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万亿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托底经济?

萬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如何託底經濟?

靜觀金融 ·  2022/04/27 17:03

來源:靜觀金融

作者:西部宏觀張靜靜團隊

若把可能新增的再貸款工具都包含在內,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有望帶動金融機構貸款投放接近1.5萬億元。短期受疫情掣肘,政策或難實施,一旦疫情降温,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快速、有效助力穩增長。

要點

4月26日人民銀行表示將新增支持煤炭開發使用和增強儲能及民航專項兩項再貸款。再貸款工具的創設成為了當前貨幣政策的發力點。

什麼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再貸款再貼現類工具,主要包括已存在的再貼現、支小支農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及正在創設過程中的科技創新再貸款、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物流業再貸款及民航專項再貸款等。每個工具其優惠利率、發放對象、使用額度均不相同,央行會根據各行業特點設置相關細節,均採用「先貸後借」的機制安排。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原理是商業銀行按照央行的要求對特定行業進行信貸投放並獲得低成本的準備金「報銷」,這對於小型銀行來説極具吸引力。

如何理解其創設邏輯?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紓困。我們理解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作用是意圖引導金融資源流向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近期國內的疫情使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又多了一層創設的邏輯:紓困。使用結構性工具可以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及企業提供定向支持。4月以來,人民銀行分別沿着上述兩條邏輯線在創立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經濟中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新增了科技創新、普惠養老、支持煤炭開發使用和增強儲能再貸款;紓困新增了物流及民航專項再貸款。

再貸款類工具有什麼影響?信貸增長的抓手及流動性投向的新通道。

1)信貸增長的抓手。人民銀行近期提到的由再貸款帶動1萬億元的新增信貸主要可能由支小支農再貸款、兩項減碳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帶動。此外,根據「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紓困」的投向思路,人民銀行今年大概率會創設新的再貸款工具,比如重大製造業專項再貸款、支持農業生產、石油、天然氣等行業保供的再貸款及紓困零售、旅遊等行業的再貸款。

2)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如何託底經濟?若把可能新增的再貸款工具都包含在內,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有望帶動金融機構貸款投放接近1.5萬億元,這對於今年信貸的平穩增長有重要幫助。短期受疫情掣肘,政策或難實施,一旦疫情降温,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快速、有效助力穩增長。

3)流動性投向的新通道。除了帶動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對銀行體系的影響也愈發明顯。首先,伴隨着結構性工具的使用,央行投放了大量的準備金,使得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充沛;其次,作為定向支持的工具,央行對於結構性工具的調整更加靈活。

4)再貸款投向也可能是權益市場築底後的機會所在。

以下是正文部分:

4月26日,在接受金融時報就當前金融市場情況採訪時,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人民銀行將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特別是支持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支持農業生產和能源保供增供,推出科技創新再貸款和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增加1000億元再貸款支持煤炭開發使用和增強儲能,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和民航專項再貸款,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金融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1]可以看到再貸款依然是當前貨幣政策的發力點,除了明確新增支小支農再貸款額度、推進科技創新和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外,又新增了支持煤炭開發使用和增強儲能及民航專項兩項再貸款。在本篇中我們對於再貸款類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做了梳理及解讀。

一、如何理解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央行定向支持商業銀行對相關行業放貸

所謂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再貸款再貼現類工具,主要包括已落地的再貼現、支小支農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及正在創設過程中的科技創新再貸款、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物流業再貸款及民航專項再貸款等。從已經明確具體細節的結構性工具可以看出,每個工具其優惠利率、發放對象、使用額度均不相同,央行會根據各行業特點設置相關細節。

不過,這些結構性工具依然有相同之處,即「先貸後借」的機制安排。人民銀行創新支小再貸款「先貸後借」報賬模式始於2018年。2020年以來,再貸款資金投向均採取「先貸後借」的報賬模式管理。與傳統的「先借後貸」模式相比,「先貸後借」模式將再貸款審批關口前移,實現了對重點領域的精準滴灌。同時,人民銀行要求銀行建立電子臺賬,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跟蹤監測,防止資金「跑冒滴漏」。我們理解這種模式進一步增強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直達性、精準性。

以支持小微企業為例,2018年末人民銀行曾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工具。但疫情後TMLF工具已有序退出,定向支持小微企業的政策目標已完全由支小再貸款工具承擔。我們理解相比於TMLF,支小再貸款的優勢主要在於:(1)「先貸後借」的報銷模式使得央行對於整個支持工具的掌控能力更強;(2)由於掌控力更強,央行可以提供更低的利率支持(比MLF低85BP VS 比MLF低15BP)。

簡單來説,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原理是商業銀行如果按照央行的要求對特定行業進行信貸投放,其會獲得低成本的準備金「報銷」,這對於小型銀行來説尤其重要。

二、理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創設脈絡

傳統的貨幣政策實施需要各個參與主體間的傳導。在這樣一個系統鏈條下,央行扮演着為銀行體系提供終極流動性的角色。銀行體系則根據自身資本金與風險偏好的情況來滿足實體經濟部門進行信用擴張的需求。這意味着某些政策支持的重點方向,如綠色、小微企業(普惠)、製造業可能面臨着金融資源不足的情況。所以,我們理解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作用是意圖引導金融資源流向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這個邏輯鏈條下,我們看到了支小支農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的創設。

近期國內的疫情使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又多了一層創設的邏輯:紓困。使用結構性工具可以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及企業提供定向支持。4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餐飲、零售、旅遊、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特困行業紓困。我們看到在人民銀行近期陸續創設了物流領域的再貸款及民航專項再貸款

我們看到4月以來,人民銀行分別沿着上述兩條邏輯線在創立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經濟中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新增了科技創新、普惠養老、支持煤炭開發使用和增強儲能再貸款;紓困新增了物流及民航專項再貸款。

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信貸增長的抓手及流動性投向的新通道

(一)各類再貸款有望成為信貸增長的抓手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印發《關於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從支持受困主體紓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外貿出口發展三個方面,提出加強金融服務、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23條政策舉措。其中,對於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內容是「加大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用好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兩項減碳工具,加快1000億再貸款投放交通物流領域,創設2000億元科技創新再貸款和400億元普惠養老再貸款,預計帶動金融機構貸款投放多增1萬億元。」[2]

我們可以根據目前的信息做一個拆分,上述新增的1萬億元信貸主要可能由3000億支小支農再貸款、5000億兩項減碳工具、2000億科技創新再貸款帶動。當然,按照我們的理解人民銀行今年大概率會創設新的再貸款工具,比如重大製造業專項再貸款、支持農業生產、石油、天然氣等行業保供的再貸款及紓困零售、旅遊等行業的再貸款。如果把可能新增的再貸款工具都包含在內,我們認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有望帶動金融機構貸款投放接近1.5萬億元,這對於今年信貸的平穩增長有重要幫助。當然,短期受疫情掣肘,政策或難實施,一旦疫情降温,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快速、有效助力穩增長。

(二)結構性工具已成為央行投放流動性的重要通道

除了帶動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對銀行體系的影響也愈發明顯。首先,伴隨着結構性工具的使用,央行投放了大量的準備金,使得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充沛;其次,作為定向支持的工具,央行對於結構性工具的調整更加靈活。

在2014年後,人民銀行改變了準備金的投放方式,對銀行體系的債權變成了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錨」。疫情以前,MLF是人民銀行增加對銀行體系債權的主要工具,所以MLF投放量的變化對於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可以觀察到,疫情以來(2019年12月底),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總規模增長約2.5萬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增長約1.4萬億。也就是説,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成為了疫情以來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擴張主要的「錨」。

2021年下半年,有部分市場參與者按照經驗模型,對超額準備金率進行測算,並認為貨幣市場會在某些時段出現流動性偏緊的情況。但實際運行下來,貨幣市場在此期間均保持平穩。央行專門在2021年4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用專欄的形式進行了迴應:「在對銀行體系流動性形勢進行分析時,宜着眼於央行流動性管理的整體框架而不是局部因素,不能將一些長短期影響因素簡單相加計算流動性餘缺,更不能將貨幣政策工具到期作為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因素,並以此判斷流動性鬆緊程度。」

我們理解央行想描述的是傳統測算超儲率會低估銀行間流動性寬裕程度的問題。一般測算超儲率的方法是僅考慮中期借貸便利(MLF)、現金、政府債券發行、公開市場操作到期量的變化。這種方法忽略了疫情以來對貨幣體系影響最大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就是説超儲率的測算缺少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使用帶來的準備金投放。在這種情況下,貨幣市場利率才是觀察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最準確的指標。

關於貨幣調控機制央行曾表述過:「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形成中央銀行調節銀行貨幣創造的流動性資本和利率約束的長效機制,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我們理解這個長效機制應該是指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常態化大規模使用。

從貨幣信用體系的角度,銀行創造貨幣通常面臨着上述三個約束:流動性(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要求)、資本(自身資本金)、利率(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我們熟知的總量型貨幣政策工具(降準降息)其實都是在放鬆對於銀行創造貨幣時的約束。比如,降準操作其實降低了銀行對於準備金的需求,進而放鬆了其受到的流動性約束。但是,當經濟體內結構性問題突出時,總量型貨幣政策有效性會大打折扣,而結構性政策有助於定向地為銀行鬆綁。

在「先貸後借」這種操作模式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可以定向為真正在政策鼓勵的行業貸款的銀行定向提供流動性支持。比如,疫情以後,隨着支小再貸款使用量的走高,小型銀行從央行獲得的流動性支持同步走高。

隨着各類再貸款工具的陸續創設並且使用量擴大,當銀行體系內由再貸款產生的準備金數量足夠多時,甚至有可能出現「再貸款置換MLF」為銀行降低成本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降準為銀行降低成本的政策必要性也將下降,可為央行保留後續的準備金調降政策空間。

另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可以通過定向降低某些行業的貸款利率的方式,實現推高融資需求的情況。銀行貸款創造存款,需要貸款需求的配合,而貸款需求除了受實體經濟狀況影響外,很大程度受貸款利率約束。在原來的總量政策下,央行只能夠通過降低政策利率的方式去引導銀行降低貸款利率以增加貸款需求。但在目前的體系下,MLF這類中長期的政策利率往往於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速掛鈎,其調降信號意義過強。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則可以定向地解決融資需求的問題,例如在碳減排支持工具的使用過程中,央行會要求商業銀行按照同期LPR發放貸款,定向要求商業銀行調低符合要求的碳減排貸款的利率。目前看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在貨幣政策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如前文所述,再貸款類工具的創設方向為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及因疫情影響需政策紓困的行業,那麼再貸款投向的行業也可能是權益市場築底後的投資機會所在。

風險提示

(一)結構性貨幣政策創設不及預期

(二)經濟基本面下滑超預期

編輯/Anni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