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图解特斯拉二季报:长期看涨至3万亿美元以上?

圖解特斯拉二季報:長期看漲至3萬億美元以上?

走馬財經 ·  2021/08/03 21:37

來源:走馬財經

01.png牛牛敲黑板:

當大多數人擔心特斯拉的銷量熱潮可能進入瓶頸期時,它用一份近乎完美的銷量季度報告迴應了質疑。特斯拉第一次證明瞭自己不依賴碳積分也能規模化盈利。

電動汽車行業還有巨長巨長的上升週期,最少10年,估計有20年。在這條長坡厚雪的賽道中,有4只飛輪驅動行業持續向上:

第一飛輪是硬件增長,電動汽車替代燃油車;

第二飛輪是軟件增長,訂閲模式提升利潤率;

第三飛輪是服務增長,也可以理解為應用場景增長,車內娛樂、辦公需求釋放,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後對移動出行產業的替代;

第四飛輪是汽車機器人化,你的智能汽車就是你的移動機器人伴侶,可以根據的的指令穿梭在大街小巷,甚至不同城市之間為你服務。替你拿外賣、取快遞、買煙買酒、送貨、送人、接送小孩、女朋友……你在車內的時間增長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你和車的交互次數將指數級增長。

個人觀點,不一定對。

1、2、3實現的概率接近100%,時間問題而已,4不確定,僅供參考。

基於以上判斷,對電動車行業的扛把子——特斯拉,我們有必要給予足夠的關注。

7月26日,特斯拉公佈了他的2021年二季報,這是一份近乎完美的季度財報,既迴應了幾乎所有質疑,又留足了想象空間。

下面我們就用三個章節,一起看看特斯拉的財務表現、對質疑的迴應以及未來的想象空間。

圖解特斯拉二季報

在解析特斯拉的財報前,我們先確定下它的業務構成。

特斯拉除了大眾認知中的電動車業務外,還有汽車租賃業務、碳積分交易業務、能源存儲和租賃業務、汽車軟件服務業務。

綜合所有業務,特斯拉最近5年營收從70億美元提升到了315.36億美元,4年CAGR(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6%。

圖片

分季度來看,從2019年Q1到2020年Q2,特斯拉季度營收從45.51億美元增長到了119.58億美元,Q2同比增長98%,環比增長15%,兩年CAGR高達37%,若沒有疫情影響,複合增長率應該仍然超過40%。

圖片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特斯拉各業務板塊的進展情況。

首先我們來看它的電動汽車銷售和租賃業務。

圖片

2021年Q2,特斯拉實現了創紀錄的201304輛新車交付,同比去年增長121%,環比增長9%,兩年CAGR達到45%。上半年累計完成了386181輛新車交付,完成了年度目標80萬輛的48.3%,今年很可能超額完成目標。

圖片

根據特斯拉公佈數據,特斯拉在北美、歐洲和中國的所有新車市場佔有率都在快速提升,北美市場,已經從2015年的接近0上升到2021年Q2的1.65%,歐洲和中國市場都上升到了1%左右。

拜登政府指定的清潔能源計劃中,希望美國市場2030年電動汽車在所有新車銷售中的佔比達到40%,對於志在加速人類向可持續能源轉變的特斯拉來説,這是一個巨大利好。

Q2汽車租賃業務營收3.32億美元,同比增長24%,環比增長11%。這塊業務暫時不會有多少想象空間,相信未來如果自動駕駛技術實現,特斯拉能組織起自己的自動駕駛車隊,將全球閒散的特斯拉汽車網絡串聯起來,開發租賃和打車服務,將是一個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業務。

圖片

接着我們來看看特斯拉獨特的碳積分收入。

碳積分收入源於美國清潔能源計劃的一部分,政府制訂了相關政策,要求汽車製造商銷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車——也就是電動汽車,達不到的話只能和符合要求的同行那買額度。特斯拉只生產電動汽車,自然就有很多多出來的額度,通用汽車等傳統燃油車廠商就向特斯拉重金買碳積分。

不單是美國,國內和歐盟也有類似規定。目前,歐洲的碳價已經達到34歐元/噸(我國目前是50元人民幣/噸),如果以1升汽油產生2.5公斤碳排放推算,會給1升汽油帶來0.08歐元(約人民幣0.63元)的額外成本。
不過,隨着傳統車企加速進入電動汽車戰場,它們的電動車銷售比例達到甚至超過政府要求至少時間問題,將來就沒有購買碳積分的需求了,這就使得特斯拉這類新能源汽車廠商的積分將無處可賣。

接着我們來看特斯拉的能源和存儲服務業務,該業務主要源於對太陽能發電公司Solar City的收購,以及超級充電站業務。太陽能發電目前已經衍化出太陽能屋頂系統和太陽能面板兩項細分業務。

圖片

特斯拉儲能業務Q2營收達到破紀錄的8.01億美元,同比增長117%,兩年CAGR為47%。

圖片

特斯拉通過Solar City的太陽能屋頂系統收集能源,並利用先進技術轉化為電能存儲起來,再通過遍佈全球的26900多個超級充電樁輸入特斯拉汽車,當然超充數量還在極速增長,因為它的儲能量也在極速增長,汽車數量也在增長,耗電量也在極速增長,2021年Q2儲能量同比增長了200%多。

理想狀態下,特斯拉的儲能和充電循環系統,不僅能夠為全球特斯拉汽車提供源源不斷的近乎免費的電能,甚至還能開放給其它品牌的電動汽車充電使用,這正是馬斯克雄心勃勃的超級充電開放計劃的一部分,終極目標是加速人類走向可持續能源計劃。

圖片
特斯拉其它服務業務本季度達到創紀錄的9.51億美元,同比增長95%,兩年CAGR為25%。

這個速度並不快,主要原因是特斯拉FSD(全自動駕駛技術)軟件開發需要時間,此前開發的是Autopilot輔助駕駛軟件。

2021年7月8號,隨着FSD9.0版本在北美地區全量開放,如果這一技術方案最終被證明有效,相信未來選擇這一軟件服務的用户將會激增。

目前,選配這一服務的費用是1萬美元,為了增加用户使用率,特斯拉還推出了按月訂閲版本,標準版每月199美元,低配版99美元每月,前提是這些汽車支持HW3.0。

財報迴應質疑

隨着特斯拉規模越來越大,它的穩定性越來越高,以前隔三差五就有人跳出來説特斯拉活不過3個月的生意消失了,認為特斯拉是一場騙局的聲音也銷聲匿跡,隨之而來的是特斯拉不可能持續快速增長,特斯拉只是增產不增收,特斯拉永遠都不可能實現無人駕駛等等。

這份財報不可能讓所有質疑證偽,至少可以證明它正走在正確的路上。

4月份,國內出現大面積負面報道特斯拉的新聞,國內銷量大幅下跌,這是特斯拉第一次出現產能原因之外的銷量下滑。

當大多數人擔心特斯拉的銷量熱潮可能進入瓶頸期時,它用一份近乎完美的銷量季度報告迴應了質疑。

更大的質疑來自於對它利潤的擔憂。雖然特斯拉已經連續8個季度盈利,但是沒有一個季度是靠賣車實現的,以2020年為例,特斯拉全年盈利7.21億美元,但是光是碳積分帶來的收入就近16億美元,若拋開這部分交易,實際上是虧損8億多美元的。而碳積分交易確實不是一向長遠的生意,遲早是會消失的。

2021年Q2季度,特斯拉季度利潤達到11.42億美元,即便排除碳積分的3.54億美元,也有接近8億美元的盈利。

特斯拉第一次證明瞭自己不依賴碳積分也能規模化盈利。

2021年Q2,特斯拉整體利潤率從一年前的21%上升到24.1%,汽車業務毛利率上升到28.4%,同比提升了298個基點,比2019年Q2提升了950個基點。

而對特斯拉,或者説説對電動汽車行業,終極質疑是無人駕駛能否實現。

在無人駕駛真正實現之前,沒有人能讓質疑者證偽,能做的只有堅持一步步推進。特斯拉FSD 9.0版本的推送,算是給了質疑者一個響亮的迴應,但是這套技術仍然有待證明,無論是法律層面,還是實用層面,它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互聯網和手機行業結合,創造了智能手機行業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軟硬結合模式,最終軟件佔據了主導,摩爾定律失效後,是軟件進一步推動行業向前走,持續提升用户體驗,當然也持續攫取利潤。

大概率,這一套模式會在電動汽車行業重演。特斯拉FSD 9.0版本開創了行業先例,他正在為整個行業的參與者探路,這也是為什麼哪怕競爭對手,也願意看到特斯拉成功。

為什麼特斯拉短期或漲,長期必漲

截止到2021年8月3日盤前,特斯拉全年漲幅0.57%,遠遠落後於標普500指數今年18%左右的漲幅。

更不用説微軟、Google、Facebook等巨頭的表現了。

當然,大型科技股中,蘋果和亞馬遜表現也表現一般,蘋果漲幅10%,亞馬遜漲幅2%。蘋果規模實在過於龐大,而且智能手機行業已經過了高速增長期,亞馬遜則是因為疫情緩解後消費者重新回到線下消費懷抱,業績表現有所拖累。

特斯拉正處於電動車行業發展的早期,下半年的業績表現也非常值得期待,大概率會超過80萬輛的年度目標,在不斷降價的情況下,特斯拉供不應求的現象繼續發酵,一度中斷的Model S和Model X即將復產,需求持續旺盛,電動皮卡Semi和電動卡車Cybertruck也被萬眾期待。

特斯拉似乎唯一不確定的是供應鏈的進展和新工廠的進度,但是,這個星球上如果連elon musk都搞不定這些事兒,你就不要指望電動汽車行業有另外一個人能搞定了。

在特斯拉的股價喘息的漫長時間裏,投資者難得擁有了充足的時間逢低買入。

長期來看,單單從硬件角度,美國2030年新能源車佔新車比例達到40%是極大概率,甚至會超過這個比例,如果美國市場維持一年2000萬左右的銷量,意味着新能源車的銷量屆時將達到800萬輛級別,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可能達到3000-4000萬輛區間。

2020年全球新能源車(含純電、混動和增程)銷量達到286萬輛,同比增長36%,特斯拉佔比17.4%,增速同樣是36%。

未來幾年,特斯拉的目標是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0%,假設按8折完成,2030年特斯拉銷量將達到2020年的29倍,也就是1450萬輛。

目前特斯拉的平均價格大約在5萬美元,假設10年內平均價格下降25%,達到3.75萬美元,也意味着特斯拉賣車業務收入達到5365億美元。假設硬件業務有5%的淨利潤,也是270億美元的利潤,保持10年CAGR 50%的情況下,取60倍PE,整車硬件市值就達到16095億美元。

假設新車中的20%用户使用FSD,且屆時這項服務的價格下降到8000美元,那麼這一項業務帶來的收入將達到232億美元,加上訂閲用户的收入假設取168億美元,這將是一個年收入400億美元左右的業務,軟件業務通常利潤率高達40%左右,取80倍PE估值12800億美金。

2030年的太陽能存儲和超級充電網絡估計已經覆蓋全球,這一塊取代的是傳統的石油石化企業的部分利潤,以正常汽車一年跑8000公里,每公里油耗0.9元計算,一輛車一年油耗大約7200元,若特斯拉2030年新車銷量達到1450萬,估計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000萬左右,這些車若耗油一年支出大約在3600億元,也就是大約560億美元,Model 3的電耗成本大約每公里0.35元,特斯拉其它車型普遍更耗電,假設平均電耗成本是0.4元每公里,那麼車主用電支出大約一年250億美元。

加上開放給其它品牌的超級充電以及太陽能屋頂等業務,保守估計一年收入在500億美元左右。給予10%利潤率和80倍PE,對應4000億美元估值。

16095+12800+4000=32895億美元。

以上是相對確定的業務,還沒有估算不太確定的無人駕駛業務——或者説不太確定能不能在2030年實現的無人駕駛技術,以及潛在的車內娛樂、辦公等應用需求、汽車機器人化帶來的機會。
那可真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機會啊。

曾經有讀者問過我:電動汽車板塊的投資,個股上有沒有什麼好的標的?

我的答覆是:如果你要確定性,整車板塊最好的選擇是特斯拉,綜合確定性和成長性,最好的還是特斯拉。單論成長性,電動三傻略高於特斯拉。當然,電動汽車板塊還有很多產業鏈投資機會,這個等研究過後再回答吧。

編輯/lydia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