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长期保持高估值?

甚麼樣的企業可以長期保持高估值?

思想钢印 ·  2020/11/08 15:51  · 觀點

1/5、三年又三年,你怎麼還不跌?

一般而言,PEG(即PE與未來業績增速的比值)是最常用的判斷估值是否合理的指標,如果PEG大於1,投資者就要尋找理由,如果大於2,就應該高度警惕。

但我們在使用任何一項指標時,都應該弄明白這個指標合理性的來源,很多指標看似有效的原因僅僅在於——大部分人都在用。

用未來的增長率去判斷PE水平是否合理呢?我們來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假如有一家公司,過去三年(18~20年)每年業績穩穩地增長20%,你覺得基本面不錯,未來三年(21~23年)很可能每年繼續增長20%,可再看估值,50倍PE,相當於PEG為2.5,你覺得有點高估了,沒有安全邊際。

可我們想一想,如果穿越到2023年底,你發現你的判斷正確,該公司在21~23年果然每年增長20%,那麼它的估值應該是多少呢?

假設此時的市場風險偏好不變,市場對該公司未來三年的看法不變,該公司應該仍然是50倍,因為過去三年是同樣的增長,未來三年是同樣的展望。

那麼,當初因為PEG過高判斷估值不合理而賣出的投資者,事實上錯過了一隻每年能帶來20%的利潤的公司。

這種例子很多,愛爾眼科第一批在創業板上市時就是100多倍估值,大家都覺得是估值泡沫,中了籤後歡天喜地地賣了,可是過了十年,愛爾仍然是100倍以上的估值,只是股價漲了幾十倍。

可如果這個推論成立的話,豈不是説,只要公司能保持20%的平穩增長,50倍PE也合理,20倍也合理,100倍也合理呢?那麼以估值為理論基石之一的價值投資,還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我們還是要先回到估值的本質上來。

2/5、現在就是合理估值

我們想知道一個公司的合理估值,其實是希望在低於它的合理估值時買入,並認為公司總會回到它的合理估值附近。

但拋開「未來現金流折現」這些估值理論不談,我們一定要承認一件事:一家公司不存在絕對客觀的估值——即使有,也沒有辦法找到。

理由很簡單,如果一個公司有客觀估值,並且總有方法找到它,那麼這個方法肯定會被大部分人掌握,誰也不會低於合理估值賣出,也不會高於合理估值買入,那股價就不會有任何波動——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有人説,如果有人知道合理估值的方法而我不知道呢?如果只有幾個人掌握,那全球的錢都被這幾個人賺走了,事實上沒有出現這樣的人。

所以,估值的相當一部分必然是投資者對公司的主觀看法。

一個股票如果大家都覺得它貴了而賣出,它就會下跌。大家都覺得它便宜了所以買入,它就會上漲,到了覺得它貴的人和覺得它便宜的人差不多的時候,那麼股票在某一個價格帶就達成了平衡。

估值是由供求關係直接決定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某些稀缺的行業或板塊的上市公司出現「估值溢價」,這在成熟投資者構成的歐美市場同樣存在。

所以一家公司的估值應該是主觀「用錢投票」而產生的,套用一句話「存在即是合理」,股票現在的價格波動區間,既是一家公司的合理估值區間。

這麼説,可能會讓一部分價值投資者反感,實際上,即使是自由現金流折現理論,其中的未來增長率仍然是一個主觀的指標,折現率更是一個因人而異的指標。

而且我們平心靜氣地想一想,我們真的那麼在乎合理估值嗎?俗話説:嘴裏講的是主義,心裏裝的全是生意。在投資這件事上,所有在講合理估值的人,不過是想知道手裏的股票的估值未來會不會上升,並以此賺錢。

所以,不必追究估值是否合理,更有賺錢意義的是兩個問題:

有些估值很高增長也很高的公司,如果未來可以持續保持高估值,那我們就可以穩定地賺高增長的錢。

問題一:什麼樣的企業可以一直保持高估值呢?

還有一些增長在10%左右,而估值也回落到很低的公司,如果未來估值可以迴歸正常,疊加10%的業績增長,也是可以穩定賺錢的。

問題二:什麼樣的企業可以從低估值的泥潭中走出來呢?

本文只解決第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企業可以一直保持高估值呢?

3/5、高質量的增長才能帶來高估值

當然,如果把估值當成純主觀的結果,看成資金的博弈,這就成了「玄學」,這就進入了另一個極端。

估值來源於投資者對基本面的一致性共識,這個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並非來自不同星球的人,他們學的是相同的管理專業,上班後接受幾個主要流派的投資理論,混在同一個微信羣裏看着同樣的消息,每天晚上的飯局上各種上市公司的信息在高速交換……

因此,投資者所有的共識都圍繞着一個因素——業績的增長,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業績增速的確定性。

前面舉的愛爾眼科的例子,近十年來90%以上時間的估值區間都在50~100倍之間,區間內的變化取決於當時資金的風險偏好,但相對而言,一直是醫藥股中估值最高的標的之一,根本原因在於,它也是A股近十年來業績增速能維持在20%以上的最為穩定的公司之一。

big

所以從理論上説,一家公司業績增長的確定性越強,它的估值就越與業績增長率無關,只取決於市場的風險和風格偏好。

當然,長達幾十年的確定性增長是非常困難的,20%基本不可能,降到10%還是有一些公司,關鍵是這10%的質量。投資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導致在成熟市場,企業的合理估值更多地取決於未來業績增長的質量而非數量。

高質量的增長才能帶來高估值,高數量的增長帶來的是高估值波動,因為高數量的增長常常伴隨着長期的不確定性。

4/5、發展空間:吃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

影響確定性的三因素:商業模式、發展空間和競爭格局。

仔細分析這三要素,最容易被量化的是競爭格局,有哪些競爭對手及各自的市佔率是一目瞭然的,而商業模式和發展空間才是增長質量判斷中比較難把握的主觀因素。

A股這些年的估值定位,越來越弱化增長的數量,越來越強化未來的行業空間,特別是帶週期性的行業,因為空間就在那兒,一兩年的增速再高也沒用。

有一種觀點,投資應該「吃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這就是在講發展空間的重要性。

雖然公司賺的都是眼前收益,但決定這碗飯要不要吃到肚子裏,還是要看「鍋裏的」。因為並不是只有一家公司在吃飯,如果「鍋裏的」快沒了,很可能「碗裏的」馬上就會被人搶走;相反,如果鍋裏還多,就算碗裏不多了,也有添飯的機會。

發展空間的判斷是半客觀半主觀的,投資者最喜歡的發展空間有三種:

1、行業競爭激烈,參與者眾多,但本身的增速快,比如化粧品;

2、行業競爭格局穩定,參與者層次分清,且TOP5公司佔比較低,比如調味品、火鍋;

3、行業競爭格局穩定,TOP5公司佔比高,但品類相關性很強,有拓展能力,比如醫藥和醫療器械的平臺型龍頭

半客觀半主觀中的「半客觀」是指前兩種情況,相對好量化,「半主觀」更多是指第三種情況——品類拓展。

榨菜的老大去做泡菜,成功的希望很大,但能不能拿到老大的位置,很難説;醬油的老大去做醋,成功的希望很大,但能不能拿到老大的位置,很難説。

能給第三種情況高估值的,更多是給管理層的「投票」,管理取決於「人」而非「賽道」,就更是一個主觀的判斷了。

如果説,發展空間多多少少還有一些客觀可參考的數據,那麼唯一純主觀的判斷就是商業模式了。

5/5、商業模式: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商業模式好的公司,可以給高估值,這已經是全球資本市場的規則了——為什麼銀行給低估值?商業模式不好;為什麼雲計算可以給高估值?商業模式好。

那到底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是好的呢?

確實有一些客觀的指標,比如毛利率、ROE、財務槓桿、現金流等等,但這些都屬於參考性指標,核心的判斷還是主觀的。

我們説A商業模式比B商業模式好,更多的是説,在這個時代裏,那些成功的公司很多都用了A商業模式,而用B商業模式的公司,很多都不行了。

類似於網紅臉,你覺得好看嗎?未必,但是因為之前紅的人都長成這樣,所以大家都喜歡。

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商業模式就是對公司的審美。

以前A股是一個封閉的市場,大家自己玩自己的,草根又多,所以發展出炒重組、炒低炒新炒概念等奇特審美,也是一種A股特色的商業模式。

但現在A股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的一部分,新增資金決定商業模式的審美標準,決定估值模式,這就是部分A股越來越受到「美股對標股」估值影響的原因,轉過來,再通過比價效應把全球市場的估值體系轉移到大部分A股上。

另一個原因,雖然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企業,但商業發展史太短,在商業模式上,我們還是個學生。

好的商業模式,我寫過幾十篇,總結下來,對於好的商業模式的判斷,除了這些財務指標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研究近幾十年全球最成功的企業的核心商業模式,再從A股去尋找相似的公司。

如果説發展空間是「看未來」,商業模式就是「看本質」,這兩點共同決定了一家公司能不能給高估值。

以前我們都説A股的估值偏貴,但實際上,那些商業模式很好的公司,全球的估值都不便宜,所以A股很多一百倍以上PE的好公司,照樣有高比例的外資持股。

真正讓A股未來的估值「站不穩」的,反而是一些大家覺得PE水平不高,甚至看上去很低的公司,隨着A股的估值體系與全球接軌,將在未來幾年繼續下降。

這個走勢,對還停留在「低估值審美」甚至「低價審美」中的,並且喜歡重倉抄底的A股散户投資者,將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編輯/Ra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52
評論 評論 5 · 瀏覽 7.7萬

評論(5)

熱點推薦

寫評論
5

聲明

本頁的譯文內容由軟件翻譯。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翻譯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