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公司发布2021 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34.69 亿元,同比增长17.88%,实现归母净利润11.33 亿元,同比增长91.06%。同时,拟以 1865273596 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2.45 元(含税)。
单四季度来看,公司实现营收54.12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92 亿元。公司发布2022 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80 亿元,同比下降4.26%,实现归母净利3.49 亿元,同比下降1.90%。
分析判断:
业绩迎“十四五”开门红,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4.69 亿元,同比上涨17.88%,实现归母净利润11.33 亿元,同比增长91.06%。报告期内,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疫情反复多发、原辅料价格上涨,公司克服不利因素影响,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业务升级发展,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实现经营业绩“超同期、超历史、超预算、超预期”的历史性突破,完成营业收入突破200 亿元、净利润跃上10 亿大台阶、ROE 超10%的优异成绩,迎来“十四五”恢弘发展的开门红。具体来看:燃料乙醇及其副产品方面,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11.51 亿元,同比上涨15.94%;淀粉及其副产品方面,报告期内,实现营收43.52 亿元,同比上涨4.78%;糖类方面,实现营收34.47 亿元,同比上涨37.34%;味精及其副产品方面,实现营收12.34 亿元,同比上涨10.25%;柠檬酸及其盐类与副产品方面,实现营收11.36 亿元,同比上涨60.30%;油类实现营收7.61 亿元,同比上涨3.93%。
玉米深加工龙头地位稳固,多措并举控成本盈利能力提升。公司是国内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报告期内,受多重因素影响,玉米等粮食价格高企,公司为防控玉米市场价格剧烈波动风险,动态调整原料采购策略,玉米上市初期低价建库存,高价期减库存,兑现库存增值收益;同时密切跟踪国外木薯同国产玉米比价关系,进口木薯超20 万吨,有效降低原料成本,报告期内,玉米价格高企,但是公司的整体毛利率上升0.73pct 达到11.19%。除了原料成本,公司还通过精进工艺技术,推动成本降低,报告期内,淀粉糖企业推广高浓液化和高浓糖化技术,单位成本降低30 元/吨以上,通过节能技术改造,蒸汽单耗降低34%~50%。另外,公司特种产品的销量也实现了快速增长,报告期内,重点推动的“小特新”糖浆销量超过10 万吨,同比增长40%以上。我们认为,公司是国内玉米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通过原料采购控制、精进工艺技术降低成本,通过升级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有望进一步打开市场,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双碳”助推产业爆发式增长,可降解材料业务有序推进。受愈加关注的“双碳”政策及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生态环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需求快速提升,产业前景广阔。公司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业务主要包括PHA、聚乳酸、聚乳酸改性料及聚乳酸制品等。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储备生物可降解材料相关技术,已拥有成熟的聚合、改性及聚乳酸制品生产线。报告期内,公司为提升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经济性,一是为打通聚乳酸全产业链,启动建设年产3 万吨丙交酯项目,于2021 年12 月20 日注册成立中粮生物材料(榆树)有限公司,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程;二是于2021 年8 月在榆树开始建设千吨级PHA 生产装置。总体上1000 吨的PHA 项目会在今年的上半年试车投产,然后做工艺的进一步优化调整,使产品达到市场需求;公司的 3 万吨丙交酯项目进展也比较顺利,当前主要是在做进口核心设备谈判和选型设计,以及整体的安评环评手续办理。我们认为,在国家3060 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公司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业务迎来政策红利期,未来随着项目落地投产,有望为公司贡献新的业绩增长点,增厚公司利润。
投资建议
我们分析:(1)玉米深加工方面,公司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头部企业优势将进一步显现;(2)生物能源业务方面,油价上涨利好公司业务发展;(3)生物可降解材料方面,“双碳”战略助推产业爆发式增长,公司相关业务面临的市场前景广阔,基于此,我们将公司22-23 年营业收入从285.06/319.05 亿元上调至298.01/337.94 亿元、新增24 年营业收入为378.62 亿元,将22-23 年归母净利从14.73/17.82 亿元上调至14.86/18.09 亿元、新增预测24 年归母净利为22.30 亿元,将22-23 年EPS 从0.79/0.95 元上调至0.80/0.97 元、新增预测24 年EPS 为1.20 元,2022 年4 月29 日股价8.21 元对应22/23/24 年PE 分别为10/8/7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石油价格波动风险,玉米价格涨幅过大影响。
事件概述
公司發佈2021 年年報,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234.69 億元,同比增長17.88%,實現歸母淨利潤11.33 億元,同比增長91.06%。同時,擬以 1865273596 股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 10 股派發現金紅利 2.45 元(含税)。
單四季度來看,公司實現營收54.12 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1.92 億元。公司發佈2022 年一季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3.80 億元,同比下降4.26%,實現歸母淨利3.49 億元,同比下降1.90%。
分析判斷:
業績迎“十四五”開門紅,行業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2021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4.69 億元,同比上漲17.88%,實現歸母淨利潤11.33 億元,同比增長91.06%。報告期內,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疫情反覆多發、原輔料價格上漲,公司克服不利因素影響,持續優化產品結構,推動業務升級發展,鞏固行業領先地位,實現經營業績“超同期、超歷史、超預算、超預期”的歷史性突破,完成營業收入突破200 億元、淨利潤躍上10 億大臺階、ROE 超10%的優異成績,迎來“十四五”恢弘發展的開門紅。具體來看:燃料乙醇及其副產品方面,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11.51 億元,同比上漲15.94%;澱粉及其副產品方面,報告期內,實現營收43.52 億元,同比上漲4.78%;糖類方面,實現營收34.47 億元,同比上漲37.34%;味精及其副產品方面,實現營收12.34 億元,同比上漲10.25%;檸檬酸及其鹽類與副產品方面,實現營收11.36 億元,同比上漲60.30%;油類實現營收7.61 億元,同比上漲3.93%。
玉米深加工龍頭地位穩固,多措並舉控成本盈利能力提升。公司是國內玉米深加工龍頭企業,報告期內,受多重因素影響,玉米等糧食價格高企,公司為防控玉米市場價格劇烈波動風險,動態調整原料採購策略,玉米上市初期低價建庫存,高價期減庫存,兑現庫存增值收益;同時密切跟蹤國外木薯同國產玉米比價關係,進口木薯超20 萬噸,有效降低原料成本,報告期內,玉米價格高企,但是公司的整體毛利率上升0.73pct 達到11.19%。除了原料成本,公司還通過精進工藝技術,推動成本降低,報告期內,澱粉糖企業推廣高濃液化和高濃糖化技術,單位成本降低30 元/噸以上,通過節能技術改造,蒸汽單耗降低34%~50%。另外,公司特種產品的銷量也實現了快速增長,報告期內,重點推動的“小特新”糖漿銷量超過10 萬噸,同比增長40%以上。我們認為,公司是國內玉米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已經佔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同時公司通過原料採購控制、精進工藝技術降低成本,通過升級產品滿足客户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有望進一步打開市場,提升公司整體盈利能力。
“雙碳”助推產業爆發式增長,可降解材料業務有序推進。受愈加關注的“雙碳”政策及綠色發展理念要求,生態環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需求快速提升,產業前景廣闊。公司的生物可降解材料業務主要包括PHA、聚乳酸、聚乳酸改性料及聚乳酸製品等。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推進塑料污染治理的相關政策,大力發展、儲備生物可降解材料相關技術,已擁有成熟的聚合、改性及聚乳酸製品生產線。報告期內,公司為提升生物可降解材料產業的整體性、系統性和經濟性,一是為打通聚乳酸全產業鏈,啟動建設年產3 萬噸丙交酯項目,於2021 年12 月20 日註冊成立中糧生物材料(榆樹)有限公司,有序推進項目建設進程;二是於2021 年8 月在榆樹開始建設千噸級PHA 生產裝置。總體上1000 噸的PHA 項目會在今年的上半年試車投產,然後做工藝的進一步優化調整,使產品達到市場需求;公司的 3 萬噸丙交酯項目進展也比較順利,當前主要是在做進口核心設備談判和選型設計,以及整體的安評環評手續辦理。我們認為,在國家3060 碳達峯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公司的生物可降解材料業務迎來政策紅利期,未來隨着項目落地投產,有望為公司貢獻新的業績增長點,增厚公司利潤。
投資建議
我們分析:(1)玉米深加工方面,公司行業地位進一步鞏固,頭部企業優勢將進一步顯現;(2)生物能源業務方面,油價上漲利好公司業務發展;(3)生物可降解材料方面,“雙碳”戰略助推產業爆發式增長,公司相關業務面臨的市場前景廣闊,基於此,我們將公司22-23 年營業收入從285.06/319.05 億元上調至298.01/337.94 億元、新增24 年營業收入為378.62 億元,將22-23 年歸母淨利從14.73/17.82 億元上調至14.86/18.09 億元、新增預測24 年歸母淨利為22.30 億元,將22-23 年EPS 從0.79/0.95 元上調至0.80/0.97 元、新增預測24 年EPS 為1.20 元,2022 年4 月29 日股價8.21 元對應22/23/24 年PE 分別為10/8/7X,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
新冠肺炎疫情風險,石油價格波動風險,玉米價格漲幅過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