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询价新规"打击抱团压价 网下打新机构数量再走低

證券時報 ·  2022/02/19 21:20

今年以來,一共發行上市了14家科創板企業。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在這14家企業網下詢價時,平均有416家機構投資者參與。不僅是今年,自注冊制“詢價新規”發佈至去年末,平均也只有429家機構投資者參與詢價。而在此前,參與科創板網下詢價的機構投資者平均數量約有500家左右。也就是說,有約16%的機構投資者退場了。

對於部分投資者退場的原因,受訪人士向記者表示,一方面,新股破發的現象越來越頻繁,打新收益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網下新股報價入圍的難度增加了不少,入圍率降低,一些研究定價能力欠缺的投資者開始離場。

部分機構投資者離場

今年以來,一共有14家科創板企業上市。這些企業在網下詢價階段,平均有416家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最多的1家科創板企業有440家投資者參與,最少的只有359家。

參與詢價的機構投資者平均數量,與去年9月18日“詢價新規”實施以來的平均投資者數量相比進一步減少。Wind數據顯示,去年9月18日至去年末,參與科創板企業詢價的投資者數量平均429家。

而在“詢價新規”前的一段時間,參與詢價的投資者數量平均約有500家。這表明,部分投資者已經退出科創板新股的詢價市場。

就投資者類型而言,B類投資者變化不大,A、C兩類投資者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據了解,在網下詢價中,公募基金、社保基金、養老金、企業年金基金和保險資金爲A類投資者;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金爲B類投資者;所有不屬於A類、B類的網下投資者爲C類投資者。

報價入圍難度增大

去年9月18日,新股“詢價新規”發佈。“詢價新規”將詢價時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此前的“不低於10%”調整爲“不超過3%”,實踐中一般是1%。剔除最高報價後,應披露網下投資者剔除最高報價部分後剩餘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以及公募產品、社保基金和養老金剩餘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等信息,將此四個數的最低價簡稱爲“四值孰低”。取消定價突破“四值孰低”時需延遲發行的要求。

新規有效打擊了抱團壓價的行爲。中金公司研報稱,2021年以來網下機構報價集中度先升後降,新規後,整體報價集中度明顯緩解,報價博弈增強,有效價格數量從個位數大幅增加至100個以上,2021年12月接近200個。

新股報價區間的增加,也增加了網下投資者打新入圍的難度。新規後報價入圍難度顯著上升,去年10月、11月平均入圍率僅有64%。記者注意到,有的新股報價入圍率甚至低於30%。

“現在就很考驗機構投資者的研究定價能力了。實際上,從很多新股案例上可以發現,機構投資者對同一只股票的定價相差很大。以禾邁股份爲例,有的投資者出價幾十塊,有的投資者出價六七百,相差接近10倍。”一位券商分析師向記者表示,這加大了入圍的難度,定價能力不行,就獲配不了新股。以前部分投資者憑藉抱團報價入圍,現在行不通了,可能就有部分退出了市場。

德邦證券認爲,規則變化後,新股定價向市場化邁進一大步,打新收益的分配方式由博入圍轉向研究分配,生態變化也會影響參與者結構。預計收益增強類產品仍會繼續參與,以打新作爲主要投資收益來源的絕對收益投資者將逐漸退出。中性情形下,A類投資者退出賬戶比例約4%,C類退出賬戶比例約10%。在不同情景假設下,影響資金總規模約爲1403億元到3740億元,影響權益資金規模約570億元到1465億元。

打新收益率也在下降

一方面是網下打新入圍難度在加大;另一方面,隨着新股破發的增多,打新收益率也在下降。

國元證券報告稱,新規後新股破發現象頻現。更加市場化的定價導致以往“抑價”發行從而獲取穩定超額收益的環境已然不再,市場已不爲“高價”買單,市場博弈與均衡機制更加有效,而隨着定價中樞的提升,破發更容易出現。此外,新股首日漲跌幅均值明顯下滑,科創板與創業板上市首日漲跌幅較新規前平均漲幅下滑七成。

展望未來,國元證券認爲,從新股儲備看,註冊制改革加速新股發行節奏,從發行數量及規模而言,新股儲備充足,能夠提供持續收益增量;從收益對比看,收益率相較往年肯定會有所下滑,以往穩定的發行溢價收益已被弱化,但在此環境下,北交所發行效率高,有望成爲新的增長點,同時科創板+創業板發行節奏加快、中籤率提升變化明顯,也有望在度過新規“適應期”後收益逐漸改善。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