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从企业家的角度去看医药股投资

從企業家的角度去看醫藥股投資

希瓦的守护 ·  2020/10/25 18:23

來源:希瓦的守護

作者:田闖


近期股市比較疲弱,A股醫藥指數從歷史最高點回調不到15%,不過作為一個上漲了一年半,平均漲幅都有1倍以上的板塊,15%的回調幅度預計是不夠的。看具體上市公司的股價,大多數估值也都處於相當高的水平。

在當前階段,相信不少投資者在面對醫藥股時都很糾結,拿着顯微鏡遍地去找能夠很舒服買進的股票都不是很容易。

迴歸常識,相信理性,低估值不可能永遠持續,同樣高估值也是。

先把股價短期走勢放在一旁,我們從企業家這個角度去聊聊醫藥股的投資,這裏特指醫藥企業,不一定適用於器械、零售、CDMO及服務型企業。

作為當紅炸子雞,相信很多投資者近年都已經被醫藥股是好賽道,長期老齡化會帶來巨大的需求,諸如此類的邏輯洗刷過一遍神經。單去看中國的創新藥的話,當前階段的天時的確是比前十年要好很多。

前十年的時候,醫保擴圍階段,大家做做仿製藥做做中藥都可以活的很好,沒什麼資本會願意燒錢去扶持一個創新藥公司做研發開臨牀。

前十年的時候,一個新藥臨牀的審批可能要幾年,現在60個工作日沒有負面反饋就可以開展臨牀。

前十年的時候,高價的創新藥要進入醫保是難上加難的事,現在預計每年都有醫保談判,給出誠意就能夠儘可能快地擴大藥物可及性,觸達患者。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面對醫保局爸爸的控費壓力,就算是做創新藥的公司也很有壓力。

在美國,一款新藥專利期內有可能還能漲價,在中國,藥價大概率都是要往下走,所以一款真正有競爭力的新藥,一定要賣到全球去才能最大概率的實現自身的價值,無論是通過授權(license out)出去的方式,還是自建臨牀及商業化團隊,一家有長期發展前景的公司,大概率還會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

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具有全球競爭力,肯定不能只是搞搞me-too,甚至把精力全花在biosimilar上,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己創新的東西,才能真正改變中國在醫藥落後的局面。

客觀來説,中國的創新藥企業,具有長期向前發展的基礎,又有很大的挑戰。

投資創新藥的企業,在天時之外,未來對於企業家這個要素的衡量比重會越來越高。企業家才是把企業從0做到1,並且能夠給企業埋下文化基因,在面臨困難時能夠帶領公司不斷完成蜕變的核心因素。

張磊在《價值》一書中,對於偉大的企業家有這樣的定義:第一,擁有長期主義理念,能夠在不確定性中謀求長遠;第二,擁有對行業的深刻洞察力,在持續創新中尋找關鍵趨勢;第三,擁有專注的執行力,運用匠心把事情做到極致;第四,擁有超強的同理心,能協調更多資源,使想法成為現實。

我們看了海外和國內部分藥企,比較容易能夠發現優秀的企業家塑造出來的公司文化對公司發展的裨益,一步步走向成功(至少在目前看來)。

一個完全創新的First in class新藥的誕生,在國外通俗意義上來説需要十億美金十年以上的時間,這個過程需要管理者擁有超強的同理心,能協調新藥發現的部門、臨牀開發的部門,和臨牀醫生展開合作,最終展現出來的臨牀進展快和慢,是否能夠領先,都體現了公司的執行力。

而一個biotech若需要發展成一個平臺型的公司,成為big pharma,則更需要管理層需要擁有長期主義的理念,能夠時刻洞察行業的發展趨勢,持續更新公司的管線,引領行業的發展。

這裏我們舉兩個例子,首先是一家海外的biotech,公司創立十五年的時間才成功驗證了一種新型療法的可成藥性,首個新藥於2018年獲得FDA批准上市。

這十五年的時間,公司燒了20多億美金,歷經波折,三期臨牀失敗,兩次差點破產。當其他大型企業都紛紛離場,不看好這一項技術的發展前景之時,該公司通過裁員,license out等等方式活了下來,繼續下注,解決了技術的兩大痛點之後,終於迎來黎明。

公司的技術平臺得到證明,並且在不斷進化中,在公司的技術平臺之上,公司有能力每年申報2-4個IND(新藥臨牀試驗請),每年能有1-2個新藥上市。

覆盤公司的發展歷史,心中浮現的就是這樣一句話:「磨劍十五載,勵得梅花香。」公司一步步走過來,就是百折不撓的企業文化不斷深入骨髓的歷史。

第二家公司是一家中國初創生物製藥公司,相比海外很多biotech公司擁有諾獎級別的科學家加成來説,其創始人算不上特別優秀的科學家,也並沒有在知名海外大藥企的背景。

但是公司在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對怎麼從初始階段的biosimilar,到已經着手的「known target, different sequence」,再逐漸發展為「known target, not validated yet」,再到first-in-class這樣的長期發展策略想的非常清晰。

聚集在創始人周圍的高管團隊大多都有國際教育背景或跨國製藥企業多年從業經驗,使得整個公司的能夠快速地進行研發、推進臨牀並且建立高質量的生產體系,並初步證明自己的銷售能力。

公司創始人也擁有很強的行業判斷力,能夠判斷什麼樣的靶點有潛力可以跟進,並逐步建立了20幾個藥物的研發管線。

在初步獲得成功之後,接下來怎麼國際化,怎麼補充早期藥物發現的能力,為五年十年後的管線做準備,公司也想的比較清晰。

和這樣的企業家為伍,我們能夠看到公司兩年出頭的時間,能夠把一款重磅藥從臨牀階段推到上市,能夠看到一個又一個出人意料的license in/out和國際合作。

儘管接下來行業的發展會更加考驗公司的創新能力,那麼基於這些年來公司的成果,和公司管理層展現出來的戰略眼光和執行力,我們是否有理由信任公司在可見的三五年不會掉隊呢?

如果投資是做大概率的事,那麼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我們選擇相信企業家的創造力和執行力。

當然,製藥企業完全是以結果説話的,過往的優秀不代表未來還能夠持續超出預期。

在現有管線以外,未來這些公司能不能很好地補充創新管線,使得投資者能夠很好地預期三年五年後能夠看到有更多first in class的東西推進到臨牀,如果持續一年兩年看不到成果(推進到IND甚至臨牀階段),那麼就應該考慮這家公司的戰鬥力和執行力是否仍然優秀的問題。

因此,製藥企業都是要走一步看一步,無論是管線還是臨牀進度,甚至是申請上市能不能獲批,都得盯着。

編輯/Jeff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