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2020,拼多多跟随时代向田野继续倾斜

2020,拼多多跟隨時代向田野繼續傾斜

财经无忌 ·  2020/12/21 00:04

原標題:2020,拼多多跟隨時代向田野繼續傾斜 來源:財經無忌

文 | 宣生

2020的凜冬已至,一場又一場大雪紛紛揚揚地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又到了計算一年豐收的時候。

又是一年,在中國140萬土地裏發生着許多想象之外的故事。在大山深谷,在沃野深處,悄然破除堅冰,耕耘農業,推動着農業與農人改變的,是一輛輛看不見的“水車”。

新的“水車”,與三百場豐收

雪,落在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雲山村。

瀾滄縣地處西南邊境,距離省會昆明超過700公里,與緬甸遙遙相望。這裏自然條件豐厚,陽光充足、雨水豐沛,境內超過70%都被原始森林覆蓋。

每到寒涼的季節,植物病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院士和他的團隊,總要驅馳千里進入邊陲。2020年,已經是他在瀾滄江邊投身農業實踐的第6個年頭,也是他在這裏開設與拼多多合作的電商班的第2年。

在人均樹林面積超20畝的思茅松林,最適合著名藥材林下三七的生長。6年前,朱院士帶領團隊啟動了林下三七專項科研課題。基於其深耕多年的生物多樣性病蟲害防控技術,不用農藥化肥,有效解決了三七感染病蟲害致使根部壞死問題,並將林下三七不到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至70%。

“不用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 林下種植的三七因為天然有機,有着更高的經濟價值,“每公斤的幹品價格能賣到6000元以上”。

去年,瀾滄已經開展了7000餘畝林下三七有機種植的示範推廣。今年,這個數字刷新到了1萬畝。

同樣,朱有勇院士也將優質冬季馬鈴薯的新技術引進到了瀾滄。

雨水過多很容易發生馬鈴薯晚疫病,而瀾滄的冬天與夏天正相反,基本無雨。與此同時,因為地處北迴歸線附近,日照充足、温度適宜。只要在每年十一、二月種植,不僅並不影響夏季作物水稻的種植,還為農户每畝增加2500~7000元不等的收入。2018年,瀾滄縣38個村寨示範種植優質高產冬季馬鈴薯3200多畝。

070f-kfnaptu4871250.jpg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外,朱有勇院士和團隊還開設了冬早蔬菜、茶葉種植、林業班、豬牛養殖班等,前後共計開設了24個技能班,培訓了約1500多名鄉土人才。

2020年11月,瀾滄正式退出貧困縣。

雪,落在了雲南省瀘水市,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相交的大峽谷中。

2019年7月,拼多多“多多農園”工作小組走進瀘水市下轄的老窩鎮老窩村。經過近一個月調研,選擇了適應高山峽谷地理特性的晚熟沃柑,與當地上百年種植歷史的香櫞套種,這是拼多多在怒江州建設的第一個“多多農園”。

拼多多還首次在怒江大峽谷裏,引進了水肥一體智慧滴灌農業高科技設備。為了保證品質,拼多多還聯合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領銜的院士工作站、雲南省農科院柑橘創新團隊提供技術支撐。“多多農園”選擇的沃柑、香櫞可錯季上市,上市時間在每年1-5月份,跨越元旦和春節假期。這些小果,將帶動老窩鎮500畝、瀘水市5000畝、怒江州15000畝高海拔特色晚熟沃柑產業的發展。

2019年12月,帶着希望的沃柑苗種下,滴灌技術、水肥一體設備隨之投入使用。2020年之冬,沃柑、香櫞已經開始進入第一次收穫的季節。當豐收來臨,“多多農園”瀘水橘櫞項目將覆及老窩村132户建檔立卡户,帶領他們脱貧。

雪,落在中國每一位渴望變革的“新農人”的肩上。

7bf6-kfnaptu4871251.jpg

在農業後繼無人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卻加入到了返鄉大潮之中,用科技的方式、科學的認知創新和改造農業。

2017年從東方航空辭職,空姐何爽回到家鄉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賣起了石榴。為了推動家鄉石榴走向更多消費者,何爽在拼多多的幫助下建立了水果基地,從源頭嚴格把控,做到標準化種植,生產消費者放心水果。與此同時,何爽還在當地建設了2500平方米的冷鏈倉儲物流一體化中心,新倉庫可實現全程流水線標準化分揀,大大提高供應能力,預計明年日發貨量可達5萬單。

如今,何爽的公司在2019年銷售額達到了3500多萬元,2020年,預計銷售業績高達5100萬。目前累計為會理困難地區羣眾捐資20多萬元。

90後的陳芸從蘇州科技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城市,並陸續開始創業。而在南京高淳,她的父親陳建祿,經營着家中的18畝蟹塘。但養殖風險很高,有時辛辛苦苦養一年,還是要虧七八萬元。當陳芸真正提出要回家賣螃蟹時,父親陳建祿還是表示了激烈的反對:敢回家,打斷你的腿。在當地父輩的眼中,賣螃蟹是農民才幹的事情。

但是陳芸相信電商的機會:在拼多多平臺,大閘蟹線上消費規模每年以超過100%速度增長。在她的堅持下,“農貨上行”之路打通了,家鄉父輩們養出的好蟹,走進了全國的餐桌。

王秀梅從學校畢業後,放棄了做幼師的機會,回到家鄉,建起了工廠、賣起了家鄉的特產絞股藍。在多多農園無償資助的52萬元啟動金的幫助下,王秀梅種植絞股藍的貧困户組成了尋夢農園絞股藍合作社。對標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她讓“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帶動了當地社員的積極性。

現如今,她在拼多多的店鋪已經成為垂直類目第一,併成功帶領51户貧困户脱貧。

這是今天發生在中國鄉下的故事:科技創新正在改造一片片荒蕪田野,身份認知正在塑造一位位年輕的農人,電商通衢正在改變一件件農貨的價值,它們宛如巨大的水車,在無聲處,創造着中國“新三農”的壯闊。

精度+鋭度,農業上行、變革的要旨

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在11月中旬發佈了Q3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拼多多2020年第三季度營收為14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9%;截至9月底,平臺年度活躍買家數達7.313億,同比增長36%,一年增長1.95億活躍買家。其中,第三季度單季增長了4810萬。

亮眼數據的背後,是拼多多看準了中國農業的變革潛能,因此,對中國農業下了“重注”:

數據顯示,2019年,拼多多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的成交額達到了1364億元,據預計,202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500億元。此外,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拼多多的年度成交額達到1.27萬億元,其中平臺農產品成交額佔比大概佔到13%左右,遠遠高於其他電商平臺2%左右的佔比。

拼多多CEO陳磊更在多個場合做出表態:拼多多將持續加大對中國農業價值鏈的投資。數字背後,坊間一度調侃,拼多多的風格可以用八個字道盡:“腳下有泥,身上有土”。

一個問題是,為什麼這樣一家僅僅成立五年的電商企業,要如此重注中國農業?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有兩點。其一是“出身”:從農業起家,拼多多前身正是主打水果拼團的拼好貨,是立足於農業的電商平臺。這口甜頭,讓“以農產品上行”成為了它的核心戰略。

其二,在2020這一特殊的時空間,中國農業的發展充滿空間與立即可做的事情。

在後疫情時代,農業作為國之基礎扮演着不可撼動的角色。一部手機有近20個主要零部件,面對疫情,零部件供應鏈吃緊,蘋果公司都不得不讓維修用户選擇等待。但讓人意外的是,中國每天近2000種主要農產品的供應鏈卻在疫情期間很快恢復了正常運轉。

在今年3月10日的一場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布信息稱,在疫情期間,大型電商和龍頭企業開展應急促銷,已經推動了線上線下銷售出85萬噸農產品。

“民以食為天”,某種意義上,農業的復甦是經濟復甦的頭等大事,或者説是衝鋒號。疫情常態化之後,農業領域的內需上升空間巨大,誰能轉型升級贏下消費者,誰就能贏下這條關於萬民之生的賽道。

ac33-kfnaptu4871322.jpg

但是我們看到,儘管農業以技術創新、數字創新向規模化高質量邁進已經是大勢所趨,但是中間仍然存在問題。

比如,許多地區的農業轉型沒有覆蓋到所有人,這就需要有“人”的視野去了解並且實際地解決某個小地方的問題;再比如,一些地區急躁的農業規模化,難以去除“大幹快上”的陰影,產值做出來了,但是人才、觀念和技術的沉澱的有所缺乏,存在着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又好比,我們都知道,農業有着個性化的地方文明縮影,做好農業,某種意義上也是吃透一方水土,有的關於三農的想法立意很好,但是缺乏調研與實踐的經歷和人手。

中國農業新的崛起,不能依靠政策端的一枝獨秀,或者幾個人才的鶴立雞羣,必須憑藉市場化的主體去探索與檢驗實踐的價值,通過一以貫之的完善的系統和充滿個性的發現,看見三農的細節,提升農業再變革的精度如鋭度。

張瑞敏曾言,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拼多多等一些新的企業選擇農業,正是呼應了這個時代中國發展的主要訴求。

拼多多等新電商“種”出了什麼?

比起作物的豐收,更重要的,是拼多多2020年,在中國的田野“種”下的其他東西。

今天7月22日,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技術指導下,一場由中國農業大學和新電商拼多多共同發起的“人工智能VS頂尖農人”草莓種植大賽開賽了。參賽的隊伍有兩方:一方,是包括來自遼寧東港、江蘇句容、安徽長豐的傳統“頂尖農人”,他們將代表人工種植草莓的最高水準。另一方,則是來自荷蘭、江蘇、雲南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等4支“人工智能”隊伍,他們代表了農業了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對決”中,年紀最大的是幾位60後,年紀最輕的姑娘孫鬱晴,生於1996年,剛剛拿到美國東北大學研究生獎學金——這是年齡差達到30歲的兩代人。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對草莓種植行業的熱愛。農業是唯一的贏家。

在拼多多的農業版圖裏,留下名字的,不僅僅是他們。在全國的數百個“電商班”“多多農園”計劃裏,涵蓋了數百位“老師”和上萬名農民的名字,或有院士,或長於田野。相似的是,他們都是拼多多“種”下的“人才”。

“授之以漁”,是鄉村振興的最有力抓手。從這一點出發,拼多多正在架設一種可持續創造“技術型人才”的温牀。

0727-kfnaptu4871321.jpg

一個鮮有人知的事實是,拼多多直連1200萬農户,累積帶貧人數超百萬。如今,拼多多已經成為了全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拼多多“向上賦能”,一手推進了數百種農產品的智慧種植、深加工、打通了渠道。

有文章點評,在拼多多上看到了最多的“稀奇古怪”的農產品。的確,從雲南石林人蔘果、瀾滄的三七、怒江的瑰夏咖啡豆,到陝西平利的絞股藍、東北的凍梨,這些百姓們生活中的“家鄉味”在拼多多手把手的、直指源頭的參與下,實現了從0到1,從網“白”到大賣網紅的過程。

經濟復甦猶如生命復甦的過程,相比於以工業豪邁的刀雕斧鑿類比,可能更接近於農作物生長。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它需要的是關注與耐心。沒有任何一個時刻,中國的9億農民像今天一樣如此需要關於土地和未來的信心。

從這個視角看,2020年的拼多多,更像是今天這個農業大發展時代產生的結果之一。跟着時代向田野走去,這或許,才是新一代互聯網企業應有的態度。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