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观点 | 不要低估美国经济和股市的弹性

觀點 | 不要低估美國經濟和股市的彈性

巴倫週刊 ·  2022/01/09 07:49

來源:巴倫週刊

從衡量美國經濟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來看,股市崩盤、衰退和蕭條、戰爭、大流行和其他給經濟帶來衝擊的因素都只是這場旅程中的顛簸而已。這些年來,道指平均每年上漲9%。

從衡量美國經濟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來看,過去100年看似一場通往繁榮的漫長旅程。股市崩盤、衰退和蕭條、戰爭、大流行和其他給經濟帶來衝擊的因素都只是這場旅程中的顛簸而已。這些年來,道指平均每年上漲9%。

實際情況則要複雜得多。數百萬人飽受經濟衰退之苦,50萬人死於海外衝突,國內政治、階級、種族和性別問題上的裂痕越來越大。然而,經濟和市場仍在繼續運轉。

回顧《巴倫週刊》創刊百年,如果説從過去的報道中學到了什麼的話,那就是不要低估美國經濟和股市的彈性。在2021年的一系列回顧文章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這一主題,現在,美國經濟和股市的彈性仍然非常顯而易見。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的經濟出現萎縮,是1920年以來實際GDP第19次出現同比下降,其中九次發生在1930年至1949年期間,主要受大蕭條和二戰後復員的影響。

GDP的大幅增長也僅限於動盪的30年代和40年代。在大部分時間裏,美國的GDP一直在穩步增長,從1920年的約6700億美元增至2020年創紀錄的21.43萬億美元,這是30倍的增長,速度快於同期人口的增長:1920年至2020年美國人口從1.06億增長至3.31億,增長了兩倍。

100年前,大多數美國人住在農場裏,沒有電,也沒有室內水管裝置。馬的數量比汽車多,商業和政治是白人的專屬領域。雖然婦女有選舉權,但仍然是二等公民。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的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仍然存在。

1920年至1921年,美國還陷入了大蕭條,是當時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對克拉倫斯·W·巴倫(Clarence W。 Barron)來説,在那個艱難時期創辦《巴倫週刊》非常不容易,但他見證了美國從一個農業國家向一個工業國家的轉變,認為美國的商業精神勢不可擋。

他是對的。從亨利·福特(Henry Ford)、託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到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企業家們行動迅速,打破了一切舊規則,將新技術轉變為改變人們生活的新行業。

他們還創建了一些已經存在了很久的公司。通用電氣、AT&T、梅西百貨、杜邦、宣偉和其他許多家喻户曉的公司都可以追溯到19世紀或更早的年代。這些公司是美國經濟的支柱,美國經濟的彈性也來源於它們。

《巴倫週刊》確實也有過疑慮,曾經擔心「現代企業的領導人無法和上個世紀的巨人們相提並論」,但那是在1936年,在那之後,大量新的巨人崛起,挑戰舊的巨人。

以下是在過去100年裏為美國經濟的持續運轉做出貢獻的一些人。

20世紀20年代末時,汽車還很少見,當時可通行的道路也不多。汽車是新事物,是富人的玩具,當時很少有人認為這種情況會發生變化。

亨利·福特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性。他完善了大規模生產技術,因此能夠比手工製造的競爭對手更快、更便宜地製造汽車。巴倫在1924年寫道:福特「讓普通工薪家庭都能買得起汽車,價格只有一匹馬的一半」。

當時大多數美國人還靠馬來運輸和勞動,福特汽車和拖拉機的出現讓馬迴歸了牧場,鐵路的鼎盛時期也已過去。

隨着買車的人增多,道路建設也迎頭趕上,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就是一個代表,它掀起了美國的汽車文化,促進了城市和郊區的擴張,也帶來了污染。

福特創辦的公司現在正強勢挺進電動汽車時代,然而他留下的遺產是複雜的:他是一個反猶太主義者,曾僱傭過破壞罷工的人。《巴倫週刊》在1923年寫道:工業天才在「道德上並不一定是偉大的」。

《巴倫週刊》很少評論電影,但迪士尼1940年出品的由一隻老鼠擔當主演的《幻想曲》動畫片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巴倫週刊》當時寫道:「有聲電影誕生以來,電影藝術最大的變化是《幻想曲》中」新的音響效果。觀眾之所以感到耳目一新,主要是因為迪士尼使用了8個從新成立的惠普(Hewlett-Packard)購買了最先進的音頻振盪器。

眾所周知,惠普創始人比爾·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維·帕卡德(David Packard)是在帕洛阿爾託(Palo Alto)租來的一個車庫裏起家的。如今這個車庫已成為一個地標,被稱為「硅谷的誕生地」。

音頻振盪器是一個非常富有成效的夥伴關係的開端。《巴倫週刊》著名專欄作者兼編輯艾倫·阿貝爾森(Alan Abelson)曾寫道,到1976年,惠普已成為「集卓越技術、出色營銷和穩健財務於一體」的少數幾家公司之一。

20世紀70年代末,惠普創始人退出管理層,後來出現了一些著名的繼任者,其中就包括卡莉·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1999年,她成功完成了惠普與康柏公司的合併,讓惠普一舉成為第一大個人電腦生產商,但後來在2005年被迫辭職。

經過多次併購之後,惠普的英文名變成了HP,起步於帕洛阿爾託車庫的那家公司推動了世界的數字化。

圖片

1968年1月8日刊登在《巴倫週刊》上的一則告示寫着:「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第一夫人!」這則告示四天前刊登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上。

20世紀50年代,繆裏爾·希伯特(Muriel Siebert)在Bache & Co。做股票研究培訓生,每週薪酬65美元,她最終成了第一個執掌紐約證交所執掌其成員公司之一的女性。Siebert Financial是最早提供折扣交易的公司之一,也是轉向網上交易的領頭羊。

希伯特後來成為紐約州首位女性銀行主管,於2013年去世,當時全美各地的工作場所在招聘和提拔女性和有色人種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進展。

在金融領域,散户投資者的錢被稱為「笨蛋錢」,而大型金融機構管理的資金被稱為「聰明錢」,後者的資源和影響力能帶來更大的回報。

在創建指數基金的過程中,傑克·博格爾(Jack Bogle)讓「笨蛋錢」變得更聰明。他提出的概念很簡單:由於標普500指數常常跑贏主動型共同基金,那麼由標普500股票組成的被動型基金也會跑贏主動型共同基金,而且不收任何費用。

1978年,在先鋒500指數基金的前身推出兩年後,博格爾告訴《巴倫週刊》:「這是一個新的獨特的投資概念,屬於它的時代已經到來。」

指數投資直到90年代才開始發展起來,不過到了2019年,指數基金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了主動管理型基金,「跑贏主動型基金已有十年之久」。然而,被動投資也有一些批評者,他們「就市場崩潰提出了警告」。

博格爾於2019年去世,他曾明確表示不希望所有人都做指數投資,但他確實讓一度排外的華爾街俱樂部民主化了。《巴倫週刊》在他去世後寫道:「如果有一個人要為如今的市場負責——無論是好是壞——那就是傑克·博格爾。」

克拉倫斯·巴倫對美國商業精神的押注很快就得到了驗證。《巴倫週刊》創刊號在1921年5月9日出版,僅僅幾個月後大蕭條就結束了,隨之而來的咆哮的20年代。到1927年,《巴倫週刊》的發行量達到3萬。

巴倫把公共信息與市場聯繫了起來。華爾街曾靠不透明獲利,巴倫認為,財經媒體的工作就是照亮黑暗,給「深思熟慮的投資者」一個「創造財富」的機會。

在《巴倫週刊》步入第二個百年之際,美國經濟幾乎沒有放緩的跡象。疫情已經造成80萬美國人死亡,奧密克戎又引發了新一輪感染人數的激增,要想把這場大流行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已經是不可能實現的了。然而美國經濟似乎並未受到影響,如今的商界領袖和工人們已經找到了維持企業運轉的方法,美國經濟也將繼續前行。

編輯/Corrin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