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小米后院“起火”,雷军该信任谁?

小米後院“起火”,雷軍該信任誰?

Tech星球 ·  2021/04/14 11:01

01.png牛牛敲黑板:雷軍轉身造車,米粉集體造反?

比起小米如何造車,以及原國際部總裁周受資等高管離職,可能現在最令雷軍焦慮的事情,是米粉集體「抗議」。

抱怨MIUI系統Bug太多,最新發布的小米11 Pro和小米 11ultra都沒有搭載MIUI 12.5,憤怒的米粉這幾天「爆破」了雷軍的微博。知道雷軍太忙,很多米粉又去「爆破」小米高級副總裁盧偉冰的微博,雖然盧偉冰主要負責紅米redmi的業務,但沒辦法,誰叫你也是小米中國區和國際區的總裁,又經常發微博呢。

這也是米粉不是辦法的辦法,很多米粉認為這事應該怪金凡——MIUI系統研發負責人。但更多明白事理的人認為,金凡這級別決定不了太多事情。現在小米衝擊高端大業未完成之際,又高調宣佈造車,雷軍分身乏術,小米賴以起家的MIUI系統雖然重要,但在雷軍工作安排已經排不上重要序號了。

更重要的是,伴隨着雷軍帶着王川、黎萬強去造小米智能車,2號人物林斌在業務側的淡出,以及愛將周受資的離職,小米手機業務除了雷軍,缺乏一個主心骨的核心人物,也許這才是最大的難題。

一部視頻引發的米粉抗議

近期小米各種大新聞登上媒體頭條,發佈「安卓機皇」、100億美金殺進新造車領域,小米之家開到了5000家,頗有一統手機江湖,即將顛覆造車領域的架勢。但B站上的一期視頻,卻引發了小米的後院起火。

起因是B站上的一名UP主「木羽説科技」,上傳了一段視頻《小米高端路的最大障礙——MIUI》,這則視頻當天登上B站數碼區的熱榜第一,現在這則視頻播放量已經到了176萬。由於視頻發佈者木羽是扛起米粉社區的元老人物,所以他的吐槽一針見血,認為小米目前的系統又卡又不穩定,MIUI系統更新落後於機型發佈。

木羽還在視頻底下留言:「小米11 Ultra 六七千最新旗艦,出廠只有MIUI 12,還沒有12.5的內測,穩定版還要五月底,(導致)目前(採用高通驍龍芯片)888機型還不如865日常流暢,太離譜了。」這條視頻評論的點贊數已經將近達到2萬。

在米粉們看來,普通消費者看到的是小米各種高端機型發佈,120倍潛望式鏡頭、夜梟算法、120HZ屏幕等一系列創新,但米粉更在意系統是否流暢,使用體驗優化到更好。而如今MIUI系統更新緩慢,造成新機BUG增多,這被米粉認為是失去用户體驗至上的初心。

很多米粉深有同感,於是自發跑去微博和MIUI社區控訴,導致雷軍和盧偉冰微博下全是米粉要求更新系統的抗議。而以往雷軍和盧偉冰會經常回復留言,這次沒有親自下場給出回覆,而是賬號名為「小米祕書助手」回覆部分表達激烈的留言。

一直以來,MIUI社區是米粉聚集的地方。而MIUI社區成立時間幾乎與小米公司同期,早期雷軍選擇了100名極客粉絲試用MIUI,此後米粉反饋各種問題,MIUI兩週一迭代的模式就被傳承下來。

早期為小米贏得真正口碑的正是MIUI系統,而MIUI系統的拓荒者和米粉文化的創辦者、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早已經離開MIUI系統開發一線,未來主要精力要去造車。很多米粉感到自己被拋棄,這使得他們感到無奈。

從MIUI開發者社區模式,延伸出來的小米的粉絲文化和用户運營思維,幫助小米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幫助蔚來建立起忠實的用户羣體,如今米粉羣體感到不滿,小米內部人認為根源是薪資太低,很多老人跳槽離職,大量應屆生還不能挑大樑。

一位小米信息部離職的員工對Tech星球提到:「小米還是不錯,但普遍薪資福利比較低是現實,自己來創業公司薪資漲了50%。」在其看來,MIUI拆了又合,去年互聯網部門整合成三個部門,雲平臺動盪,都是小米忽視「軟實力」的表現。

當然,雷軍的注意力轉移也是無奈。自從小米集團股價在1月份觸到35.9港元的高位就開始跳水,宣佈造車後還是沒能阻止股價低迷,2021年至今,小米股價已經下跌了25%。截至4月13日,小米集團的市值是6263億港元。

小米高管變局下的業務承壓

米粉集體抗議,小米股價跌去四分之一,這是掩蓋在小米近期各種高光新聞背後的實情。而造成這一切的核心原因,就是小米正值用人之際,卻也是小米高管大幅變動之際。

小米第一次核心管理層變動,發生在2019年12月,這一波主要是部分創始團隊元老離職。當時雷軍發佈內部信,宣佈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和高級副總裁祁燕分別離職和退休,同時林斌擔任集團副董事長,精力轉向董事會,CFO周受資也被輪崗到國際業務部門任總裁。

此前負責研發的周光平、以及米聊的黃江吉等幾位元老也已經離職。和雷軍一起喝小米粥的幾位聯合創始人開始淡出,雷軍轉而任命新人。將對國際業務領導有方的王翔,晉升為小米集團總裁;因Redmi成績出色的盧偉冰,出任中國區總裁就是體現。

小米第二次核心管理層調整,始於2020年開始引入各種外部人才,這一波被外界比喻為組建「復仇者聯盟」。挖來原中興終端CEO曾學忠、從聯想賠償500萬違約金挖來產品負責人常程、從大摩董事總經理職位上挖來林世偉擔任CFO,不一而足。

直到2020年12月,小米再次發佈內部信,進行了組織架構最後的修補和調整。這次除了成立集團總辦這種職能部門,小米任命潘俊為電視部總經理,向CEO彙報。小米制造工程部升級為智能製造部,集團副總裁顏克勝兼任智能製造部總經理。

兩年時間,小米完成了組織架構的年輕化和互聯網化的改組,開始向第一智能機廠商的位置衝擊。從2020年成績看,各個季度環比增長都還不錯,只是Q4開始出貨量和營收都開始增長失速的信號。

小米2020年Q4出貨量和營收環比下降

如果從這幾年全球市場的發展數據看,小米的表現還不錯。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小米Q4季度是全球第三,國內第一的智能手機廠商。

但小米的位置並不穩固,成功升級為全球第一的國內智能機品牌,西歐和印度等國外銷量佔了一半。國內市場在2020年末還不是第一,要知道那時候OPPO還沒有發佈 Find X3等主力機型。但小米還是決心和所有國產安卓機「死磕到底」。

小米11 並不是算真正的高端機型,3月發佈小米11 Pro機型雖然被小米冠以「安卓機皇」稱呼,但後面還有新型號小米 11 ultra,估計過幾個月還會發布新第一代小米 MIX。

為了將這些機型全部銷售出去,小米還在努力拓展渠道升級,去年千店同時開業,今年4月3日,小米之家第5000家店已經在瀋陽開業。

網傳2021年小米手機出貨目標量是2億-2.2億部,同比2020年預計增長36.98%-50.68%。小米手機業務大躍進之際,雷軍的注意力要集中到造車新項目上,新的領導層能否完成這一任務就顯得非常關鍵。

誰來撐起小米手機未來?

2020年中,雷軍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那就是實行合夥人制度。新增王翔、周受資、張峯和盧偉冰四位合夥人,整體合夥人達到了9位。

而就在短短半年時間後,最年輕的合夥人周受資宣佈離開小米,加盟字節跳動擔任CFO。在小米內部,有員工形容合夥人是「跑着跑着就散了。」

當然,無論誰走,小米手機還會是要為既定目標前進。從目前來説,小米手機業務最核心的負責人分別是小米總裁王翔,小米中國區、國際區總裁盧偉冰、小米手機部總裁曾學忠、小米手機產品負責人常程。

王翔的戰績是國際區業務做得好,被成功晉升為總裁。但晉升後,王翔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公司的職能部門以及運營工作,並不算一線業務負責人。打贏高端以及市場份額第一這場仗,最主要依賴的還是後三者。

這3人中,盧偉冰的晉升速度最快。作為2019年才加入小米的外來户,一年就被選入小米9大合夥人之一。主要成績支撐是其領導的紅米品牌,成功拓展了市場,拖住了華為旗下的榮耀手機。此前雷軍曾為此不勝其煩,榮耀宣稱自己對標的是小米品牌,用雷軍話説:「友商搞了個子品牌,懟了小米5年時間,真是怎麼low就要怎麼來。」

盧偉冰加入小米後,開始領導紅米品牌反擊。而且盧偉冰也化身微博戰神,大嘴的風格幫助紅米與榮耀打口水戰時,也不落下風。這讓雷軍將親自領導的中國區、以及周受資原來領導的國際區,都交由盧偉冰負責。而且盧偉冰主管小米渠道建設和銷售,2021年小米(包含紅米)出貨量將是檢驗盧偉冰的進階戰績。

而對於曾學忠來説,主管手機的產品研發和生產工作。當前的壓力不可謂不大,如何破除小米幾款高端機型的「堆料」和貨源不足的「耍猴」負面風評,就是曾學忠的核心命題。堆料背後的問題是產品設計和優化,以及軟實力匹配等綜合問題,尤其避免前文提到的MIUI系統出問題,就得曾學忠更多負責。

當然,如果小米11 Pro或者年底發佈的小米12能夠成為經典機型,成功佔穩高端機市場,那曾學忠成為小米中國區總裁,進入合夥人都極有可能。不過,目前看寄予厚望的小米 11 Ultra是無法成為完成這一任務了,極致追求性能導致的重量和外型設計都比較激進,這款手機缺乏成熟穩重表象的感覺。

而對於常程來説,部分產品業績會和曾學忠重合,個人更重要的是做好小米產規劃工作。從小米MIX FOLD,小米11 Ultra、小米 11 Pro、小米11 、小米10S 再到紅米 K40 Pro 、紅米K40 、Note9系列,很多機型價格只相差幾百塊錢,密集填補了2000-7000之間的價位。如何讓這些型號在不同的消費者中建立品牌心智,而不是讓消費者感覺眼花繚亂不知怎麼挑選,這些挑戰也很大。

一直以來,小米內外部有聲音認為,小米此時不宜宣佈造車,畢竟華為手機漸漸退出後,小米在國內市場有一場硬仗要打。打贏了壓制OV,打輸了大本營丟了。而既然已經宣佈造車後,小米手機業務誰來替雷軍解憂,目前還看不出明確答案。

編輯/emil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