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大滞胀时代」,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是怎么赢的?

「大滯脹時代」,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是怎麼贏的?

李美岑投資策略 ·  2022/04/18 14:36

來源:李美岑投資策略

作者:財通策略李美岑團隊

回眸70年代,宏觀「大滯脹」是市場揮之不去的時代陰霾,但彼時投資界卻羣星輩出、交出「大業績」:1970-1976年,巴菲特、鄧普頓和約翰涅夫分別跑贏大盤188%、88%、22%;1977-1981年,彼得林奇後來居上,跑贏大盤308%,巴菲特業績也超出大盤204%。這些投資巨星究竟如何贏在1970s?對當下有哪些啓示?本文集中對巴菲特和彼得林奇70年代的投資經歷和案例進行梳理,爭取爲當下的「滯脹預期」磨平一些焦慮,增添一些啓發。

三次宏觀配置:1)滯脹時期,兩人均買入原材料鋁業公司。70年代美國曆史工業高峰,原材料高度景氣度。巴菲特大約8%倉位持有$凱撒鋁業(KALU.US)$,盈利600%;1977年彼得林奇判斷鋁價拐點出現,拋成長買週期,加配$美國鋁業公司(AA.US)$

2)1977年,彼得林奇買入石油。70年代石油是最好賽道,但市場擔心油價回落、經濟衰退僅給予石油公司5-6倍估值,但實際油價和石油公司業績持續超預期。彼得林奇買入優尼科石油和$Shell PLC(SHEL.US)$取得高額回報。

3)1981年,利率上行兩人重倉押注大金融。80年代初利率飆升、經濟衰退,股市盈利估值雙殺。巴菲特重倉保險業;80年3月,彼得林奇25%倉位押注保險,下半年再轉戰區域中小銀行。二人均取得高雙位數收益。

四次經典擇時:1)1969年,「收水」引發經濟衰退,疊加市場估值極高,巴菲特暫時「退休」。類似30年代泡沫中期,聯儲收水對抗通脹,而標普500估值從低點8.9倍升至戰後新高23.7倍。巴菲特幾乎找不到估值小於10倍(佔比僅3.8%,74年暴跌後佔比73.7%)的菸蒂股機會,因此萌生退意。

2)1973年,巴菲特抄底華盛頓郵報,但未能躲過系統性殺估值。1973年極爲動盪,石油危機導致「漂亮50」破滅,指數估值從20倍跌回10倍以內。巴菲特當時並非一帆風順,抄底10-15倍「相對便宜」的華盛頓郵報,但估值繼續跌到5倍上下,直到「持續現金回購+76年盈利拐點」獲得鉅額收益。

3)1977年,市場估值普遍較低,巴菲特、彼得林奇從容抄底。兩次石油危機後,市場76%的公司估值在10倍以下。巴菲特抄底GEICO加大財務槓桿;彼得林奇上任後大舉加倉股市:「3-6倍估值的好公司股票幾乎不會虧損」。

4)1981年,彼得林奇下注利率回落,抄底國債和汽車。保羅沃爾克「休克療法」市場恐慌,彼得林奇則認爲長期利率將會回歸正常水平,「一旦利率降低,持有股票和長期國債都將會大賺一把」,並用11%的資金抄底汽車股。

此外,鄧普頓經歷相似獲益頗豐:1)投資風格從低估值轉向成長型投資;2)70年代大滯脹格局判斷精準,國別配置Allin日本,博取了最強貝塔。

歷史照進當下,「贏在70s」有何啓示:1)當宏觀週期開始劇烈轉動,重視貝塔的判斷。波動漸弱的週期過去被市場忽視,如今則需要像彼時巴菲特、彼得林奇、鄧普頓一樣重新重視,防範系統性殺估值「黑天鵝」、把握底部機會。2)通脹環境下存在「殺估值」的可能,但穿越滯脹的還是成長。通脹傳導下企業名義盈利高速增長,因此70年代投資大師普遍從低估值轉向成長策略;低估值可以防禦但不必迷信。3)不執拗於單一風格,週期、銀行、成長跟隨宏觀輪動配置。70年代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先後押注通脹和利率上行,配置原材料、石油、保險、銀行 。宏觀波動上升,更宜應時而動。

風險提示:俄烏衝突升級、海外加息超預期、疫情擴散超預期

編輯/new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