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全球创新六次浪潮,对经济意味着什么?

全球創新六次浪潮,對經濟意味着甚麼?

華爾街見聞 ·  2021/07/05 18:00

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俞濤

01.png牛牛敲黑板:

在技術創新浪潮中,只有破壞經濟循環的慣性軌道,推動經濟結構從內部進行革命性的破壞,纔有經濟的發展。

250多年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進步與六次技術創新浪潮息息相關,我們當前所處的社會結構和經濟週期,正來自以下這些“創造性破壞”。

0b0aac3b-db60-4333-b326-a07a4d59aa27.png圖片來源:Visual Capitalist

浪潮和創新的週期

據Edelsen研究所,從蒸汽和電力革命,再到90年代互聯網的信息革命,其中包括了六次浪潮和關鍵突破。

26e890c1-1850-4995-84d4-91e3aa962a4f.png

  1. 18世紀60年代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滾滾向前,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爲機械化,水力在造紙、紡織品和鐵製品的製造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得益於生產方式規模化和工廠的誕生,城市也因此湧入大量人口;

  2. 大約在1845年到1900年間,蒸汽機引領了第二次技術浪潮,鐵路行業不僅使快速且大範圍的人口流動成爲可能,也徹底改變了貿易結構。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制度,也開始由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度。此外,基礎物理學和化學的理論研究快速發展,也爲此後的科技浪潮奠定了基石;

  3. 以煤氣和汽油爲燃料的內燃機提高了熱效率,推動了石油開採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也推動了汽車、輪船和飛機的迅速發展,加速全球化;

  4. 電器出現了大規模應用,電話讓人們可以遠距離溝通,電視催生出廣告等新的內容行業;

  5. 計算機和軟件的發展改變信息的存儲方式,互聯網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不僅令信息的獲取變得唾手可及,也打破了以往由精英主導的話語系統;

  6. 以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爲首的數字化革命,正在形成第六次技術浪潮。

“創造性破壞”對市場和經濟的影響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在其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造性破壞”理論,並表明經濟週期是在長波創新下運作的。

熊彼特將企業家視爲創新的主體,並稱“只有創造性破壞經濟循環的慣性軌道,推動經濟結構從內部進行革命性的破壞,纔有經濟的發展”。

這種對結構的創造和破壞主要不是通過價格競爭而是依靠創新的競爭實現的。每一次大規模的創新都淘汰舊的技術和生產體系,並建立起新的生產體系。

“創造性破壞”不僅帶來了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也改變了經濟週期。

在熊彼特看來,技術創新促進了經濟增長並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這些創造性的破壞者也導致了金融資本壟斷的趨勢。在一個週期的上升期中,通常會出現贏家通喫的現象。

例如,19世紀第二次浪潮的最巔峯時期,鐵路公司們的流通市值佔紐約證券交易所全部公司總流通市值的60%。

這一勢頭如今更甚,科技巨頭們的市值驚人,並且掌握了人們包括衣食住行的各種信息,也控制着搜索引擎、社交網絡上的信息分發。

得益於每一次技術變革後生產效率的提高,每一輪創新浪潮的週期也在縮短。

此外,隨着技術的迅速發展,氣候問題也越來越變得緊迫,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這裏同樣孕育着被大量新技術改寫的可能性。

編輯/tina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