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遭遇做空的拼多多不跌反涨,是真实锤还是假做戏?

遭遇做空的拼多多不跌反漲,是真實錘還是假做戲?

富途资讯 ·  2018/11/15 22:26

14日盤中,知名機構Blue Orca發佈了拼多多的做空報告。不過,拼多多股價僅象徵性跳水後,就快速拉漲至10%以上,最終收盤上漲11.66%。15日盤前,拼多多小幅下跌2.82%。

而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最新文件,高瓴資本2018年三季度清倉百度、網易、貓途鷹、藝電;新入拼多多、耐克、蘋果、嗶哩嗶哩、谷歌、亞馬遜;大減阿里逾九成倉位、減持歡聚時代近八成倉位,愛奇藝、臉書、58同城分別斬倉40%-50%。京東、Snap、穆迪等公司持股不變。此外淡馬錫控股第三季減持阿里巴巴、京東等。

logo

行情來源:富途證券,拼多多11月14日走勢

筆者認為,一份好的做空報告,有幾個關鍵點:1.詳盡的數據闡述;2.細緻實地調研;3. 令人信服的邏輯論證;4.經得起推敲的結論。


那麼這份做空報告的核心,可以分為以下四點:

—質疑拼多多提交給工商總局和SEC文件,在收入端進行誇大

—GMV/員工數字異常,通過網站回溯判斷拼多多隱瞞員工成本和虧損額

未披露的關聯交易(涉及人事聘用)

誇大了GMV規模。


本文對上述四點指控做詳盡闡述,並嘗試性解讀。歡迎評論留言。

一、提交工商總局(SAIC)文件和招股書中披露的收入數字不匹配。

談這個問題前,首先看拼多多的公司股權架構。上市主體Pinduoduo為開曼離岸公司,通過VIE架構全資控股境內公司。Blue Orca指出,在2017年,拼多多旗下僅有Hangzhou Aimi(杭州埃米,拼好貨)和Shanghai Xunmeng(上海尋夢,創始人的早起遊戲公司,後為拼多多)有實際收入,二者組成上市主體的100%收入。

logo

而在2017年,有實際收入兩家公司,給工商總局(SAIC)和SEC招股書中披露的數據,關於收入的數字有較大出入。

Blue Orca通過某種途徑查閲工商總局(SAIC)企業年報發現,兩家境內公司(尋夢、埃米)在2017年的總營收為12.46億元(圖),而在招股書中透露的VIE架構公司總營收為19.51億元(圖)。在其他拼多多旗下其他公司沒有收入的前提下,二者在收入一項中相差7.05億元,差距達到36%。

logo

logo

Blue Orca在報告中寫到:「企業交給工商總局的文件,目的是接受國家的監督和監管,法律要求這些財務報表必須準確。當然,備案文件並不會用於確定企業的的税基。同時Blue Orca很強勢的表示:To say nothing of the ludicrous position that a company is worthy of investment if it submits false tax returns to cheat the taxman.

對於此項指控,如果對過往做空中概股案例有了解的投資者應該並不陌生。在2010年前後,中概股遭遇瘋狂做空浪潮,多數機構會利用工商總局文件和SEC文件進行比對,尋找差異和機會。

Blue Orca的做空依據是兩份文件差異,背後涉及到的問題有兩點:

1.工商登記的目的是企業年檢,注要看註冊資金的情況,不是對財務數字做實質審核,審核條件寬鬆。即因為所提交審計報告並不針對公眾,所以其重要性水平很低的,拿一個不重要的報告與SEC報告來比對,基礎本身不一樣。

2.準則差異。此前已經有若干做空中概股case,以工商資料和USGAAP差異為依據被駁回的情況,原因是規則不一樣。Blue Orca沒有將二者做會計準則的統一,置信程度會被降低。

2011年,在美國被做空的盛世巨龍案例中,SEC駁回了控方請求,認為兩份文件差異不能證明公司提交給SEC的數據為虛假。

此外,從工商總局獲取公司財務數據本身是不合法行為,但並不影響對文件真實性。個人看來,既然兩份文件(SEC與SAIC)基於的會計準則是不一樣的,要證明SEC文件造假,Blue Orca就必須轉換到準則一致的前提下,並精確地找到哪一條科目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必須證明SAIC的數據真實而SEC的數據是虛假的,在此項目上,Blue Orca還需要更多工作來提高可信度。

二、隱藏人工成本,降低虧損額

Blue Orca的切入點是GMV/員工的數字異常。如果按照在招股書中披露的截止2017年底1159名員工來計算,人均GMV達到1.67億元,而行業平均為5300萬元,遠超阿里、京東,數字異常預示在表外存在隱藏的僱員。

logo

Blue Orca通過網站歷史頁面回溯發現,在今年1月份,頁面顯示公司員工超過5000人,隨後通過第三方公司點評網站得出拼多多平均薪酬在2.4萬/月左右,用分時加總的方法計算出拼多多在2017年隱藏了人力成本為4.89億元,由此得出2017年總人力成本為7.16億元。

logo

logo

評:如果拼多多官網所公佈的5000人數據可靠,那麼Blue Orca對人力成本的指控是較為可信的。諸多公司會通過表外調節以降低成本,進而提高利潤或降低虧損,這在新經濟行業中投資人和企業彼此心照不宣。以騰訊中報為例,企業年付出的人均成本超過80萬元,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外包成本,外包人員並不在公司僱員的統計之中。但是本案中,拼多多則沒有將該成本記錄表內進行披露,這一點會成為公司的隱患所在。

三、未披露的關聯交易

這部分指控和第二點的人力成本是相延續的。拼多多未在招股説明書中提到這些可能涉及關聯交易的公司。但是BlueOrca發現這些公司目前和拼多多之間人力服務仍在繼續。

logo

他們認為該公司承擔拼多多的部分人力成本,本應出現在拼多多的SEC財務報表上,但事實卻沒有,這會粉飾報表的經營槓桿和運營效率,減少其虧損。

沒有要多補充的內容,和第二點相同,有小辮子可抓。

四、誇大了GMV

1.雙重偶然(Double Contingency)導致GMV虛高

簡單來講,當一位用户產生購買行為但尚未支付款項,訂單會在24小時內失效,平臺會將該筆交易記錄GMV,這是BO認為的第一個偶然。第二個則是用户發起了拼單,如果24小時內沒有成功,訂單同樣會失效,被記錄的GMV也是偶然,兩個偶然在一起,使得GMV「膨脹」。如果你有拼多多的購物體驗,這塊會較為容易的理解。

logo

事實上,對於GMV的普遍定義是下單金額,無論這個訂單最終是否成交,有些訂單下單未付款或取消,都算做GMV。對比阿里和京東,用户在下單之後,在完成確認收款之前,過程中包括拍下未付款、取消訂單、退貨等行為,所涉及的金額都包含在GMV之中。BO提及拼多多的雙重偶然,和眾多投資者所理解的GMV定義沒有實質區別,在沒有給出具體可比數字的論據,這個「偶然」對於其他電商公司同樣存在,質疑有些站不住腳。

2、3點可以合併來説,BO通過拼多多代第三個支付平臺收取0.6%交易費,以及佣金處置成本,推導出實際的GMV比披露GMV要低43%和34%。

公式很簡單,BO計算截止18Q1的15個月內,GMV為1174億元,而拼多多公佈為2073億元。

logo

這裏我認為,BO通過支付佣金待收取和處置費用得出來的結果,可以認為接近拼多多的實際成交金額,而把實際成交金額和GMV畫等號,無論是投資者還是電商從業人員,在長期以來都未曾形成文中觀點的共識。GMV做為一個重要的平臺型電商評價指標,概念和定義不是這樣來的,有差額和水分可以理解,因為近看阿里、京東,遠的亞馬遜、Ebay都是以此為參考值,並不任何不妥。因此,指責似乎沒有超出市場任何預期。

logo

最後一點質疑了0.6%的商家傭金收取,BO認為根據US GAAP,如果僅是代第三方收取費用,而沒有作為主體,那麼則不應該確認收入。拼多多的做法可以提高自身的營收規模,儘管不創造利潤,但是能達到靚麗報表和提高股價的作用。會計態度顯得非常「aggressive」。

電商刷單行為早已不是行業祕密,比起自營電商,平臺刷單的動力和誘惑較小,更重視對商家的服務和構建公平的競爭環境。拼多多的GMV必然有水分,但無論是消費者、投資者還是分析師,對水分都有各自理解,BO想證明拼多多GMV水分超出市場常識,論證顯得並不充分。

做空報告的最後一部分是關於拼多多的估值問題,這邊不做過多個人評價,因為每個人對估值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邏輯通順即可。基於前文的論述,BO採用為P/S和P/GMV作估值評價體系。

BO認定拼多多2017年提交給工商總局的文件是準確的,於是將收入調低36%-40%,按照阿里的7.5x(18E)P/S倍數,得出來拼多多當前股價為$7.10。

logo

P/GMV的方法同理,按照前文假設成立,把當前GMV砍掉一半後,按18E P/GMV=0.29x,得出估值$10.06,再因為公司治理層面給予20%折扣,定價$8.05。

logo

logo

整體而言,Blue Orca這份short拼多多的報告亮點不多,甚至不如此前做空新秀麗的case,算不上一份優秀的做空報告,在關鍵點上缺少令人信服的論證和值得推敲的邏輯,文中並沒觸碰到拼多多商業模式和主營業務的實質,而是在幾個側面展開了自身的猜測。如本文所述,人工成本的隱藏和關聯交易出問題的可能性較大,而較為重要的第一點和第四點論述不夠有力。

對於拼多多而言,迅速做出迴應是非常積極的態度,但是下週發佈Q3財報,公司處於靜默期無法立刻做出迴應。成立三年多的公司面臨問題和挑戰會只多不少,更規範的公司治理非常重要。

(文中圖表均來自於上述做空報告)

文/Chali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