期,物价正在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作为美国经济的支柱,消费者支出的持续性也将面临考验。

通胀数据公布后,美债迎来新一波抛售,对短期利率敏感的两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3.057%,创200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3.178%,为5月9日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本周加息50个基点的市场主流预期并未改变,但认为美联储为控制通胀超额加息的声音开始出现。巴克莱认为,面对严峻的物价压力,美联储将宣布加息75个基点。

施瓦茨向记者表示,结合近期经济数据降温以及此前美联储官员的讲话,未来两次会议分别加息50个基点的展望依然是大概率事件。他认为美联储将继续观察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反映,考虑到通胀降温的速度可能会非常缓慢,这正在加大9月继续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但目前来看,影响通胀的变量还有很多,包括供应链瓶颈、乌克兰危机等,也许本周美联储不会对9月的政策立场作出明确表述。

美股探底还需多久

超预期的通胀数据触发了新一波恐慌盘,三大股指过去一周集体下挫逾5%,标普500指数年内跌幅扩大至18.2%,逼近上月创下的年内低点,距离技术性熊市仅一步之遥。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布预警。零售巨头塔吉特7日进一步下调本财年的一些利润预期,因为该公司将在本财季更快速地出清过剩库存。此前公布的财报显示,因为对户外家具、小型家电和电子产品的需求下降速度快于预期,同时供应链干扰使许多商品的到货时间错过了理想的销售期,一季度库存增长43%。此外,作为一系列削减成本措施的一部分,英特尔则宣布暂时冻结了其PC芯片团队的招聘。

随着5年期美债和30年期美债收益率再次出现倒挂,外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有所回升。美银全球此前公布的机构调查显示,77%的基金经理预计未来12个月全球经济将出现滞涨,这是200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特内特(Michael Hartnett)建议投资者做好准备,等待美联储采取更积极的行动。美银牛熊指标(Bofa Bull&Bear Indicator)10日进一步跌入买入区间,显示出投资者情绪极度看空,这与今年前几次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夕类似,随后市场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反弹。

美银牛熊指标持续处于抄底区间

然而,这一次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哈特内特指出,市场确实存在“严重超卖”的情况。但正如CPI数据所推动的那样,通胀冲击还没有结束,利率冲击正在形成,而经济增长冲击迫在眉睫,美债收益率峰值还没有达到。在他看来,熊市反弹本身“过于一致”的预期意味着行情很难走远。

摩根士丹利也认为美股低点尚未形成,未来盈利下行可能吹来新的逆风。“在没有出现像经济衰退这样明显冲击的情况下,企业下调盈利预测的速度一般很慢。”小摩首席策略师威尔逊(Michael Wilson)在报告中写道,“这次应该也没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股市可能会徘徊在当前水平,直到第二季度财报季到来,届时调整可能会结束。”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