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市場先生的賽跑中,巴菲特攜伯克希爾一路絕塵。
如果你想知道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為何如此優秀,推薦閲讀本系列的第二期:本期,我們將帶你瞭解巴菲特投資帝國的版圖,伯克希爾令人震撼的投資名單,以及那些年股神踩過的坑。
打開胡潤富豪榜,我們會發現,在世界上最富有的羣體中,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專注經營一家公司獲得鉅額財富的,但「股神」巴菲特卻和他們不一樣。
哪裏不一樣呢?
巴菲特靠投資賺錢。他的財富歸功於數百家公司,從能源商到飲料公司,從金融界到運輸業,他的投資網絡無處不在。而這個龐大的商業帝國,要從一個羅德島的紡織廠講起。
伯克希爾:從前的紡織廠,今天的巨無霸
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家位於羅德島的紡織廠。直到1948年,伯克希爾僱傭了1.1萬名員工,帶來了2950萬美元的收入(相當於現在的3億美元)。
20世紀50年代後期,伯克希爾股票持續下跌,巴菲特看到了公司的價值並開始累積公司股票。1964年,時任伯克希爾首席執行官的Seabury Stanton提出以11.37美元每股的價格收購巴菲特手裏的股票,這比他承諾的要少0.13美元。這激怒了巴菲特,他沒有接受報價,而是選擇買入更多股票,最終獲得了公司的控制權,解僱了Stanton。「伯克希爾屬於巴菲特,其他人屬於歷史。」
目前,巴菲特擁有伯克希爾36.8%的股權。
巴菲特:愛它你就買了它,買不了就重倉它
巴菲特的投資帝國是多元化的,由數百家不同行業的公司組成。而從下圖,我們可以從收入中來一窺伯克希爾究竟如何賺錢的。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組合可以分為兩類:它擁有的公司(或擁有多數股權的公司),和它大量投資的公司。巴菲特秉持核心投資原則,要麼把整個公司買下來,要麼重倉一個公司。他坐擁數個知名品牌,跨越金融、保險、製造業、鐵路及公共設施、零售及其他等等行業。按員工數量列出如下:
同時,巴菲特身心,要以企業主心態投資,視投資如同經營企業。 格雷厄姆曾説:「最聰明的投資方式,就是把自己當成持股公司的老闆」。巴菲特認為這是「有史以來關於投資理財最重要的一句話。」
巴菲特還説過:「在投資時,我們把自己看成是企業分析師——而不是市場分析師,也不是宏觀經濟分析師,更不是證券分析師。」除此之外,巴菲特還表示「尋找超級明星——給我們提供了走向成功的唯一機會。」、「一個二流的企業最有可能仍舊是二流的企業,而投資人的結果也可能是二流的。」
除了擁有控制權的公司之外,伯克希爾還投資了蘋果公司、富國銀行、卡夫公司、美國銀行和可口可樂公司。其他投資包括西南航空公司、美國運通公司、 高盛公司 ,美國航空集團公司等。基本上,只要是你能接觸的大公司,巴菲特都有持倉。
巴菲特的核心重倉股中沒有一家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是讓人不容易接觸到的。他所持有的公司都是人們任何時間都可以接觸到的公司,只要你想接觸,隨時都可以接觸它的商品和服務,瞭解它是很方便的,沒有認知上的困難。
伯克希爾遠不止如此,還在各地擁有80家汽車經銷商,以及全美第二大的房地產經紀平臺Home Services of America。
此外,伯克希爾還擁有32份日報,遍佈全美,其中包括巴菲特家鄉的 《奧馬哈世界先驅報》。
那些年,股神留下的神話
通常來説,人們總會放大投資者的失敗,用最糟糕的一次投資來衡量他。巴菲特也並非百戰百勝,但他踩過坑後,總能深刻剖析自我,然後用一次又一次新的成功,打消人們對他的質疑。可以説,沒有這些明星投資案例,就沒有今天巴菲特響噹噹的名頭。
大都會通訊/美國廣播公司(Capital Cities/ABC)
大都會通訊公司(Capital Cities)和美國廣播公司(ABC)開始是兩個獨立的公司,都經營電視臺、廣播電臺和有線電視網等。而巴菲特幫助Capital Cities融資收購ABC,成為了當時最大的一筆非石油行業的收購交易,是巴菲特經典投資案例之一。
1985年,Capital Cities的CEO墨菲準備收購ABC,向巴菲特請教,而巴菲特對這筆交易非常感興趣。一方面,巴菲特非常信任CEO墨菲,認為在墨菲的管理下,公司的利潤從長遠看將大幅增長,另一方面,他對媒體業情有獨鍾,非常看好這種輕資產近乎壟斷的商業模式。
1986年初,巴菲特斥資5億美元入股Capital Cities。同年,Capital Cities收購了ABC,成為了擁有約100家發行商、若干24小時播放的電臺、24個主流電視頻道和超過50個有線電視網絡,在美國具有壟斷地位。
1987年,巴菲特增持了1萬股,總持股數300萬股,買入總成本為5.16億美元,佔Capital Cities18.5%的股權。
1990年底,巴菲特在1986年花費5.17億美元購買的股票市值達到13.77億美元,增值了1.7倍。1995年,迪士尼收購了Capital Cities/ABC公司,巴菲特將其股份全部轉成了迪士尼的股票。顯然,他大賺特賺。
「順手買來」的文娛與體育節目電視網(ESPN)
在文娛與體育節目電視網(ESPN)成為美國家喻户曉的品牌之前,巴菲特就持有了這家公司大量的股票。在Capital Cities和ABC的併購交易過程中,ESPN也成為其交易的一部分。
作為ESPN是全美最大的體育有線電視臺,迪士尼旗下最值得關注的電視臺之一,其網絡銷售額佔了迪士尼媒體網絡銷售額的70%。這一次順手的交易,給巴菲特帶來了長遠的回報。
食品業和亨氏(Heniz)
2013年,伯克希爾和食品業版圖共同打拼的好戰友3G資本牽頭,以280億美元收購了亨氏集團,打造了食品業史上最大的併購案。巴菲特獲得了對HP Sauce、Lea & Perrins等知名品牌的控制權。
2014年,巴菲特協助3G資本併購甜甜圈連鎖店Tim Hortons。2015年,二者再度聯手出擊,為收購史再添100億美元的卡夫食品併購案。
不過,今年2月份,卡夫亨氏宣佈,巴菲特將在公司即將於4月舉行的年會結束時退出董事會。
最成功的投資之一:《華盛頓郵報》
在小時候,巴菲特送過這家報紙,之後,他卻成為了這家報紙的大股東。1973年,巴菲特開始持有《華盛頓郵報》股份,這被認為是他最成功的投資之一。
在1985年的致投資者信中説,巴菲特説,他當時僅僅花了1006萬美元完成了最初的持股。「我們在1973年就幾乎完成了對《華盛頓郵報》的所有持倉,價格不超過後來其估值的四分之一。」
不過,在面臨連續數年收入下滑,並承認找不到如何拯救不斷滑坡的報紙業的答案後,格雷厄姆控股公司於2013年夏天以2.5億美元的價格把《華盛頓郵報》賣給了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
按照當時股價來算,巴菲特撤出《華盛頓郵報》賺了10億美元。
吉利公司
上世紀80年代,吉列公司當時發行了一種可轉換優先股,年利息為8.75%,可以每股50美元轉換為普通股票。巴菲特就在這時,用伯克希爾的資金開始買入吉利公司的可轉換優先股。
巴菲特認為,吉列的產品價格便宜,用户粘性大,其品牌和品質帶來了非常大的競爭優勢和競爭壁壘。在2005年巴菲特把所持的吉利公司的股票轉給寶潔公司之前,他的賬面盈利達到了44億美元。
股神也踩坑
差一點帶來滑鐵盧的所羅門兄弟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利率大幅劇烈波動,債券不再僅僅是獲得穩定收益的投資工具,債券價格的劇烈波動使債券交易也可以獲取鉅額利潤。所羅門兄弟公司也因此在華爾街稱王。
1987年,巴菲特投資了所羅門兄弟公司7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股。然而,1991年,所羅門兄弟公司爆出違規投標國債事件,憤怒的美國財務部和聯邦儲備終止了所羅門兄弟公司在以後的政府債券拍賣中代替客户處加的資格;之後,所羅門兄弟公司承認了過激的交易活動和非法投標,伯克希爾作為其最大股東(當時擁有16%的股份)臨危受命,巴菲特成為了所羅門兄弟的CEO,在技巧性地避免了刑事訴訟後,毅然開始改造公司,最終力挽狂瀾。
巴菲特對這場差點損害到自身聲譽、造成滑鐵盧的投資耿耿於懷。實際上,在所羅門兄弟最後被花旗所訴集團收購後,伯克希爾從賬面上看仍然賺了不少。但巴菲特認為,考慮到自己花費的心力,這次投資的付出和收益完全不匹配。
大神踩過的另一個坑:全美航空
1989年,伯克希爾曾重倉全美航空,購入了價值3.58億美元的優先股。然後巴菲特剛進場,全美航空的股價就全面下跌。到了1994年底,這筆投資的淨值已降至 8950 萬美元,當初一美元的投資等於僅剩下25美分的價值。之後數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屢屢提到這次投資,稱全美航空的定價和競爭策略簡直就是在自殺,而購入全美航空的優先股是他犯下的最大的一次錯誤。
雖然巴菲特最終以2.5億美元的盈利出手了這些股票,但直到2007年,巴菲特還在對航空業耿耿於懷。
「千萬別碰那些正在快速擴張的行業,這些行業的增長是建立在大量資金需求之上的。在快速擴張期間,這些公司根本就沒法產生收益。航空公司就是典型代表,自始至終都沒有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
往期可戳:⬇⬇⬇
評論(8)
請選擇舉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