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投资要相信客观数据,而不是描述性信息

投資要相信客觀數據,而不是描述性信息

少数派投资 ·  2020/02/18 17:59  · 觀點

2020年2月14日晚間,證監會發布了修改後的:

《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

《創業板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

《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統稱爲「再融資新規」)

此次修改顯著放寬了對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定向增發股票的監管要求,具體包括對認購者限售期、定向發行對象人數、最高發行折價、定價基準日認定等方面的放鬆。

有了這一重磅描述性信息後,市場似乎找到了2020年以來創業板強勢的理由:

再融資新規出臺將激發併購數量的提升,加之上一個週期的商譽減值困擾影響力漸弱,在邊際影響上,原本再融資難的創業板顯然獲益更多。因此,由內生增長疊加外延擴張的會使創業板未來業績增速更快,看似可以獲得更高的溢價。

加之在流動性方面,全球格局下,長期老齡化令利率下行,中期國內的金融供給側改革,以及降低實體融資成本需要有一個寬鬆的金融環境,短期隨着新冠疫情的變化,央行通過公開市場已經釋放的鉅額的流動性。

因此,市場風險偏好上升,創業板接受更高的估值似乎也是理所應當。

情況果真如此樂觀嗎?

如果拋開這些描述性信息,只從歷史的角度看基本比例數據,理性可以幫助超越情感。

在筆者上一篇文章《疫情衝擊短期經濟,對A股長期影響有限》,統計了截止到2020年2月6日的關於創業板指所有PE(TTM)的數據。

創業板指最近12個月的PE水平在57.45,大致處於過去九年八個月(有指數以來)的72%分位,遠遠超過了同期滬深300指數11.81倍PE、歷史10年46%分位的水平。

而截止到2020年2月17日,隨着創業板指的繼續攀升,這個數據又向高處邁進了一步。

受到情緒因素影響,創業板的盛宴在中短期內大概率仍會延續,比57.45倍的更高的PE以及比72%更高的分位依然會被大多數投資者無視。

這是爲甚麼呢?

真理的問題在於它令大多數人感到不舒服,而且往往十分乏味。人們所尋求的是那些更有趣、更愉快的東西。

從行爲金融學角度看,人們總是更偏好於帶有情感色彩的個人經驗,而忽視冷冰冰、毫無情感的基本比例。

但是理性告訴我們,市場註定會受到經濟規律的支配,股票的價格最終取決於未來可以從這家公司所獲得的全部現金流收入。

因此,爲當前每單位的收益支付更高的對價,未來總收益率越低,這是一個必然的結論。人們易於接受沒有價值的描述性信息,與人類的認知方式有關。心理學家的無數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面臨海量數據時,大腦會創造出認知捷徑來幫助其決策。

這一認知捷徑稱爲啓發法,這也是許多憑直覺判斷的預測者在進行大量複雜決策或預測時所依靠的一種經驗法則。

這一認知方式會造成許多行爲上的許多偏差,比如之前曾經提到過的過度自信、過度樂觀、後見之明、搖擺不定等。

就創業板的話題,筆者再多說兩個可能存在的行爲偏差:

1.偏好複雜

簡單地說,就是想多了。

「奧卡姆剃刀」一直是現代科學的指導原則,它要求能在較少假設前提下做到的事,就不要費力提出更多的假設。因此,最簡單的理論往往是最好的。

2.近因效應

對信息按時間進行加權,賦予最近信息最大的權重,導致人們過度重視最近的信息,而輕視過去久遠的信息。

那麼,正確的認知方式是甚麼?

答案是定量分析法。

使用這種方法,預測者不作任何主觀判斷,也不依賴於經驗法則的啓發法,而是利用依靠實證方法獲得的數據,與相應結果之間的關係得出結論。

成功的投資一定是基於海量歷史數據驗證後的投資策略,以及一個可接受的平均勝率。然後持續、耐心地在既定投資策略上執著地執行。

而一個投資策略所要驗證的內容,無非就是現金流、淨資產收益率、銷售額、盈利、EBITDA、股息收益率、價格/現金流、以及各種公司價值比率等單一因素或是多因素的結合。

編輯/Sylvi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