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过来人”聊加入MSCI:这是中国台湾投资人的经验

“過來人”聊加入MSCI:這是中國臺灣投資人的經驗

格隆汇 ·  2018/05/16 11:14

作者:光大證券林忠義 陳治中 謝超 

編者按:

5月15日凌晨,MSCI明晟公司公佈了6月1日將納入MSCI新興市場系列指數的首批最終A股個股名單。相比之下,中國臺灣股市在1996年就被MSCI首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韓國股市更是在1992年1月就被納入。在進入MSCI之後,臺灣股市在一年內翻了一倍。韓國股市先跌後張,半年內漲了20%,一年半內上漲117%。借鑑中國臺灣股市與韓國股市納入MSCI指數的案例,A股被納入MSCI之後外資會帶來哪些影響?A股的風格會迎來改變嗎?當前的消費白馬股是否將面臨壓力?

為此,光大證券策略分析師團隊採訪了擁有16年從業經歷的資深臺灣投資人林忠義,介紹臺灣股市被納入MSCI之後的經歷。

問1:外資會根據股市當時的風格還是會根據自己的傾向去配置行業?

:其實一開始我們也是認為外資應該是有自己的選股邏輯和操作風格;例如比較偏向價值型投資或是説比較偏向成長型投資,但其實從2001年來分析外資投入的話,外資投入其實還是比較接近當地市場產業的變化,歸根究底外資還是需要賺錢。例如,如果當地電信是主流,同時這些主流的產業如果真正產生一個比較好的內生的股票報酬,我們看到其實外資是會逐步的注入、投資,並且會持續很長時間。

從臺灣的例子看,我們覺得一開始外資應該會是從比較價值型的選股思路來介入臺灣大型的股票,但是後來我們發現它的操作風格的輪動事實上非常快速,它主要是會根據當年度這個經濟體的產業政策或者説當時的市場的一個氛圍來決定配置策略。例如,在1998年1999年這一段時間來看的話,科技產業相對較強勢,尤其臺灣的科技產業佔到一個比較龍頭的地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外資資金70%以上都注入在電子龍頭股。相對於金融等股票的佈局上,其實比重比相應的指數低很多。所以外資雖然會參考這些指數,但是資金真正的佈局和持續性注入的時候還是會看產業本身的一個獲利狀況跟產業的發展性。

問2:您之前也講到了,海外資金進入具有擇時性,在估值比較低的時候抄底。但實際上很多的消費白馬估值已經比較高了,這一波之後會不會您覺得這部分估值比較高的消費白馬經過這樣一漲反而會導致後面的回調,就是後面可能壓力會比較大一點? 

:對,這個論點其實我還蠻認同。因為從過去我們有看到,外資會提前佈局。像消費白馬這樣的股價拉昇的比較高,估值也比較高,當MSCI納入真得公佈了以後,反而這些股票的漲幅比較大的可能會進入稍微休息的狀態。剛剛講的它會抄底,主要是站在整個市場整體估值偏低的一個角度來看,它就會做一個屬於價值型風格的抄底。但如果説股市是維持在上漲的過程中,他們主要還是會追尋指數盯住的股票,同時會提前佈局, 當等到這個效應發酵的時候其實這些股票反而就會股價漲不動了,的確我們過去有看到這樣的現象。 

問3:以臺灣股市的經驗,特別是一些熱門股的話,外資做空方面的影響, 特別是外資的交易性資金產生以後。第二個問題有點跳出今天的話題了,就是外資比例這一點,其實還有涉及到CDR的問題,因為臺灣在這一點上有兩個先導性的經驗.。就CDR這一點,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當時在TDR溢價的情況下當時所發生的,臺灣市場所發生的套利行為。 

要看一個股票會不會因為外資進來而增加了一些做空,例如像可能做一個融資融券的放空,或者用其它的衍生商品,例如期貨。  其實以目前臺灣的角度看起來,的確會。

但是呢,其實這個動作也不是想做就可以做,關鍵在於這個經濟體對外資開放的一個態度跟時間。那比如説,我們看到衍生性商品,在臺灣來講,它允許外資進入的時間點就稍微往後一點,通常股票市場會先開放允許的是做多,長期它會允許做空,並且比重會慢慢的放開,同時它會限制某些股票可以讓外資進來,某些股票不能讓外資做空。但長期借券會慢慢的開放,以臺灣目前的例子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外資在股票市場的借券業務佔到一個很重要的比重,同時在衍生性商品上 它們也是作為一個蠻大的體量。不過隨着外資進來更加多元和複雜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其實它的交易行為,不會只是單純想要説放空,的確它也會開始進入到一個所謂的套利,那這個套利來自於不同股票跟所謂的衍生性商品之間價差產生的偏離的套利。

另外還有一塊, 這個經濟體比較不喜歡見到的,就是外資會借這些放空工具,要套的利是當地與新興市場的一個外匯的利潤。所以,它想要規避的是資本市場的波動,而它想要介入的可能是匯率市場。總的來講,初期任何經濟體對於這一方面應該都會很小心謹慎。所以一開始我們覺得: 前幾年,外資並沒辦法在這個市場上得到太多的做空佈局。在後期來講,等到現貨市場、股市對外資來講,越來越開放,才會讓他們在避險上有比較多的工具或是放空,我們看到的大概是這樣一個發展。

問4:MSCI在構建指數時,相關公司的權重是如何確定的?

主要是要站在外資的角度來考量內資公司納入MSCI指數的編制規則。一是要看是否是深港通、滬港通成分股的角度,二是會考量外資在買的時候,停牌所造成的流動性的影響。

以上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看法,不代表本機構觀點。

謝超   光大A股策略分析師

觀點:MSCI不是救世主,短期助力反彈,長期不改趨勢

納入MSCI指數對A股市場5月走勢有積極影響,但不決定長期趨勢。跟蹤MSCI的160億美元中,只有10億美元是掛鈎跟蹤型的指數基金,不過,考慮到參考跟蹤型基金的擇時規律,在當下A股估值偏低的背景下,5月依然有可能有數百億的資金流入A股。在當前A股市場情緒偏弱的情況下,增量資金的入市對於5月的市場走勢是有積極影響的。當然,從韓國股市納入MSCI的歷史來看,加入MSCI雖有短期的利好影響,卻無法決定趨勢。韓國綜指在韓國股市納入MSCI的三次過程中均有短期的上漲行情,之後再次回到基本面決定的長期趨勢之中。

陳治中   光大首席港股策略分析師

觀點:硬幣的另一面: A股“入摩”對港股也並非利空。

A股“入摩”將更多帶來國際資金配置中資股的增量,權重調整導致的分流效應只會是階段性的。而考慮港股和A股市場的比價,以及互聯互通開通以來港股和A股市場走勢日益緊密聯接的現實,A股“入摩”對港股市場的短期提振效果同樣存在。

來源: 超悦策略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