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失了“魂”的呷哺呷哺

失了“魂”的呷哺呷哺

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  2021/04/20 10:48

來源: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作者:林曉晨

01.png牛牛敲黑板:核心管理層的離任,改變了資本看待呷哺呷哺的邏輯,公司很可能經歷一次無奈的價值重估。

3月中旬的北京春意盎然,被稱為餐飲界「達沃斯」的「中國餐飲創新大會」如期展開。在這次大會上,張振緯作為「湊湊」品牌CEO和創始人,向與會嘉賓分享了這些年的創業心得。

正是得益於子品牌湊湊的成功,才讓已經疲態初現的呷哺呷哺(00520.HK)重新被市場認可。

當張振緯走下演講舞臺,到場嘉賓掌聲雷動,但在這熱烈的掌聲中,張振緯臉上的笑容中卻似乎別有意味,投資者們並不知道一場風暴已經開始醖釀。

一個月後,呷哺呷哺正式對外公告,張振緯已於4月15日正式離開公司,將不再擔任湊湊CEO及集團其他職務。在張振緯離職後,湊湊的業務經營數據及情況,將由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直接聽取彙報。

儘管呷哺呷哺明確表態,張振緯的離開並不因為激勵不足,而是其想做一些屬於自己的事情。但在消息披露後,呷哺呷哺的股價依然出現暴跌,跌幅一度深達20%。

究竟張振緯的離職會給呷哺呷哺帶來怎樣的影響?股價突然暴跌究竟是短期的回調,還是基於管理層作用的價值重估?

01 呷哺呷哺的「魂」

過去一年,突發的疫情讓實體經濟遭受重創,而火鍋作為以線下為主的行業,自然業績遭受了嚴重的影響。無論是行業龍頭海底撈,還是呷哺呷哺,它們的業績都較2019年巨幅下滑。

根據呷哺呷哺3月4日公佈的盈警公告顯示,集團收入較2019年下降約9.5%,年內利潤總額卻僅為1148.5萬元,較2019年同期的2.9億元的利潤降幅達到96%。

然而,利空並沒有長期壓制呷哺呷哺的價值。即使在行業存在如此明顯利空的情況下,呷哺呷哺的股價卻依然不斷走高,甚至在今年2月創出27.15港元的歷史新高,這背後正是源於市場對於呷哺呷哺多品牌戰略的認可。

在此之前,我們曾對海底撈給出明確的觀點,在消費者口味不斷迭代的今天,依靠單一爆款是很難持續成功的。

與海底撈持續強化爆款不同,呷哺呷哺則是成功培育新品牌的傑出代表,不斷孕育出湊湊、in xiabuxiabu、茶米茶、呷煮呷燙等品牌。尤其是專注於高端化的湊湊,幾乎已經接替主品牌呷哺呷哺,成為投資者關注的核心。

湊湊是呷哺呷哺2016年成立的新品牌,主打中高端市場的差異化經營,由張振緯一手操盤。短短四年間,湊湊的營收從0到16.89億元,其已經成為呷哺呷哺重要的營收來源之一。

尤其在疫情突襲的2020年,呷哺呷哺集團總營收同比滑坡9.5%至54.55億元,而來自於湊湊貢獻的營收則同比增長超過40%,憑一己之力成功守護了呷哺呷哺的「估值底線」。

圖片

過去四年,湊湊在集團中的營收佔比不斷攀升。在2017年,湊湊僅是佔比3.19%的新興品牌,但到了2020年,湊湊在集團中的佔比已經提升至30.96%。

根據門店數據顯示,從2019年底開始,呷哺呷哺的門店數增長就已經大幅放緩,甚至在2020上半年還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

而就在當時,湊湊成功接過了公司業績增長的重任,在經歷短暫的緩增長後,在下半年重新開啟門店擴張的進擊之路。

圖片

截至最新的財報數據,呷哺呷哺與湊湊門店之比,已經從2017年的35.14下降至7.58。也就是説,目前集團每9家門店中,就有一家是湊湊的門店。並且隨着湊湊品牌的持續成長,這一數據有望進一步下降。

由此可見,過去一年支撐呷哺呷哺股價上漲的最核心邏輯就是源於湊湊的成功。如果沒有湊湊的強力增長,那麼我們很難想象投資者對於呷哺呷哺的態度。

02 早已註定的分手

既然湊湊是呷哺呷哺的核心,而張振緯又一手打造了湊湊,那麼為何呷哺呷哺還同意放走張振緯呢?這背後或許是一場早已註定的分手。

湊湊在北京三里屯開設第一家旗艦店時,其實就已經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張振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對湊湊的未來做出了宏偉規劃。

當時張振緯提出了三個構想:其一,湊湊要在兩三年內鋪向全國,未來將保持每年開店三四十家的開店節奏;其二在公司的股權架構上,湊湊與呷哺呷哺之間是完全獨立運營;其三,湊湊最終分拆成為一家能夠上市的獨立公司。

回過頭來看,張振緯提出的前兩個構想,其實都已經實現,無論是運營空間,還是開店速度,實際都是按照張振緯的規劃按部就班的進行着。但在第三個構想上,實際張振緯與呷哺呷哺管理層存在着本質的利益衝突。

尤其在呷哺呷哺品牌力下降,湊湊競爭力持續提升的當下,湊湊已然成為資本市場對於呷哺呷哺估值的關鍵。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將湊湊從上市公司拆分,那麼勢必會對呷哺呷哺的估值造成嚴重影響,這對於大股東賀光啟來説,是無法接受的。

而在張振緯來看來,湊湊的成功完全來自於他自身的努力。眾所周知,呷哺呷哺品牌是簡單複製的高速模式,憑藉統一的口味、高性價比和超強的供應體系搶佔市場。

但湊湊則是定位於人均150左右的中高端市場,這就讓菜品、環境和服務必須有全方面的提高。

從過去幾年湊湊的發展來看,顯然張振緯成功培育了湊湊這一品牌,雖然翻枱率不如呷哺呷哺,但由於較高的客單價,依然讓湊湊模式成為了一種吸金能力較強的模式。

即使目前湊湊在呷哺呷哺中的營收佔比已經超過30%,但張振緯在整個呷哺呷哺集團中依然不具有話語權。從呷哺呷哺公佈的年報中,我們幾乎無法找到張振緯的身影,只能以其他人的身份出現在財報中。

張振緯是擁有雄心壯志的,但顯然呷哺呷哺並沒有讓他的雄心得以實現,我們無法知道他們之間進行了幾次談判,但最終的結果告訴我們,核心利益的差異導致這是一場早已註定的分手。

03 需要重估的股價邏輯?

早在3月份,張振緯從湊湊離職的消息就已經在市場中傳開,但當時大多數投資者的看法,都認為這是莊家拋出的煙霧彈。

然而,就在「中國餐飲創新大會」前夕,先知先覺的機構投資者已經提前跑路。數據顯示,呷哺呷哺的重要股東高瓴資本和摩根士丹利紛紛清倉減持,提前躲過了股價的暴跌。

圖片

資本的瘋狂出逃,基本已經意味着市場對於呷哺呷哺的觀點已經發生逆轉,從過去看多湊湊成長,轉為「核心資產」流失後的看衰。

在湊湊起步之初,張振緯就做出了詳細的規劃。很多投資者可能對於餐飲行業存在認知偏差,認為餐飲的複製僅僅是資本粗暴的擴張。但實際上,餐飲行業的最核心資源除了供應鏈條外,就是人才資源。

尤其是像湊湊這樣注重服務感受的模式,必須具備優質的服務人才儲備,之所以張振緯設定每年30-40家的開店速度,正是基於前期人才儲備的規劃而展開的。

就好像過去被市場瘋狂看多的海底撈,也正是因為其優質的人才激勵和分裂模式,這實際是餐飲品牌的軟實力。

在這一點上,呷哺呷哺與湊湊是存在顯著差別的,實際上管理層很難將呷哺呷哺的成功套用到湊湊上。也就是説,湊湊已經被深深的印上了張振緯的烙印,沒有了張振緯的湊湊或許已經失去了「靈魂」。

正是這種投資邏輯的逆轉,讓呷哺呷哺剛剛經歷了一場「價值毀滅」,儘管門店和硬件都依然存在,但湊湊最核心的軟實力已經沒有了。

如果張振緯能夠在呷哺呷哺長期任職,那麼投資者對於呷哺呷哺的期待將不僅僅停留在湊湊上,甚至還會期望張振偉為呷哺呷哺孵化更多的品牌。

坊間傳聞,在離開呷哺呷哺後,張振緯將獨立創業,並且已經獲得了資本方的重資扶持,已經獲得風投的1.5億投資。

更值得注意的是,張振緯的下一次創業項目,很可能依然是他所熟悉的火鍋行業,無形之中又會培養出一個呷哺呷哺的競爭對手。

張振緯從湊湊離職,原先的合作伙伴變成競爭對手,湊湊失去了「靈魂」,呷哺呷哺多了一個「對手」,投資者則多了幾分神傷。

編輯/isaac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