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雷军揭秘小米汽车:10万元起,3年后发布

雷軍揭祕小米汽車:10萬元起,3年後發佈

愛範兒 ·  2021/04/07 10:18

01.png牛牛敲黑板:小米造車,到底靠不靠譜?

上月底,雷軍表示自己將押上全部人生的聲譽,進行最後一個創業項目——造車。

雷軍親自帶隊,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不接受外部任何資金,首期投入 100 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年投資 100 億美元……

這些都讓激情燃燒的小米汽車還未面世,就已經被萬眾矚目。

那麼,小米到底將如何造車?

就在昨晚,雷軍在直播間揭祕了小米汽車的更多「內幕消息」。

小米汽車 10 萬元起、轎車或 SUV、3 年後發佈

這是雷軍在抖音開啟的第三次直播,直播剛開始,雷軍還在介紹 1 元賣出的環保袋,觀眾們已經在評論區喊着:

雷總,快上車的鏈接!

一個小時後,汽車圈自媒體人韓路才出現,問起了大家關心的那些小米造車的事。

關於最開始不做汽車,現在又決定做小米汽車的原因,雷軍表示,是因為過去想聚集手機行業,近年來手機業務越來越好,在粉絲的呼籲下,經過 75 天的調研,就下定決心「殺」到造車領域。

韓路對 75 天的考慮進行了質疑,畢竟造車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雷軍説道,過去幾年確實對汽車進行了不少積累,而且不少部門都和汽車有聯動,設立了幾百項專利,但做整車,的確是剛剛立項。

如果是剛剛立項,一輛汽車至少 3 年時間才能交付到用户手裏。

雷軍作為蔚來和小鵬的第一批投資人,自然也被問到,比起他們,3 年之後,小米在電池和系統都會有什麼新亮點。

雷軍並沒有説出具體細節,但堅定地表示:

對於我來説,首戰即決戰,到時小米發佈汽車一定會代表當時的尖端技術和尖端水平,我想請大家放心,小米研發團隊和研發資金都很充足,手機和汽車非常多技術是相通的,三年之後的小米汽車,絕對不會辜負大家的期待。

同時,雷軍也提到了小米將在汽車使用上,正打算給消費者帶來的智能體驗。

比如大家都知道夏天不要在車裏開空調睡覺,因為會出事故。那麼現在的汽車怎麼不裝新風空調呢?

比如我們在北方的話,冬天天氣都很乾燥,為什麼汽車不能放加濕功能呢?

比如很多地方的空氣污染很嚴重,為什麼汽車裏不自帶空氣清潔器呢?

比如夏天的汽車裏非常炎熱,為什麼不能夠直接接一杯冰水呢?只要咱們不放冰啤酒就行,因為開車不能喝酒。

雷軍笑着説道。很多企業都在想怎麼把這些東西拿進汽車,而小米打算把他們直接做進汽車裏。雷軍繼續説:

小米第一代汽車的關鍵點不是做多少東西,是減多少東西。

關於大家更關心的問題,小米要做一臺什麼車、什麼價格等問題,畢竟沒有真的推出,所以雷軍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他也給出了一個區間範圍。

雷軍表示,關於小米要做什麼車型,本來第一個月內部就討論清楚了,但是討論 75 天后又不確定了。

他們想聽聽用户的聲音,於是在微博發表投票後,看到 45% 希望做轎車,40% 希望做 SUV,剩下 10% 以下是希望做跑車和房車。

所以雷軍説「第一輛車肯定不是跑車和房車,不是轎車就是 SUV」。

而關於價格,雷軍同樣説會聽用户的聲音,而他們 2/3 都希望小米做一臺 10 萬以上的汽車。

小米第一臺汽車將是中高端的汽車,價格大概在 10-30 萬區間。

不過雷軍也表示,如果用户喜歡房車,未來也會考慮個性化定製小米的智能房車。

在直播間,韓路還問到了小米汽車是否會用小米 200 萬買的新 logo,是否會沿用小米的品牌名,雷軍都表示現在意見還不統一,過一段時間,還會跟大家繼續分享小米汽車的更多信息。

現在造車很多企業都會被説是 PPT 造車,是為了融資,我們這次錢全自己掏,所以請大家不要捏汗,我們已經考慮到了無數困難和問題,這一次我會解開包袱,我們會全力以赴為大家造一輛好車。

小米造車,到底靠不靠譜?

小米汽車,一直是「米粉」們 wish list 中的第一位。

2013 年起,雷軍就對電動車產業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雖然從 2013 年至今,小米造車就已傳得滿城風雨,小米也進行過多次闢謠,但同時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小米也開始默默地行動起來。

在小米宣佈造車時,雷軍認為小米進軍汽車領域有以下三個優勢:

小米有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態

小米擁有 1 萬多人的工程師團隊

小米有全球第三的手機業務作支撐

我們一個個來看,智能生態鏈,確實是小米很大的優勢。

汽車曾是門檻最高的行業之一,但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給了科技公司最好的入局機會,接下來,發動機、變速箱等動力總成不再是關鍵競爭力。

軟件、服務、生態系統將成為未來汽車的核心。

現在小米已經擁有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物聯網平臺,從整個家居環境,細到每個家居產品,米家智能生態遍佈「衣食住」,接下來就剩「行」要補上了。

接下來打通智能出行領域後,就和小米的 AIoT 產生協同效應,打造出自己的智慧生活全場景,對於消費者來説,也能擁有更全面系統的智能體驗。

很多軟件上的架構和技術都是相通的,比如雲服務、互聯網服務。

不過要將整套生態鏈搬到汽車身上,還要經過全新的佈局。

汽車行業整合技術需要非常強大的能力,不僅只是生態優勢。

在智能座艙、汽車與手機融合、人工智能上,小米都有一定的積累,但在重要的自動駕駛技術上,從小米汽車專利該方面申請較少就可以看出,小米造車在這個領域存在着短板。

為了快速追趕上技術層面的儲備,小米也一直在抓緊建立對應的人才團隊和投資佈局。

從 2013 年起,雷軍就兩次拜會特斯拉CEO 馬斯克取經,也陸續開始投資了近十家智能電動車領域的公司,包括蔚來、小鵬,以及做激光雷達的北醒、做汽車技術研究的車米科技等等,不斷在為最後的揭幕而儲備。

對於一直以來追求「快」的小米,同樣在通過吸引人才來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米 2021 年 1 月 15 日開始認真調研造車,現在擁有的 1 萬多人的工程師團隊,能讓小米更深研芯片、電池、底盤、電機等配置的開發。

在軟件之外,整車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整個產業鏈上,中國其實已經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智能汽車產業鏈,這也為為小米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從關鍵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到整車設計製造、物流倉儲……

不過小米似乎並不想像之前互聯網公司那樣,找代工廠來整合別人的生產線、自己掌握軟件技術,而是想成為整車製造商。

小米現有的供應鏈合作伙伴,其實很多也涵蓋了汽車部分,但就像把軟件技術搬到汽車領域一樣,把小米軟硬件結合的經驗搬到汽車上,同樣並不簡單。

造車和造手機完全不同,也比造手機要複雜很多倍。

花旗就在研報中指出:

造車屬於重資產業務,將會消耗大量資源,同時帶給公司長期的財政負擔,對當前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會帶來影響。

不過還好,小米表示自己有足夠的資金來面對這場跨界遊戲。

只是雷軍提到的前十年的百億投入,事實上比起業內頂級選手並不算多,但這依然能讓小米造車前期顯得落地和靠譜一些。

在發佈會上雷軍還表示,截至(去年)12 月為止,小米手上現金有 1080 億元,對於造車所需的資金,雷軍霸氣地説:

造車,我們虧得起。

就在小米宣佈造車的第二天,小米股價盤中漲幅擴大至近6%,公司市值就已經增長了 200 多億。

不過這 1080 億也不是不動資產,更何況造車對現金流考驗極大,樂視就曾因為造車業務燒錢太快,最後在危急關頭也無法拯救回來。

儘管有着全球第三的手機業務做支撐,但小米也有着龐大的既有業務要管理,小米還表示目前不接受外來投資。

但這對於消費者來説,也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小米就能完成掌握造車的主動權,不用考慮多方利益,做出他們認為用户和市場最為喜愛的產品。

只是這車,可能也不再是超高性價比的「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了。

小米已經打算進軍高端市場,擺脱「低端」刻板成見,汽車就是小米邁向高端市場的頭牌,隨着未來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走向,造車成本也會越來越高。

如何在注重品牌榮譽和充斥鄙視鏈的汽車消費領域,再次迎得更多消費者的歡心,也是小米接下來的挑戰。

同樣,小米的對用户的深度理解,以及擁有強大忠誠度的米粉,還有小米的產品經驗、業務模式,都是小米在互聯網商業上的獨特亮點。

總的來説,環境對了,時機對了,小米也有自身絕對的優勢,但小米造車能不能成功,還要看核心技術攻克、軟硬件經驗搬到汽車領域的適應、資金持續投入、粉絲能否轉化為銷售額等等。

不過雷軍既然宣佈了,就説明已經做好準備了,就像有人感慨小米的幸運時,雷軍説:

我們不是任何形式的投機主義者,只是命運更青睞有準備的人,僅此而已。

洶湧「造車」的手機品牌們

經歷了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的崛起,以及互聯網大廠涉獵造車行業,小米現在已經是進軍智能電動車的第二批隊了。

沒有趕上第一波熱潮,倒是可以汲取前人的經驗。

但是第二波並不意味着造車就更輕鬆,蘋果、華為以及其他手機廠商的入局,讓小米即將迎接更激烈的競爭。

這些手機廠商不僅擁有着軟件層面的優勢,也對於新一代消費者有着極強的號召力。

那麼,為什麼各個手機廠商都開始做車?

拿小米來説,雖然小米在世界手機出貨量中,2018 年來就位列第四,去年進入了前三,但在小米 2019 年年報中,手機業務收入佔總營收的 59%,其毛利潤卻僅佔總毛利潤的 5.7%,看得出手機業務實際沒那麼賺錢,小米手機也很難再往上競爭。

其實全球手機市場也已經到了一個趨向飽和的狀態,手機廠商競爭加劇,互聯網時代下的智能手機很難再繼續擴張。

汽車,就是這些手機廠商接下來奔湧的風口。

而汽車行業正在加速數字化轉變,在這個絕佳機會下,要想繼續發展,要想繼續賺錢,造車已經勢不可擋了。

在一份小米造車交流紀要中,小米也提到汽車市場的機會,是手機市場的十倍(十萬億)。

而同時政府也在支持造車相關的新興行業,國家《規劃》還提到,到 2025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 20% 左右。但直到 2020 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只有 1.75%。

這 18.25% 的差距裏,一個巨大的金礦正等着躍躍欲試的參賽者們。

目前,華為已經完成了自動駕駛技術、智能化技術、三電系統的全面佈局,華為的 HiCar 生態合作伙伴已經有了奧迪、一汽、奇瑞等 30家車廠,同時也聯手長安汽車和寧德時代開始深入汽車產業鏈製造端,宣佈造車,就是一個通知的事了。

蘋果其實早就在喬布斯時代就傳出造車的意向,雖然近年來傳聞頗多,但也沒正式迴應過,不過蘋果在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智能座艙等領域,都已經獲得大量專利,默默佈局着。

小米的優勢比起這兩者似乎沒有那麼強,但各個手機廠商依然都在馬不停蹄地行動。

三星早在 1998 年就推出了第一輛三星汽車 SM5,但後來銷聲匿跡,倒是前年推出了聯合奧迪發佈首款自動駕駛汽車芯片 ExynosAutoV9,現在也在進一步研發下一代自動駕駛芯片,試圖掌握核心技術。

而 vivo 去年發佈了車聯網產品的全新品牌 Jovi InCar,OPPO 也和理想 ONE 進行車機互聯合作……

眾多手機廠商加入造車行列,對於電動汽車行業的創新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還能驅動整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

但同時,它們也要繼續改進技術、促進產品落地,注意短期投入、惡性競爭、營銷之戰所帶來的風險,以及共同為填補國內汽車行業的不足,帶來更多新鋭的力量。

比如,當下汽車行業「缺芯」的問題愈加嚴重,芯片也是國內供應鏈的巨大短板,關鍵零部件全被國外壟斷。

而在未來這場硝煙四起的戰場,中國新能源汽車勢必將成為全球汽車市場的關鍵部分。

誰是頭號玩家還尚未可知,但正如雷軍所説:

是值得大幹一場的時候了。

編輯/emil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