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21 业绩强劲;鉴于估值较低,维持“买入”
合景悠活发布中期业绩,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强劲。报告口径净利润/核心净利润1H21 同比高增154/158%,主要系收入同比增长83%,和毛利率改善(1H21:44%,同比增长5 个百分点)。社区增值服务板块实现强劲增长,1H21 收入同比增长192%。截至1H21 末,在管面积扩大至 1.65 亿平方米(较2020 年底增长297%),主要系并购推动。鉴于公司高强度扩张计划有序推进,我们认为中期业绩强劲,加强了投资者对其激进发展计划的信心。
我们维持公司21-23 年EPS 预测,分别为0.36/0.53/0.75 元。我们看好公司来自母公司项目的稳定交付,同时公司收并购提速,我们给予公司19.9x2022 年目标PE(可比公司估值平均:2022 年19.8x,基于彭博数据和我们对各家的盈利预测),鉴于估值较低,我们重申“买入”评级。
高强度扩张计划有序推进
我们看好公司通过实施高强度扩张计划实现十倍增长目标(2023 年底在管面积达到约4 亿平方米,主要通过并购)的前景,认为其1H21 业绩对上述看法构成支撑。凭借其母公司合景泰富(1813 HK)的丰富资源,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在1H21 顺利完成收购的基础上,把握大规模并购机会以拓展项目类型(如公共服务项目)。同时,公司毛利率1H21 小幅上升5 个百分点至44%(1H20:39%),我们认为主要系经营效率提升和服务组合持续丰富推动,这将为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提供支撑。
商业运营服务驱动未来增长
公司商业运营服务板块快速增长,1H21 收入同比增长92%。公司计划凭借其品牌知名度和与母公司的深度合作,在未来2-3 年内新开25/11 家购物中心/办公楼。我们预计公司将进一步扩大板块规模,2020-2023 年收入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61%,鉴于商业板块收入模式更灵活、利润率相较住宅更高,给予该分部较高估值。
估值较低,重申“买入”
公司中期业绩强劲,鉴于其强劲和高质量的增长,我们重申对公司的积极看法。当前股价对应10 倍2022 年预测PE,我们认为有吸引力。我们维持公司21-23 年EPS 预测,分别为0.36/0.53/0.75 元。我们维持目标价11.90港币(不变)。鉴于估值较低,我们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劳动力成本增加快于我们预期;2)获得第三方项目(尤其是通过并购)面临不确定性;3)监管环境的不利变化及行业调控措施。
1H21 業績強勁;鑑於估值較低,維持“買入”
合景悠活發佈中期業績,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強勁。報告口徑淨利潤/核心淨利潤1H21 同比高增154/158%,主要系收入同比增長83%,和毛利率改善(1H21:44%,同比增長5 個百分點)。社區增值服務板塊實現強勁增長,1H21 收入同比增長192%。截至1H21 末,在管面積擴大至 1.65 億平方米(較2020 年底增長297%),主要系併購推動。鑑於公司高強度擴張計劃有序推進,我們認爲中期業績強勁,加強了投資者對其激進發展計劃的信心。
我們維持公司21-23 年EPS 預測,分別爲0.36/0.53/0.75 元。我們看好公司來自母公司項目的穩定交付,同時公司收併購提速,我們給予公司19.9x2022 年目標PE(可比公司估值平均:2022 年19.8x,基於彭博數據和我們對各家的盈利預測),鑑於估值較低,我們重申“買入”評級。
高強度擴張計劃有序推進
我們看好公司通過實施高強度擴張計劃實現十倍增長目標(2023 年底在管面積達到約4 億平方米,主要通過併購)的前景,認爲其1H21 業績對上述看法構成支撐。憑藉其母公司合景泰富(1813 HK)的豐富資源,我們認爲公司有望在1H21 順利完成收購的基礎上,把握大規模併購機會以拓展項目類型(如公共服務項目)。同時,公司毛利率1H21 小幅上升5 個百分點至44%(1H20:39%),我們認爲主要系經營效率提升和服務組合持續豐富推動,這將爲公司未來盈利能力提供支撐。
商業運營服務驅動未來增長
公司商業運營服務板塊快速增長,1H21 收入同比增長92%。公司計劃憑藉其品牌知名度和與母公司的深度合作,在未來2-3 年內新開25/11 家購物中心/辦公樓。我們預計公司將進一步擴大板塊規模,2020-2023 年收入年複合增速有望達到61%,鑑於商業板塊收入模式更靈活、利潤率相較住宅更高,給予該分部較高估值。
估值較低,重申“買入”
公司中期業績強勁,鑑於其強勁和高質量的增長,我們重申對公司的積極看法。當前股價對應10 倍2022 年預測PE,我們認爲有吸引力。我們維持公司21-23 年EPS 預測,分別爲0.36/0.53/0.75 元。我們維持目標價11.90港幣(不變)。鑑於估值較低,我們重申“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1)勞動力成本增加快於我們預期;2)獲得第三方項目(尤其是通過併購)面臨不確定性;3)監管環境的不利變化及行業調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