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亏损48亿的美团,回答所有疑问了吗?

虧損48億的美團,回答所有疑問了嗎?

深燃 ·  2021/06/01 13:26

來源:深燃(shenrancaijing)

作者:黎明

01.png牛牛敲黑板:

美團當前在業務層面最大的不確定性,不是來自增長,而是來自逐漸擴大的虧損。

新業務代表的是未來,但在當下,外界更關心的是,最核心的外賣業務是否健康,以及能否持續。

反壟斷的槍打到阿里之後,第二槍就打向了美團。過去一個多月,在政策監管收緊、商户關係惡化、用户增長見頂等種種質疑聲中,對美團不利的輿論此起彼伏,一時間風聲鶴唳。

2019年上半年才首次盈利的美團,如今再次陷入鉅額泥潭。去年四季度,美團虧損22億元,今年一季度,虧損進一步擴大至48億元。鉅虧版美團又回來了。

很多人開始質疑:美團的好日子到頭了嗎?

真實的情況或許沒那麼簡單。

在虧損擴大的同時,是美團依然強悍的業務運營、爆發式的用户增長,以及突飛猛進的新業務。今年一季度,美團的收入同比增長121%,其中包含社區團購、買菜、閃購的新業務,增速達到137%;交易用户數量突破5.7億,單季拉新5870萬,創下歷史紀錄;商家數量則達到710萬,也是歷史最高值。

從一季度的業務數據來看,美團的2021年開了個好頭。站在如今這個微妙的節點,再來觀察美團這家公司,有三個業務層面的問題值得探討:美團的增長見頂了嗎?虧損是不是無底洞?美團的佣金去了哪兒?

增長見頂了嗎?

今年一季度,美團實現收入37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1%,超過了市場預期。這個增速是很高的,一方面説明美團的業務依然穩健,另外是因為去年一季度有疫情,導致2019年的收入基數很低,對比之下,增速很高。

餐飲外賣是美團的基本盤。一季度,美團外賣訂單量29億單,平均每天能成交約3200萬單,季度交易額1427億元,都同比翻倍了。 

美團外賣的客單價,一季度是49.17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2.02元略有下降,這是因為去年疫情期間線下餐飲停擺,推高了線上單筆訂單金額。

整體上而言,美團外賣已經從疫情中完全恢復,並且增長很強勁。

到店、酒店和旅遊,是美團的利潤奶牛。一季度,這塊業務為美團貢獻了66億元的收入、27億元的經營利潤,經營利潤率高達42%,位居美團各大業務之首。

去年因為疫情,人口流動急劇減少,跨境遊、異地遊需求減少,本地遊、周邊遊興起。美團一直主打的是本地生活,正好抓住了這一波本地需求,業務也趁機爆發。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電競酒店,去年這種主題型酒店非常火爆,服務的基本是當地客人。多位酒店老闆對深燃透露,他們去年推出了電競房,供不應求,尤其在美團平臺反饋很好。數據顯示,美團酒店已經連續三個季度間夜量過億。

而在高星酒店市場,美團也增長很快。去年四季度,高星酒店間夜量在美團的佔比超過15%,今年一季度超過16.7%。這塊市場本來不被外界看好,因為這是攜程的大本營,但美團正在啃下這塊硬骨頭。

最驚豔的其實是用户增長。

一季度,美團新增用户5870萬,創下歷史紀錄,讓美團總用户數開始衝擊6億大關。相比之下,以拉新兇猛著稱的拼多多,一季度也只新增了3540萬,阿里和京東則分別只有3200萬、2790萬。

美團各季度用户情況

這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美團新業務的拓展,尤其是社區團購。王興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透露,5870萬新用户中,有一半是社區團購貢獻,另一半則由買菜、閃購、單車等新業務以及外賣貢獻。

社區團購讓美團觸達到更下沉和較偏遠的農村地區,從而獲取大量新用户。美團去年三季度啟動社區團購業務,那個季度新增用户1920萬人,當時就創下此前兩年新高,隨後四季度又新增3410萬,今年一季度更是高達5870萬,這讓美團成為同等體量用户增長最快的互聯網公司。

在商家端,今年一季度美團年活躍商家數量突破710萬,已經連續兩個季度保持30萬的增長。之前業內擔心反壟斷政策的落地會讓美團流失部分客户,但現在看來影響並不大。

美團一直被視為一家沒有邊界的公司,但王興曾説:「大多數人只關注邊界,卻不關注核心」。無論是當年從團購到外賣,再到酒旅、打車、單車,還是到現在的社區團購,美團看重的從來都不是短期的盈利和變現,關注的從來都是業務的核心,比如外賣的配送網絡,比如優選的前期核心能力建設。這才是這家公司能一直維持增長的原因。

美團是最不賺錢的電商?

美團當前在業務層面最大的不確定性,不是來自增長,而是來自逐漸擴大的虧損。

2019年二季度首次季度盈利後,美團向外界證明瞭自己商業模式的有效性和盈利能力,從而打開了估值空間,股價飛漲。此後除了2020年一季度因為疫情衝擊再次虧損,美團有五個季度連續盈利。

然而去年四季度,美團再次虧損,金額22億元。2020年全年算下來,美團賬面盈利47億元,但是如果剔除理想汽車等股權投資收益及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最後其實是虧損13.66億元。

美團各季度淨利潤/虧損情況

從商業模型來看,美團其實也屬於電商,只不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實物電商,而是本地電商。跟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實物電商相比,如今的美團其實是相對不賺錢的。阿里早就已經實現規模化盈利,京東也已經連續盈利,拼多多的虧損幅度大幅收窄。

美團微利的主要原因是外賣本身因為有重履約成本,是薄利多銷的業務,而本季度的虧損加劇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新業務投資巨大,尤其是社區團購。

美團的新業務,包括社區團購模式的美團優選、自營生鮮電商模式的美團買菜、供應鏈模式的快驢、本地零售模式的閃購、以及單車、網約車等。這一攬子業務代表了美團的邊界,並且規模越來越大。

去年一季度,美團新業務的營收,首次超過到店酒旅,三季度美團優選上線後,差距進一步拉大,到今年一季度,新業務為美團貢獻了99億元的收入,佔比27%。

美團新業務收入超過到店和酒旅

社區團購的前期對於核心能力如倉儲、物流和供應鏈的投入需求,耗時之久、費力程度又不亞於當年建設外賣。一季度,包含社區團購的美團新業務,經營虧損80億元。

但效果也很明顯。去年底,美團優選覆蓋了全國2000多個市鎮,今年3月底,已經覆蓋至2600個市鎮,這意味着基本完成了全國覆蓋的目標。

開城是最燒錢的階段,接下來隨着開城壓力減小,轉向精細化運營,各城市的收入提升,這塊業務長期還是有希望扭虧。

站在全局的角度來看,美團新業務虧損的擴大,也不全是因為社區團購,單車業務的虧損同樣在擴大。去年下半年,美團購買了大量的單車資產,導致車輛折舊成本上升,另外一季度的惡劣天氣導致週轉率下降,單車業務的經營虧損也在增加。

回到美團最核心的外賣和到店酒旅業務上,這兩塊業務的財務情況其實還比較健康。不論規模還是增速,都在歷史上處於較好水平。 某種意義上,美團長期進行新業務的核心能力建設和投入,是一種戰略選擇。

問題是,這種戰略選擇是正確的嗎?它又能給美團帶來什麼?

最明顯的是用户增長。王興稱,美團優選在幫助美團向低線城市滲透上非常有效,預計未來數年有機會帶來3億至4億的新用户,對該業務潛力有信心,長遠會堅定投入。

所以,對於美團而言,不會在乎一時的盈虧,而是看重長期戰略的價值。

佣金去了哪兒?

新業務代表的是未來,但在當下,外界更關心的是,最核心的外賣業務是否健康,以及能否持續。這其中有一個核心的變量——佣金費率,以及兩個不確定因素——反壟斷力度、騎手社保問題。這關乎到蛋糕分配問題,將決定未來美團能拿走多少利潤。

很多人一直説美團外賣佣金費率高。費率到底高不高,取決於站在什麼立場去看。

跟電商平臺相比,外賣算是一門苦活累活,因為訂單都是即時性的,配送的成本和壓力都很高。2020年,美團外賣的總收入是663億元,其中佣金收入是586億元,支付給騎手的費用是487億元,騎手成本佔到佣金收入的83%。也就是説,佣金中超8成變成了騎手的薪水。

美團歷年外賣收入和騎手成本

把單筆訂單拆分來看,2020年,平均每筆美團外賣的客單價是48.18元,美團從中拿走6.53元,扣除騎手工資等費用後,美團外賣一單隻能賺兩毛八。

這個模式的尷尬之處在於,在配送上不具備明顯的邊際效應。不論外賣訂單量有多少,騎手都得一單一單送,而平臺和騎手是按每筆訂單來單獨核算費用。如果有些訂單的客單價太低,平臺抽成可能都無法覆蓋配送成本。

在海外,外賣平臺的佣金率要普遍高於國內。美國的GrubHub、Uber Eats,英國Deliveroo的佣金率,平均都要超過30%。比如Grubhub,平臺收取的基礎佣金和配送費,加起來比例為32.5%,要高於美團和餓了麼。

國內的外賣平臺雖然享受了相對便宜的人工成本,但要提高佣金率面臨很大的輿論壓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佣金費率不透明。比如美團向商家收取的佣金,是包含了配送成本的,這部分費用美團收取後要支付給騎手,但在外界看來,這些錢好像全部被美團「吞」下了。

5月初,美團外賣調整配送規則,將平臺服務費(過去的「佣金」)細分為技術服務費和履約服務費兩部分。技術服務費就是實際上的「佣金」,履約服務費只有在商家選擇美團配送時才會發生,包括騎手工資、補貼費用、人員培訓、技術支持等。

外賣商家服務費收取模式對比

除此之外,美團外賣將原來的履約服務費細化為距離、價格、時段三個部分,並且根據距離的遠近和價格的高低收費,類似於出租車打表,將抽傭變為階梯式收費。費率調整後,商户配送3公里內的外賣需支付的給外賣平臺的佣金更少,那些深夜凌晨、低客單價、遠距離的訂單,平臺服務費可能會增加。

此舉被業內視為外賣費率透明化改革。平臺將佣金費率交給市場的手去指揮,讓供需在市場作用下自主匹配。

外賣費率調整對美團營收和利潤的影響,短期內還不會體現在財務數據上。但從長遠來看,美團的變現一定不會只來源於佣金,事實上,來自廣告和其他增值服務的收入,在美團營收中的佔比已經達到了37%。

從美團的整個業務構成來看,這家公司過去一直聚焦在「本地生活」,乾的都是那些最貼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特別接地氣的生意。這些生意門檻不高、競爭極其激烈、能解決大量中低端就業、毛利又非常低,無論是當年的外賣,還是如今的社區團購,都是如此。

按照美團公佈的數據,截至2020年末,累計共有950萬名外賣騎手,通過美團平臺創收,其中包括約230萬來自貧困地區的騎手。這些騎手撐起來一家市值1.7萬億港元的上市公司,他們與平臺,共生共存。

王興在這次財報的電話會上也表示,美團近期也正在積極配合政府相關部門,探索平臺靈活就業羣體的職業傷害保障試行辦法,會積極響應政府的規定和指導,為騎手提供充分的就業保障。

事實上,在5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經傳遞出了進一步支持靈活就業的信號。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靈活就業人員達2億人。對於這部分人羣的職業傷害保障、社保問題的解決,政府接下來會加大支持。

有業內人士認為,美團所面臨的騎手權益保障問題,歸根結底,是餐飲外賣行業採用員工外包而產生的問題。外賣行業如此,在出行、快遞行業,這一難題也廣泛存在。

騎手成本的上升,關乎的其實是整個本地生活服務行業,而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環境。長期來看,反而可能會重構整個新業態的行業結構,提升行業的運營效率。

當然,要推動騎手的職業保障向更完善的方向發展,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外界可能也需要多一點時間和耐心。

編輯/Phoeb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