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耶鲁投资大师史文森,改变整个资管行业的男人

耶魯投資大師史文森,改變整個資管行業的男人

華爾街見聞 ·  2021/05/07 14:51

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方凌

01.png牛牛敲黑板:他是高瓴資本張磊的導師,也是「機構中的巴菲特」。憑藉一手開創的「耶魯模式」,放棄華爾街高薪的他帶領耶魯大學成為美國最富有的學校之一。他是怎麼做到的?

2021年5月6日來自耶倫大學的一則消息讓全球投資圈都感到驚訝和悲痛。掌管耶魯投資辦公室數十年的首席投資官、被許多人視作“機構中的巴菲特”的投資大師大衞·史文森在前一日因癌症逝世,享年67歲。

耶魯校長Peter Salovey在聲明中宣佈了這一消息。他在開頭寫道,在與癌症進行了長期且勇敢的鬥爭後,大衞·史文森在5日晚間逝世。就在週一,史文森還和他的老朋友兼同事Takahashi講授了投資分析這門課這一學期的最後一節課,他們兩人共同執教這門課已經長達35年的時間。

他是一位傑出的同事、一位親愛的朋友、也是許多人敬愛的導師,後人將受益於他的奉獻、才華和慷慨。

對於中國投資者而言,大衞·史文森還有一個為人熟知的身份,那就是高瓴資本張磊的導師。

張磊在紀念文章《傳奇永不落幕 —— 紀念大衞·史文森》中提到,這位全球機構投資界的傳奇先驅已經與癌症鬥爭了九年。

也正是在張磊的文章中,讓世人瞭解到這位享譽全球的投資大師擁有的寶貴品質:豁達樂觀的心態,讓他在長達九年與病魔纏鬥的時間裏保持了決心和信念;對事業充滿激情的熱愛,支撐着他在人生最後時刻還在為學生上課,耐心回答他們的問題。

我回憶裏的大衞,永遠如最初那天見他的樣子,在陽光下,在自己深愛的大學走廊上,與年輕人一起開懷大笑。

人生的轉折點:領導耶魯捐贈基金

大衞·史文森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在耶魯主導的“耶魯模式”,這也是現在許多大學和基金會奉行的標準。

正如耶魯大學校長Peter Salovey所説的那樣,大衞革新了機構投資的格局,他的思想也在耶魯之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視作“機構投資中的傳奇人物”。

回顧他的傳奇人生,史文森和耶魯的緣分始於1975年。

耶魯大學校友雜誌2005年的一篇文章寫到,史文森作為一名經濟學研究生在1975年來到耶魯時就愛上了這個地方,他表示自己從未遇到過這麼多熱愛思想的聰明人。在耶魯期間,史文森跟隨兩位經濟學家學習——分別是諾貝爾獎得主James Tobin以及經濟學教授William Brainard,並遇到了他一生的摯友Takahashi。Takahashi在1986年加入耶魯投資辦公室,也就是史文森加入的後一年,兩人一起開創了知名的投資模式“耶魯模式”。

1980年大衞·史文森在耶魯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先後就職於當時華爾街知名的兩家公司所羅門兄弟和雷曼兄弟。在所羅門兄弟公司期間,史文森主要為公司和公眾客户提供財務建議和服務,與此同時他還提出了掉期市場的概念(swap market)。1982年,史文森加入雷曼兄弟擔任公司財務的高級副總裁,並指導掉期市場子公司,到1985年該業務規模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

不過在華爾街工作了6年之後,1985年,31歲的史文森毅然決定放棄華爾街的高薪,領導耶魯投資辦公室,管理其數額龐大的捐贈基金,這意味着他要減薪80%

當時耶魯捐贈基金正需要一位新的基金經理,時任耶魯大學教務長的Brainard向史文森伸出了橄欖枝。當時史文森從未管理過機構投資組合,Brainard回憶道,“儘管這看起來是一個奇怪的選擇,但是我對此並不擔心”。

毫無疑問,史文森的能力能讓他在華爾街賺得遠比在耶魯多得多。

對於自己的這一個選擇,史文森曾表示,“我喜歡華爾街的競爭,但是——我不在這裏做價值判斷——那不是適合我的地方,因為最終的結果是人們試圖為自己賺很多錢,那不適合我。”

1985年4月1日,史文森正式開始了自己在耶魯捐贈基金的投資生涯。在他的帶領下,截至2020年6月30日,耶魯捐贈基金總額達到312億美元,較1985年管理之初的10億美元大幅增長。

根據耶魯投資辦公室官網,耶魯捐贈基金過去20年來的年回報率達9.9%,居於市場領先地位;過去30年的年回報率更是達到無與倫比的12.4%。

捐贈基金的大幅增長也使耶魯大學成為美國最富有的學校之一。1985年時,捐贈基金提供的資金僅佔耶魯支出的十分之一,而到了2019年佔比已經提高到了三分之一。捐贈基金不僅覆蓋了耶魯教職工的薪水,還為半數以上的學生提供經濟支持。

重振耶魯捐贈基金

在耶魯大學前校長Richard Levin看來,鑑於捐贈基金的表現,史文森是耶魯大學歷史上最大的捐贈者,他的影響也遠遠超出了耶魯大學的校園。

如果説數字僅僅是史文森巨大影響力的一個證明,那麼他的投資思想更是寶貴的財富。

史文森的競爭對手和摯友、哈佛大學捐贈基金的前負責人Jack Meyer這麼形容史文森:“大衞是第一個意識到,積極的多樣化投資、對經理人的深入研究和耐心是有回報的”。

理解史文森的出色表現必須先了解一個背景。

史文森曾在《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中專門用了一個章節來解釋捐贈基金的目的。對於美國眾多大學來説,捐贈是其重要的來源,教育機構將捐款積累起來成立專門的捐贈基金,作為相對獨立的收入來源,可以使高等學府保持獨立性、增強穩定性並創造優越的教學環境。

擁有最大捐贈基金的學校會變得更加富有,因為它們的相對回報和絕對收益往往都要更好。

但是史文森接手時,耶魯捐贈基金管理不善已經有一段時間。1968年至1979年期間,當時處於高通脹和股市表現不佳的時期,它的購買力下降了45%,開支凍結、耶魯成立的一家管理捐贈基金的外部公司被解僱了。

在史文森看來,要成為一個出色的捐贈基金管理者需要有兩個目標,一個是要關心保持投資組合的購買力,另一個是儘可能多得為運營預算提供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耶魯大學將超過四分之三投資於美股、債券和現金。在史文森看來,這樣的投資組合多樣性顯然是不夠的:把太多的錢投入美股和債券,讓耶魯承擔了太多的風險,也錯失了太多的投資機會:比如外國股票,房地產、石油、天然氣、木材等實物資產,PE,絕對收益等。

在《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中,史文森寫道,另類資產類別可以提供強大的工具,幫助投資者通過充分分散化的組合降低風險;具體而言,絕對收益策略和實物資產投資可以作為分散化手段,而私人股權投資具備提高組合回報的潛力。

這種分散組合的能力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中尤為突出。

彭博2019年的一篇文章提到,在耶魯大學截止2000年6月的財年中,即納斯達克指數達到峯值的時候,該校的捐贈基金投資組合回報率為41%,是當時捐贈基金平均回報的三倍。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接下來12個月,隨着股市暴跌,耶魯的分散投資組合獲得了9.2%的回報。

史文森投資生涯中的最大考驗可能是金融危機期間。

截止2009年6月30日的財年,耶魯捐贈基金的回報率為-24.6%,當時全球股市下跌近30%。根據耶魯投資辦公室2009年的年度報告,基於56億美元的投資損失、12億美元的運營預算分配、2億美元的其他調整費用,捐贈基金價值降至163億美元。最終耶魯捐贈基金花了五年的時間才回到危機前水平。

編輯/isaac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