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格隆滙新股瞭解,2月28日,北京康蒂尼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蒂尼藥業」)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為其獨家保薦人。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公司第三次向港股發起衝刺,此前曾於2019年4月18日、2019年11月1日先後遞交上市申請,均已處於「失效」狀態。
康蒂尼藥業成立於2002年,最早由康蒂尼製藥廠及程又明共同創立。2006年,日本公司GNI投資後,公司改製為中外合資企業。經過20年的發展,康蒂尼藥業吸引不少投資機構介入,包括中關村發展、上海睿星基因、龍磐創投等,其中中關村發展於2013年進入,直到2017年減資退出。
IPO前,GNI通過BJContinent持股55.97%;聖黎莉、龍磐生物醫藥、龍磐創投分別持有公司11.66%、9.18%、8.03%。
單一產品依賴
康蒂尼藥業是一家專業從事器官纖維化創新藥物研究、開發及商業化的生物醫藥公司。長期以來,公司專注於特發性肺纖維化(IPF),並將其治療領域及研發活動逐漸拓寬至其他器官纖維化領域。
目前,康蒂尼藥業產品管線共有9種。其中,針對IPF的藥物艾思瑞(吡非尼酮膠囊)已於2011年在中國獲批上市,是全球最先獲批用於治療IPF的三款藥物之一。
所謂IPF,是一種慢性病,由未知原因在肺部形成疤痕組織,發病羣體主要為老年人。IPF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為兩至三年,數據顯示,中國的IPF發病人數由2017年的8.3萬人增至2020年的10.84萬人,預計到2031年將增至33.2萬人,而中國IPF治療藥物市場規模預計2031年將達到38.53億元。
作為中國首款獲批用於治療IPF的藥物,艾思瑞填補了中國IPF治療藥物空白,具有一定先發優勢,並於2017年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由於康蒂尼藥業目前僅有一款針對IPF的艾思瑞商業化上市,因此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於艾思瑞。
2019年-2020年,康蒂尼藥業實現收入由3.25億元增長至4.47億元,同比增長37.5%;相對應的年內利潤由7012萬元上升至1.28億元,同比增長82.4%。2021年Q3,公司營收及利潤進一步增長,分別為4.40億元、1.26億元。
其中,2019年-2021年Q3,艾思瑞銷售收入分別為3.15億元、4.37億元、4.32億元,佔當年總收入的約96.8%、97.7%及98.2%。值得一提的是,艾思瑞的毛利率相當高,一直維持在96%以上,帶動公司整體毛利率上行,2021年Q3達95.5%。
目前,中國已有吡非尼酮及尼達尼布兩種IPF藥物獲批,公司的吡非尼酮膠囊艾思瑞佔據國內90%以上的市場份額,處於領先地位,這也是其毛利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但隨着後續競品的相繼上市,不排除後續該產品存在市佔率、毛利率下滑的風險。
此外,在國家帶量採購的大背景下,不排除艾思瑞進入集採範圍的可能,若艾思瑞的銷售不及預期或納入集採,一定程度上將對康蒂尼藥業的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銷售費用率超40%
除了IPF藥物領域,肝纖維化也是康蒂尼藥業另一重點關注的領域,該領域的關鍵產品F351(羥尼酮)目前正處於III期臨牀試驗階段。除此之外,公司還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肺動脈高壓(「PAH」)及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開發藥物,同時擴張艾思瑞的適應症至其他肺纖維化疾病領域。
可以看到,康蒂尼藥業在研產品管線相對較多。但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每年研發投入在藥企中並不算多。2019年、2020年公司研發開支1585萬元、3721.2萬元,相對應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4.88%、8.32%。
反觀,康蒂尼藥業在銷售開支上面花費不小。2019年、2020年公司銷售開支1.46億元、1.94億元,相對應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45.05%、43.41%。招股書顯示,公司目前銷售網絡已覆蓋國內30個省、自治區及直銷市,2019年-2021年Q3,分別覆蓋1905家、2286家及2429家醫院及藥店。
對於醫藥公司而言,產品管線研發是其核心競爭力,而每年研發投入亦是藥品創新、研發實力的體現。目前來看,康蒂尼藥業研發費用率較低,銷售費用率居高不下,長久之後,或對其產品競爭力造成一定影響。
小結
「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正在醫藥行業加劇上演,藥企對於研發創新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儘管康蒂尼藥業已有一款產品支撐收入,但顯然不夠,不僅存在單一依賴風險,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出公司研發創新力的不足。未來,康蒂尼藥業仍需加大產品研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