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谁亏谁赚?阿里的香港往事

誰虧誰賺?阿里的香港往事

富途资讯 ·  2019/11/09 10:06

據多家媒體報道,阿里巴巴正在緊鑼密鼓籌備重回香港資本市場,預計將於11月最後一週上市,募資金額介於100至150億美元之間,發行價相較於目前阿里巴巴美股有4%的折扣。

這不僅是阿里的大事,對港交所來説也意義非凡。與去年中國鐵塔、美團、小米三大IPO相比,今年港交所的IPO市場清淡不少。阿里「二次上市」的融資規模不僅會提振港股IPO市場,還將促使大批在美上市的中國新經濟公司考慮港交所,例如拼多多、京東、百度等。

undefined

圖片來源:港交所官網

能夠接納阿里歸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2018年港交所推行的「同股不同權」上市規則改革。2013年,由於香港堅持「同股同權」原則,謀求香港上市的阿里被拒之門外,最終在2014年9月登陸紐交所。

阿里和港交所失之交臂6年後,雙方再續前緣。

但早在2007年,阿里便開啟了自己的香港資本市場時間,當年阿里巴巴以1688.HK代碼上市,到2012年私有化退市,足足有四年多時間。

隨着阿里「二次上市」逐漸臨近,這段往事也再度引發人們的關注。其中爭議較大的問題在於,私有化價格與IPO發行價格一致,皆為13.5港元,有「割韭菜」嫌疑。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出私有化要約價格13.5港元時,較最後交易日價格9.25港元,溢價45.9%;較前60個交易日均價8.42港元,溢價60.4%。

undefined

圖片來源:Wind

因此,阿里到底有沒有「割韭菜」,不能通過簡單比較IPO發行價和私有化價格來看,要為這段往事補充細節。

上市主體之辨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融資逾110億港元,創下中國互聯網公司融資規模之最。

上市首日,阿里股價大漲192%,報收39.5港元,一時風光無兩。

由於在香港和美國上市時,阿里使用的簡稱都是「阿里巴巴」,給投資者造成的一個誤解是這兩次上市都是同一主體。

但其實兩者並不一致。2007年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是阿里巴巴集團下的B2B業務公司,而美國上市的則為阿里巴巴集團主體,除B2B業務外還有淘寶、天貓、阿里雲等業務。

undefined

阿里巴巴的集團架構與上市主體關係

因此,拿阿里巴巴在美股上市後的良好表現對比港股時期的表現並不可取,更不能以此認為阿里巴巴讓美國投資者賺錢而割香港投資者韭菜,主體本就有差異,再説處境也大不相同。

金融危機衝擊,股價重挫

與消費者熟知的淘寶、天貓商業模式不同,彼時港股上市的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是B2B電商,易受宏觀經濟和國際貿易影響。

不巧的是,上市之後不到一年,美國爆發了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嚴重衰退,中國的進出口數據也出現了大幅下滑。

undefined

中國進出口大幅下滑

2008年,63.5%收入來自於國際交易市場的阿里巴巴B2B業務也受到了衝擊,營收增速明顯低於2007年,淨利潤環比下滑。阿里巴巴股價也大幅下挫,2008年10月28日最低跌至3.605港元。

undefined

2008年受外部環境影響,淨利潤波動較大

不過,隨着世界經濟復甦,以及阿里巴巴在中國B2B行業市佔份額不斷提升和業績穩定,股價漲至發行價13.5港元之上。

undefined

阿里巴巴在中國B2B行業市場份額領先

大阿里歸來

隨着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電商市場也出現了變化,B2C、C2C模式成為新的寵兒,阿里巴巴集團是這個領域當之無愧的老大。

但無奈這一行業變化並不能體現在以B2B電商業務為主體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1688.HK)中,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黯淡。

2012年,阿里巴巴私有化消息公佈,第二日復牌後股價漲42.7%,達13.2港元,接近要約價格。

這之後便是人們熟知的故事了,阿里憑藉在中國電商市場的地位,不斷通過收購、投資拓展業務版圖,打造出中國市值第一的互聯網公司。

undefined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官網

阿里已經連續交出第四份超出市場預期的財報了,顯示出其強大的增長潛力。此番迴歸港交所,阿里將與騰訊同台競技,表現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推薦閲讀:富途點評 | 阿里季報整體依舊“很香”,但這兩個小隱憂不容忽視

編輯/Ra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