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彼得·林奇最经典采访:什么样的人才能在投资这场游戏中获胜

彼得·林奇最經典採訪:甚麼樣的人才能在投資這場遊戲中獲勝

投資有道 ·  2021/05/15 23:54

「1977 年5月31 日,如果人們在麥哲倫投入1000 美元,13 年後,到1990 年5 月31 日我離開這天,這1000 美元將變成2.8 萬美元。」

這是「股票天使」彼得·林奇的成績單。

彼得·林奇最初是怎麼對股票市場感興趣的?

他的投資祕訣是什麼?

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投資這場遊戲中取勝?

以上這些問題,彼得·林奇在1996年的一次採訪中一一作答,從人生經歷講到投資哲學,還分享了他妻子在超市裏無意中為他發現牛股的有趣故事。

如果你對彼得·林奇充滿興趣,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篇最經典的採訪。

幾年前,川財證券的穆啟國翻譯了這篇採訪文章。

本文精譯自PBS 對彼得·林奇的採訪,PBS 是美國公共電視網(PublicBroadcasting Service)的簡稱。經我們與PBS 的郵件確認,此次採訪的播放時間是1997 年1 月14 日,不過從採訪內容推斷,採訪時間應該在1996 年年中。

1、對投資的看法:

(1)賣出賠錢的股票,讓賺錢的股票多跑一會兒;

(2)股市上有許多牛股,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幾隻就行了,必須要讓你的牛股彌補你的錯誤;

(3)10 次投資能投對6 次就很優秀了,10 次對9 次是不可能的;

(4)在投資上不能等到徹底想明白再行動,必須得承擔一些風險;

(5)考察的公司最多的人將在投資這場遊戲中取勝。

2、對1987 年股市崩盤的看法:

(1)股市崩盤的原因是市場漲得太過頭了,無論是從歷史經驗來看,還是從市盈率、股息收益率等所有統計指標來看股價都高得難以置信;

(2)股市在1986 年9 月到1987 年9 月的12 個月裏先漲了1000 點,然後跌了1000 點,可人們只記住了下跌;

(3)1987 年的股市崩盤並不可怕,因為企業的基本面非常健康。

3、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股市下跌:

(1)1900-1995 年,美國股市經歷了53 次跌幅超過10%的下跌,平均每兩年發生一次,這些下跌中跌幅超過25%的熊市有15 次,即平均每6 年就會遭遇一次熊市;

(2)股市是會下跌的,至於什麼時候下跌沒人知道,如果投資者不能承受這一點就不應該進場;

(3)時間對投資者有利;投資者不應該擔心一時的下跌,而是應該考慮股票10 年、20 年以後的情況。

和股市的早期接觸

PBS:你最初是怎麼對股票市場感興趣的?

林奇:我成長於1950 年代,11 歲的時候開始當高爾夫球童。1950 年代,股市的表現非常好。我在牛頓西部一個非常高級的俱樂部做球童,這個俱樂部有許多人,包括公司高管,有些人會談起股票,他們會提到一些上市公司的名字。

我會去報紙上查看這些公司的股票走勢,一個月之後、一年之後再去查,當時我注意到這些公司的股價上漲了。於是我就開始關注股市。當時我沒錢投資股市,但我記得1950 年代股市的走勢很強勁,許多人在高爾夫球場上談論股票。

PBS:你買的第一隻股票是什麼?

林奇:當時我得到了上大學的獎學金,Frances Wimen 獎學金,其實這個獎學金有一部分是助學金,他們給我1000 美元,讓我上波士頓學院,其中300 美元是獎學金,剩餘700 美元需要我做球童來賺。

所以,我那時有能力攢一點錢,我在冬天也工作。在我念大學的時候,我對航空運輸行業做了一點研究。我看上了一家名叫飛虎的公司。我投了1000 美元,我記得我認為這家航空運輸公司將成為未來的明星企業。我買了這隻股票,結果運氣非常好,這隻股票因為其它原因大漲。

那時越南戰爭開始了,這家公司運送了大量的士兵前往前線,股票漲了10 倍吧。這樣我就遇到了我的第一隻10 倍股。我從20 美元開始賣出,一直賣到80 美元,這隻股票的獲利支付了我讀碩士的學費。

PBS:你原創了「四倍股」「五倍股」等等術語,他們到底是什麼意思?

林奇:我一直很喜歡棒球。10 倍股這個詞語來自棒球,股價上漲10 倍就是10 倍股。在你的一生中,你不需要碰到很多十倍股。你只需要碰到少數幾個十倍股就行了。

PBS:這就是你的祕訣嗎?

林奇:祕訣是如果你投資大量的股票,其中有些股票的表現很一般,有些還可以,但是如果有一兩隻漲勢如虹,你的回報就很靚麗。

人們通常的做法是一隻股票漲了20-30%,他們就賣出,他們會持有賠錢的股票。實際上人們應該反過來操作,賣出賠錢的股票,讓賺錢的股票多跑一會兒。市場上有的是牛股。

我在管理麥哲倫基金的時候曾經寫過一本書,我在書裏列舉了在我管理麥哲倫基金期間漲幅超過10 倍的股票清單,我投資過上千只股票,卻從沒買過這個清單上的任何一隻股票。這個清單上的十倍股我全都錯過了,但我管理的麥哲倫的表現依然很不錯。

所以,股市上有許多牛股,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幾隻就行了。這就是我的投資哲學。你必須要讓你的牛股彌補你的錯誤。在投資這行,如果你10 次投資能投對6次,你就很優秀了, 10 次對9次是不可能的。

投資和純粹的科學不一樣,在科學上,當你説「哦,我明白了」的時候,你會想出答案。但在投資上,如果等到你徹底想明白了,股價可能已經翻了兩番了。所以,你必須得承擔一些風險。

初入富達

PBS:你剛去富達的時候,當時的股市情況如何?

林奇:股市在1950 年代大漲之後,表現得很不錯,每個人都説,「現在是進場的大好時機。」因此,許多人在1960 年代初期和中期入場了,1965-1966 年,股市在1000點附近觸頂,我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富達的。

1966 年,我是富達的夏季實習生。當時有75 個應聘者競爭3 個機會,但我給富達的總裁做了8 年的球童。所以,這就是我這輩子經歷的唯一一次面試,好像有點作弊。

1966 年我在富達做實習生,我記得,市場當年的收盤價是1000 點,16 年後的1982 年,市場的點位是777 點。因此,1966 年之後市場經歷了漫長的盤整。

總的來説,1950 年代初期,人們擔心股市的走勢,他們一直在場外觀看,沒有投資。股市開始猛漲,最後他們終於在1960 年代中期大舉入場,結果碰上了股市觸頂。

PBS:所以人們其實是在錯誤的時間進場了?

林奇:許多人在錯誤的時間進場。有很多的人本來賺了不少錢,有些人説,「好了,我賺得差不多了。我再也不進場了。」他們可能想是這麼想的,但後來可能還是又進場了。

PBS:你在富達的第一份工作待遇如何?

林奇:當時我的年薪是1.6 萬美元。我是一名研究員,負責紡織和金屬行業。我記得第二年我的工資增加到1.7 萬美元。你知道,這在當時是很不錯的待遇。

PBS:那時你還受到過其它工作邀請嗎?

林奇:我當時上的是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ROTC),先在軍隊服役兩年,然後在賓大的沃頓商學院讀兩年研究生。所以,我加入富達的時候差不多25 歲。

PBS:你執掌麥哲倫的時候多大?

林奇:那是1977 年,當時我33 歲。

PBS:當時麥哲倫是什麼類型的基金?

林奇:它是一隻小規模的進取型資本增值基金。麥哲倫基金基本上創建於1960 年代初期。從這隻基金的名字可以看出,它是一隻國際基金,不過就在它於1963 年成立之後不久,政府就對海外投資設立了門檻和重税。

因此,這隻基金做的海外投資極少。它有做海外投資的能力,但當時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興趣,海外投資的成本太高了。所以,雖然這隻基金的名字是麥哲倫,但它主要是一隻國內基金。當我在1977年接管它的時候,基金的規模是2000 萬美元。

PBS:這是你第一次做投資組合管理?

林奇:沒錯。1974 年,我成為研究部主管,我依然是研究員,後來在1977 年5 月我成為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

PBS:但是股市在1977 年到1982 年間實際上沒怎麼漲,可你的基金卻表現得很好。你是怎麼做到的?

林奇:我覺得,靈活是一個關鍵因素。我的意思是,我什麼股票都買,有工會的公司、鋼鐵公司、紡織公司,這些股票全都在我的投資範圍之內。

我一直認為,到處都有投資機會,我自己親自研究我投資的股票。在我買的第一批股票裏面有一隻是塔可鍾,當時人們根本不考慮像塔可鍾這樣的小餐飲公司。所以,我覺得當時我們表現不錯就是因為我們會看各種公司。

我一直認為,如果你考察10家公司,你可能會找到一家有意思的股票,如果你考察20 家,可能會找到2 只,考察100 家就可能會找到10 只。考察的公司最多的人將在投資這場遊戲中取勝。這一點一直是我的投資思想。

PBS:1982 年麥哲倫是怎麼開始出名的?

林奇:在我執掌麥哲倫的頭三年裏,基金份額被投資者贖回了三分之一。當時,市場還行,麥哲倫的表現也很好,但人們對股票不感興趣,他們不管,他們在彌補1950年代和1960 年代的虧損,因此贖回了份額。

到了1982 年,市場開始抬頭,1982 年8 月人們開始申購基金,從那開始到1983 和1984 年,買基金的人就變得非常多了。

1982 年,麥哲倫的五年期記錄是最好的,1983 年也是這樣,人們通常會找投資記錄最好的基金,報紙和媒體也會這麼做,他們一找就找到了麥哲倫。

PBS:和我們談談你第一次上Louis Ruckeyser 節目的情形。

林奇:我記得當時是1982 年10 月,在股市突破1000 點之前的一兩週,那時克萊斯勒的股價是10 美元,是我最大的倉位,我在節目上推薦克萊斯勒。

上了節目之後,我的親戚朋友告訴我,「天啊,我們原以為你的水平不錯。但你怎麼能推薦克萊斯勒呢?你難道不知道這家公司快要倒閉了嗎?太瘋狂了。」不過,這筆投資的回報不錯。

更有趣的是,1990 年我又上了Louis Ruckeyser 的節目,當時克萊斯勒的股價碰巧又是10 美元,這家公司之前分拆了股票,所以股價又跌回到10 美元,我再一次在1990年的《和Louis Ruckeyser 一起看華爾街》的節目上推薦了克萊斯勒。

PBS:勾勒一下1980 年代基金的增長。

林奇:1982 年的時候,儘管我執掌基金已經5 年了,不過基金的規模還不是很大。1982 年年底市場開始真正發力,人們開始投資基金,1983 年4 月基金的規模突破了10 億美元。這在當時是很大的。我記得數字裏面有許多零,就像是一個魔幻數字。

當時人們依然對股市非常感興趣,有許多散户開始購買基金。他們買基金不是一買就是300 萬或500 萬美元,有許多人買2000 美元或5000 美元。資金的流入量不像潮水那麼猛烈,但很穩定,每天都有人在買。

PBS:假如我在你執掌麥哲倫的第一天投入1000 美元,在你退休這一天,我會獲得多少回報?

林奇:1977 年5月31 日,如果人們在麥哲倫投入1000 美元,13 年後,到1990 年5 月31 日我離開這天,這1000 美元將變成2.8 萬美元。

PBS:談談1986 年到1987 年的變化。

林奇:人們對待股票的態度從1960 年代到1987 年經歷了一個完整的週期。最初人們痛恨股票,鄙視股票,如果他們在聊天中知道你是做股票投資的,他們立即改變話題,根本不聊你的職業;

後來,股市開始上漲,人們開始逐漸認真聽你談股票,再到後來人們知道你是做股票的,他們會問你,「你看好哪隻股票?」,你去參加宴會,所有人都在談論股票;

到最後,人們會向我推薦股票,不僅如此,我查看他們推薦給我的股票,這些股票三個月後都漲了。這是一個完整的投機週期。

1987年的股市崩盤

PBS: 1987 年股市崩盤的時候你在哪裏?

林奇:我和妻子當時正在愛爾蘭度假,這是我們八年以來第一次度假,我們是在崩盤前一週的週四出發的,我們出發這天股市下跌了55 點,那是我們第一次去愛爾蘭旅行。

第二天週五,由於時差原因,我們在愛爾蘭的一天快結束的時候,我打電話回公司,得知股市又跌了115 點。於是,我告訴妻子,「如果股市下週一還在跌,我們最好回家。現在已經週末了,週末還在這裏過。」結果,到了週一股市暴跌508點,我們就回去了。

所以,我的基金在兩個工作日裏縮水了三分之一。按照這種速率,這周肯定很難過。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回去的原因,就好像我能做什麼一樣。

我説好像,意思是在市場的這種崩盤中你幾乎無能為力。但是如果有投資人打電話過來問,「林奇正在幹什麼?」他們肯定不想聽到這樣的回答:「林奇正在打高爾夫球。」他們肯定更想聽到我正在看盤,研究對策。

PBS:1987 年的股市崩盤為什麼會發生?

林奇:我覺得人們對1987 年崩盤的研究不夠充分。我認為,我們真的必須從正確的角度來思考這次崩盤。

1982 年的時候股市是777 點,然後一路漲到1986 年,漲到1700 點。股市在四年裏從777 點漲到1700 點。然後,股市在9 個月裏又漲了1000點。所以,1987 年8 月股市的點位是2700 點。股市在9個月裏上漲了1000 點,然後在2 個月裏下跌了1000 點,在這兩個月的最後一天跌去500 點。

所以,如果市場在1700 點盤整,沒有人會擔心,但是市場在9個月裏上漲了1000 點,然後在2個月裏下跌了1000 點,其中有一半是在一天裏跌去的,人們會説,「這下完蛋了。」

這兩種走勢不同,但股市的點位一樣。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市場就是漲得太過頭了,一直漲,漲到了無論是從歷史經驗來看,還是從市盈率、股息收益率等所有統計指標來看都高得難以置信的價位,但人們忘記了在1986 年9 月到1987 年9 月這12個月裏市場的點位基本上沒變。

股市在此期間漲了1000 點,然後跌了1000 點,可人們只記住了下跌。他們認為,「天啊,這是崩盤。全完了。股市會跌到200 點。」但股市沒有跌到200 點。

這是非常獨特的情況,因為公司的業績很好。你打電話給上市公司,他們都會説,「我們搞不明白股市為什麼會跌成這樣。我們的業績很好。我們的訂單很充足。資產負債表沒問題。」

PBS:這是不是你投資生涯中最可怕的經歷?

林奇:1987 年其實沒那麼可怕,因為我專注於股票的基本面。我會打電話給上市公司,詢問他們的情況,研究他們的資產負債表、業務和商業環境。

股市暴跌有點可怕,但你要問自己,「下跌是否將影響廣大消費者?是否將導致人們不再買車、買房、買家用電器,不再去餐廳吃飯?」你要擔心的是這些。

事實是,1987 年的大跌和1990 年完全不同。在我30年密切觀察股市的過程中,1990年的大跌是迄今為止最可怕的階段。

PBS:1990 年有什麼可怕之處?

林奇:1990 年距今差不多整整六年。1990 年夏天,股市在3000 點左右。當時經濟狀況還不錯。薩達姆決定入侵科威特。我們面臨的情況是科威特遭到入侵,布什總統為保護沙特阿拉伯派遣了50 萬士兵前往沙特。

人們當時非常擔心,「伊拉克戰爭是否將演變成另一場越南戰爭?」軍界的許多有識之士説,「這將是一場艱苦的戰爭。」伊拉克當時的軍隊數量在世界上排第四。他們在和伊朗的戰爭中打得真的很好。伊拉克人非常彪悍。這將是一場漫長而又艱辛的戰爭。因此,人們對此非常擔心。

另外,我們當時還遇到了一場嚴峻的銀行業危機。紐約市的所有大銀行、美國銀行等等,美國的真正基石全都深陷泥團。這和一些鐵路公司陷入麻煩有天壤之別。銀行業的情況十分危急。

你不得不希望銀行系統能夠挺下來,並且美聯儲能夠明白花旗銀行、大通銀行、Manufacturers Hanover、美國銀行對美國的重要性,希望這些銀行能夠倖存下來。

另外,當時經濟出現了衰退。和1987 年不同,1990 年你打電話給公司,他們會説,「我們的生意開始下滑。庫存開始堆積。我們的業績不是那麼好。」

所以,當時你必須要對所有這些情況有信心,你必須要相信不會爆發重大戰爭。1990 年你真的必須要對美國的未來有信心,而1987 年經濟的基本面很好。

PBS:為別人管理這麼多資金會不會有很大的壓力?

林奇:問題不在於壓力,我覺得沒有壓力,因為我熱愛這份工作,我效力的公司是世界上最好的,我的待遇也非常好。我可以考察我想考察的任何一家公司。

我拜訪公司不需要獲得批准,工作十分自由。壓力不是問題,問題是需要投入太多時間。我一週工作六天,就這樣還是不夠。

PBS:談談你妻子在超市裏面無意中為你發現的一隻牛股的故事。

林奇:我的運氣很好,碰到了恆適這隻股票。當時他們在波士頓、哥倫布等三、四個市場試銷一種稱作蛋襪(L'Eggs)的產品。我妻子很會買東西,她買了一些蛋襪回去,告訴我,「這東西非常好。」

我做了一些研究,我發現女人平均每週去一次超市或藥店,每六週去一次女性專賣店或倉儲商店。所有好的襪子、連褲襪都在倉儲商店裏賣,超市和藥店裏賣的都是垃圾。

恆適這家公司推出了這件產品,有各種尺寸,非常貼身,價格也非常實惠。這件產品大獲成功,公司的股票成了我最大的持倉。

我一直擔心,其它公司會開發出競爭性產品,差不多在蛋襪上市一年半之後,有一家名叫Kaiser-Roth 的大公司推出了一款同類產品,名字叫No Nonsense,並且在超市和藥店銷售的時候就擺在蛋襪旁邊。

我説,「我一定得把情況弄清楚。」於是,我就去超市買了48 雙不同尺寸、形狀和顏色的連褲襪。我把這些襪子帶到辦公室,給每個人發一雙,我對大家説,「回家穿穿看,然後告訴我蛋襪和No Nonsense 相比哪個更好。」幾周之後,人們告訴我,「蛋襪更好。」這才是基本面研究。

所以,我堅持持有恆適,這隻股票漲得很好,後來被Consolidated Foods 收購,後者現在的名字是莎莉集團,恆適是它非常好的一個子業務。假如恆適沒有被收購,它有可能是一隻30 倍股,而不是10 倍股。

投資者應該如何思考與應對股市?

PBS:牛市在1982 年發軔,當時的環境讓人吃驚嗎?

林奇:1982 年是美國非常可怕的一個時期。二戰之後,我們經歷了9 次經濟衰退,1982年是所有這些衰退中最嚴重的一次。當時通貨膨脹率高達14%,基本利率20%,長期政府債券的收益率是15%,情況非常糟糕。

當時的經濟狀況真的是處於自由落體狀態,人們確實非常擔心,「美國經濟難道就這樣沒希望了嗎?我們到底能不能遏制通脹?」有許多時候,情況撲朔迷離,這時候你必須要對自己説,「我有信心,我相信股票,我相信公司。他們能控制通脹。

現在是反常情況。兩位數的通脹是罕見的事情,不會經常發生。」事實上,我們的一位投資人寫信告訴我説,「你有沒有發現你投資組合中一半的公司現在都在賠錢?」

我查了一下,發現他説的是對的。但我對此做好了準備。我的意思是,「一旦經濟恢復正常狀況,這些公司就會有很好的表現。以前的所有衰退我們都成功渡過,沒道理這次就走不過去。」後來經濟擺脱了衰退,而一旦我們恢復正常,股市就開始上揚。

PBS:沒有人告訴你將發生經濟衰退?

林奇:要是能知道什麼時候發生衰退就好了。我不記得有誰預測到1982 年我們的通脹率將達到14%、失業率達到12%、基本利率高達20%,這一年的經濟衰退是大蕭條以後最嚴重的。

我不記得有誰曾經預測到上述任何一點。衰退就這樣發生了。經濟狀況就是那樣,非常糟糕。我不記得有誰告訴過我會出現這些狀況。所以,所有這些東西我都不擔心。我經常説如果你每年在經濟上花13 分鐘,你就浪費了10分鐘時間。

PBS:人們應該想什麼?

林奇:人們應該想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預測未來。如果你持有汽車股,你應該對二手車的價格非常感興趣。如果你持有鋁業的股票,你應該對鋁的庫存非常感興趣。如果你持有的是酒店類股票,你應該考慮有多少人正在建造酒店。

這些都是事實。人們喜歡談論未來將發生什麼,或者經濟衰退的平均持續期是兩年或天知道是多少年?沒有任何理由證明某次經濟擴張不可能持續更長時間。

我的意思是,我考慮的是事實,而不是預測未來。預測是水晶球之類的東西,這行不通,徒勞無功。

PBS:小散户在股市上和大機構玩有獲勝的機會嗎?

林奇:人們總是説小散户在股市上沒有獲勝的機會。這有兩個問題。首先,我認為小散户有獲勝的機會,第二,問題是不論他們是否覺得他們有沒有機會,他們還是投資了。我的意思是,如果他們如此深信自己在股市上沒有獲勝的機會,他們應該以不同的方式投資。

小散户在投資方面和在其它方面的做法不同。他們買房子的時候會很認真,考察周邊的學校和街區以及排水系統等等。就算是買一臺冰箱都會做一些功課。可是他們在投資上不一樣,聽到一隻股票就立即買入,結果他們得到的回報證明小散户的股市上的表現很可憐。

如果你在購買汽車或房子上犯了錯,你不會將這個錯誤歸咎於職業投資者。但是如果你的投資研究沒有做到位,你購買了沒有銷售收入、沒有利潤、財務狀況非常混亂的股票,後來股價下跌,你卻説,「這都怪職業投資者的程式化交易」,其實這是因為你沒做功課。

所以,我勸人們,他們可以在股市上投資,可以獲得很好的回報,但他們必須要作一些事情。

PBS:談談擇時。

林奇:市場本身很不穩定。20 世紀已經走過了95 個完整的年頭,現在是1996 年年中,股市下跌了近10%。

在到目前為止的95 年裏,我們一共經歷了53 次跌幅超過10%的下跌,不是有53 年下跌。市場可能在一年裏上漲26%,然後出現了10%的回調。也就是説,95年裏出現了53次下跌,平均每兩年發生一次。

在這53 次下跌中,有15 次下跌的跌幅高於25%。這麼高的跌幅就是熊市。所以,在95 年裏有15 次熊市,即差不多每六年就會遭遇一次大跌。

好像沒有人知道股市什麼時候下跌,至少如果他們知道,他們也不會對任何人講。我不記得有誰做的市場預測正確的次數高於一次,但人們做了許多預測。所以,下跌是會發生的。

如果你在市場,那你一定要明白市場是會下跌的。每隔幾年市場就會出現10%的回調。回調是迅速虧許多錢的委婉説法。熊市是跌幅達到20-30%的下跌。這些是會發生的,至於什麼時候開始發生,沒有人知道。如果你不能承受這一點,你就不要入市。

你的投資期是1 年還是10 年或20 年?如果你現在投資股市,目的是一年後為念大學的孩子支付學費,這樣的投資是很愚蠢的,這和在賭場裏面賭大小一樣,因為股市在未來一兩年會怎麼走,你不知道。

在股市上,時間對你有利。在股市下跌的時候,如果你有錢,你不擔心下跌,你就可以加倉,你不應該擔心一時的下跌。你應該擔心的是10年、20 年股票會怎麼樣。

PBS:如果你在1966 年投資股市,需要15 年才能回本。

林奇:股市在1966 到1982 年間持平。但你還是獲得了股息,所以你的投資回報率依然是正的。除了1920 年代,這是20 世紀股市回報率最差的一個時期。

所以,儘管股市盤整了10 年,但公司依然在派發股息,有些公司的股息還提高了。你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是,「公司未來的利潤會如何?」

從歷史經驗看,公司利潤平均每年增長大約8%。利潤每年增長8%,9 年就會翻一番,18 年就會翻兩番。在過去25 年裏,公司利潤增長了6 倍多一點,股市上漲了6 倍多一點,股息收益率在2%到3%之間,所以每年的股市總回報大約是11%。

長期來看,公司利潤和股市回報之間的相關性高得匪夷所思。所以,你必須要問,「10 到20 年後會發生什麼?通用電氣、微軟、強生等公司10年後的利潤是否將比現在高?我認為是的。未來是否將出現聯邦快遞、康柏電腦這樣的新公司?我認為是的。」你要投的就是這樣的公司。

人們把全部時間都用在想「我應該在一年中的什麼時候投資?」這麼做太浪費時間了,沒用。我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這是一次很好的訓練。在1965 到1995年的30 年間,假設你的運氣極好,每年都能抓住當年的最低點,並在最低點上投入1000 美元,這麼做30 年的年均複合回報率是11.7%。

反過來假設有些人運氣奇差,連續30 年每次都在當年的最高點入市,他們的年均複合回報率是10.6%。在一年的最低點和最高點投資所產生的回報率差別就這麼多。

還有一些人在每年的第一天入市,這麼做的年均複合回報率是11%。抓住最高點和最低點的概率幾乎是零,可人們卻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試圖摸清市場的走勢、應該在一年的哪個時點買入。這麼做太不值得了。

PBS:難道他們就買入並持有嗎?

林奇:如果他們有信心,並且不着急用錢,他們就應該買入、持有,然後在市場下跌的時候,加倉。如果每次市場下跌10%,你都加倉,你的回報將比11%的平均值高。

人性在過去5000 年裏一直沒變,人們的情緒還是在貪婪與恐懼之間擺動。市場上漲的時候,大家都不擔心。一旦市場突然有個風吹草動,人們就開始緊張。

PBS:事實是,在我們生活的美國,許多人覺得他們沒有選擇,他們不得不入市。對於這些人,他們應該怎麼投資?

林奇:如果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夠高,無法承受市場的波動,他們真的就不應該進入市場。他們可以投資貨幣市場基金或者購買國債。

我認為,未來20 到30 年裏,國債的回報將沒有股票高,但長期來看依然高於通貨膨脹,因此還是能讓投資者獲得正的實際回報。少賺一些總比賠錢好。

PBS:這些人應該如何教育他們的孩子,如何退休呢?

林奇:他們必須要提高儲蓄。美國民眾的儲蓄不足。我們整個體系在這個方面都在倒退。

如果你借錢消費,購置傢俱,這些消費可以扣税,但是如果你存錢,你的儲蓄則會被徵税。所以,人們早就摸清了這個系統,他們知道儲蓄得不到獎勵。

我們的系統讓人困惑。如今的資本利得税率是美國曆史上最高的。日本的資本利得税率是零,但日本的儲蓄率高達20%。我們必須要提高儲蓄率。但沒有人鼓勵儲蓄。

我記得我在大學裏學過,儲蓄等於投資。儲蓄資金全都將轉換為資本投資,資本投資將提高生產力,創造更多就業,改善生活水平。我們的儲蓄不足,我們必須得提高儲蓄,這是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PBS:許多人擔心共同基金的壓力為美國帶來了傷害。

林奇:我認為是1981 年和1982 年的衰退敲響了警鐘,不是股市,也不是共同基金的基金經理,是競爭,是各個行業面臨的競爭。

以電信業為例。大約11 年前,我們拆分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將這個巨無霸分成了現在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以及若干家貝爾公司,11 年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僱員人數是100 萬,每100 個美國人裏面就有一個人在電話公司上班。

現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所有貝爾公司的僱員總數不足70 萬人,但他們處理的電話數量是以前的兩倍、傳真數量是以前的20 倍、數據通訊量是以前的100 倍、移動通訊量是以前的1000 倍,但員工人數卻減少了30%。

這種情況對美國來説是好事還是壞事?難道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僱用200 萬人才是好事嗎?我覺得,他們以較少的員工做出了更好的工作是好事。

PBS:為什麼?

林奇:這是競爭,因為我們的通訊系統的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最重要的是通訊系統,不是高速公路系統,而我們的通訊成本是全球最低的,這有助於我們與其它國家進行競爭。

PBS:談談牛市開始之後的新股上市和資本流動。

林奇:很多人問我,「我投資共同基金的錢最終都流到哪裏去了?」

過去三年裏,新股上市募集了1000 億美元。這些全是新公司上市。這三年裏一共有2500 家公司上市,每個交易日超過了2家。

這些公司現在有了更多資金來購買設備、做研發,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也更穩健了,可以借更多資金。他們將僱用更多人手,創造更多就業。這些公司裏面將出現下一個聯邦快遞。下一個康柏。美國的經濟增長就是這麼來的。

在1980 年代,美國最大的500 家企業減少了200 萬個工作崗位。但我們增加了1800份工作。

這是一個貪婪的時代,但美國依然在這個十年裏增加了1800 萬份工作。期間有210 萬家新企業開業。有些新企業後來不幸倒閉了,但他們平均每家企業創造了10 份就業,這就是2100 萬份工作崗位。一些中等規模的企業長成了大公司。美國經濟就是這麼增長的。

今後兩三年如果股市表現不錯,市場上就會有大量的資金供新股募集。上市公司募集的資金不只是流入到富人的腰包,也進入到公司的財務部,被公司用來作研發。

現在很多的上市公司20 年前都不存在。從1965 年到1995 年的30 年裏,美國增加了5400 萬份工作。

歐盟的人口比我們多一億,但他們只增加了1000 萬份工作。歐盟的失業率高達10%,有2000 萬人沒有工作。

我們太幸運了有這麼多公司上市。美國的企業做得非常漂亮。美國的新股上市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讓我們投錢給中小企業,讓他們成長。

PBS:你是否覺得維尼克由於投資者過去強調短期業績而受到了無理指責?

林奇:傑夫·維尼克管理麥哲倫已經有四年多。在此期間,該基金打敗了市場,也打敗了其它80%的基金。所以,如果你投資了其它基金,你很有可能投資了表現不及麥哲倫的那80%中的一隻。

過去9 個月該基金的表現不是那麼好,但這就像籃球比賽,比賽結束的時候比分是105:85,你不能説,「第三季你們以32:22 落後,第三節是怎麼打的?」我的意思是,考察基金經理的表現應以4年為宜。我覺得維尼克管理麥哲倫做得不錯。

麥哲倫基金在莫里斯·史密斯、傑夫·維尼克和鮑伯·斯坦斯基做基金經理的時候全都跑贏了大盤,現在的問題是,它能不能延續這種成就。麥哲倫如今的規模是500億美元,這是很大的一個數字,但佔市場市值的比重依然非常小。

紐交所上市的所有公司的總市值是5.5 萬億美元,場外交易上最大的100 只股票的總市值是1 萬億美元,國際市場上最大的兩百隻股票的總市值是好幾萬億美元。

我的意思是麥哲倫的規模不算小,但在可投資的市場中的佔比還是很低。為了打敗市場,你要做的就是在標普500 裏面找出最好的一百隻股票,然後在標普500 指數之外再找幾百只。

編輯/kianzhang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