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回顾
1H21业绩符合我们预期
公司公布1H21业绩:收入146.23亿元,同比+16.4%6,环比-16.89%;归母净利润3.71亿元,对应每股盈利0.24元,同比12.9%,环比-42.9%,符合预期,主要由于上半年公司电解液出货量约3.3万吨,同比显著提升。
其中二季度:收入83.59亿元,同比+27.4%,环比+33.4%;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对应每股盈利0.13元,同比+24.1%,环比+23.1%发展趋势
锂电行业持续高景气,电解液单吨盈利能力有望触底回升。排产方面,8月主要电池/电解液厂商排产环比+49%/+0%,我们看好下半年全球新能源车销售保持较高增长,带动电解液需求持续旺盛。据鑫楞资讯,上半年公司电解液市占率近15%,在公司上游布局较少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市场前三地位。同时,公司1H21电池材料毛利率同比下降9.68ppt至22.82%,主要由于电解液价格涨幅不及原材料6F等涨幅。我们认为上游材料紧张程度伴随相关产能的扩产将逐渐缓解,公司电解液单吨盈利未来有望触底回升。子公司瑞泰新材拟分拆上市,电解液投资加速。当前公司具有7.1万吨电池材料产能,在建产能近23.1万吨,主要有波兰华荣4万吨/年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宁德华荣年产8万吨新材料项目、新建Prusice年产4万吨/年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项目、华荣化工增至10万吨/年电池电解液扩建项目。我们认为公司电池材料在建产能较大,同时据天际股份公告拟与公司合作建设3万吨六氟产能,看好公司长期发展潜力。
纺织服装贸易逐渐修复,转向“世界供应链”整合。2021年7月公司公告,拟发行可转债用于建设缅甸纺织产业基地、越南纱线染整等项目,以拓展海外市场。当前国内外疫苗接种有序推进,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我们看好纺织服装行业贸易稳步修复。同时公司积极调整战略,从“中国供应链整合"逐步转向“世界供应链整合”,我们看好贸易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盈利预测与估值
维持2021年盈利预测不变,看好明年电解液盈利能力回升,我们上调2022年净利润9.89%至11.96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1/22年21.2倍/18.1倍市盈率。维持跑赢行业评级,但由于市场对公司锂电电解液业务估值重新认识及行业估值中枢上移,我们上调目标价90.0%至15.20元,对应2021/22年23.3倍/19.9倍市盈率,较当前股价有10.0%的上行空间。
风险
新能源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材料涨价传导不顺利。
業績回顧
1H21業績符合我們預期
公司公佈1H21業績:收入146.23億元,同比+16.4%6,環比-16.89%;歸母凈利潤3.71億元,對應每股盈利0.24元,同比12.9%,環比-42.9%,符合預期,主要由於上半年公司電解液出貨量約3.3萬噸,同比顯著提升。
其中二季度:收入83.59億元,同比+27.4%,環比+33.4%;歸母凈利潤2.05億元,對應每股盈利0.13元,同比+24.1%,環比+23.1%發展趨勢
鋰電行業持續高景氣,電解液單噸盈利能力有望觸底回升。排產方面,8月主要電池/電解液廠商排產環比+49%/+0%,我們看好下半年全球新能源車銷售保持較高增長,帶動電解液需求持續旺盛。據鑫楞資訊,上半年公司電解液市佔率近15%,在公司上游佈局較少的情況下繼續維持市場前三地位。同時,公司1H21電池材料毛利率同比下降9.68ppt至22.82%,主要由於電解液價格漲幅不及原材料6F等漲幅。我們認爲上游材料緊張程度伴隨相關產能的擴產將逐漸緩解,公司電解液單噸盈利未來有望觸底回升。子公司瑞泰新材擬分拆上市,電解液投資加速。當前公司具有7.1萬噸電池材料產能,在建產能近23.1萬噸,主要有波蘭華榮4萬噸/年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項目、寧德華榮年產8萬噸新材料項目、新建Prusice年產4萬噸/年鋰離子動力電池電解液項目、華榮化工增至10萬噸/年電池電解液擴建項目。我們認爲公司電池材料在建產能較大,同時據天際股份公告擬與公司合作建設3萬噸六氟產能,看好公司長期發展潛力。
紡織服裝貿易逐漸修復,轉向「世界供應鏈」整合。2021年7月公司公告,擬發行可轉債用於建設緬甸紡織產業基地、越南紗線染整等項目,以拓展海外市場。當前國內外疫苗接種有序推進,全球經濟逐漸復甦,我們看好紡織服裝行業貿易穩步修復。同時公司積極調整戰略,從“中國供應鏈整合"逐步轉向「世界供應鏈整合」,我們看好貿易業務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盈利預測與估值
維持2021年盈利預測不變,看好明年電解液盈利能力回升,我們上調2022年凈利潤9.89%至11.96億元。當前股價對應2021/22年21.2倍/18.1倍市盈率。維持跑贏行業評級,但由於市場對公司鋰電電解液業務估值重新認識及行業估值中樞上移,我們上調目標價90.0%至15.20元,對應2021/22年23.3倍/19.9倍市盈率,較當前股價有10.0%的上行空間。
風險
新能源車銷售不及預期,上游材料漲價傳導不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