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12吋和8吋晶圆增量市场谁将更胜一筹?

12吋和8吋晶圓增量市場誰將更勝一籌?

半导体行业观察 ·  2020/11/05 15:43  · 發現

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自SEMI的統計和預測數據顯示,今年,全球用於12吋晶圓廠的投資額有望同比增長13%,創造歷史新紀錄。而且,由於疫情影響,全球數字化轉型進程將加速,這樣,2021年在12吋晶圓廠上的投資將在今年的基礎上再創新高,預計同比增長4%,之後的2022 年稍微放緩後,2023年將再創新高,達到700億美元的規模。

如果市場真如SEMI預測那樣發展的話,那麼在接下來的三年裏,全球半導體制造市場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

圖:2013至2024 年12吋晶圓廠設備支出走勢(圖源:SEMI)

在晶圓廠數量方面,SEMI表示,排除低可能性或謠傳的晶圓廠建設,保守估計,2020年至 2024年至少新增38座12吋晶圓廠,其中,中國臺灣增加11座,中國大陸增加8座,兩地區合計佔總數的一半。預計2024年12吋晶圓廠總數將達到161座,晶圓廠月產能有望增長180萬片(wpm),達到700萬片以上。

近幾年,雖然中國大陸在12吋晶圓廠建設方面出現了不少泡沫,但總體增長的勢頭,特別是市場對產能的需求量一直是剛性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陸產能佔全球比重將快速增長。

據統計,2015年的市佔率僅為8%,而到2024年將增至20%,月產能也將達150萬片。SEMI認為,儘管非中國公司在這一波增長中佔很大一部分,不過中國企業組織也正加速投資,相關企業今年佔 中國大陸產能約43%,2022年將達到50%,2024則有望升至60%。

與中國大陸相比,日本在全球12吋晶圓產能比重持續下降,2015年約佔19%,2024年將跌至12%;美洲也將從2015年的13%,跌至2024年的10%。

SEMI認為,韓國將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投資額在150億至190億美元之間,緊隨其後的中國臺灣投資額約為140億至170億美元,中國大陸為110億至130億美元。

涉及到具體的芯片產品,12吋晶圓廠最大資本支出依然會用在存儲芯片(DRAM和3D NAND)上,預計2020到2023年的實際和預測投資額每年都將以高個位數穩健增長,2024年幅度有望進一步擴大到10%。

另外,用於邏輯芯片/MPU和MCU的投資在2021到2023年也將穩步提高,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功率器件,用在該類產品的投資增長幅度在2021年有望超過200%,而2022和2023年也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

以上談的是全球12吋晶圓廠及其產能的市場狀況和發展態勢。當下,不只是12吋,8吋晶圓廠和產能狀況也非常惹人關注,因為市場需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漲,一點兒不遜於12吋的行情。

以往,8吋晶圓被認為是落後產線,更關注12吋晶圓產線的建設和量產。然而,就是這一比12吋晶圓「古老」多年的產品,8吋晶圓芯片產能從2018年起,就處於明顯不足的狀況,而從2019年和即將過去的2020年來看,8吋晶圓產能依然很緊張,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地區,在多條12吋產線上馬的情況下,似乎有些忽視了8吋晶圓產能問題。

總體來看,無論是IDM,還是晶圓代工廠,8吋晶圓產能在我國大陸地區一直都很緊俏,產能利用率相當高。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市場對模擬芯片的需求量一直在提升,電源管理、功率器件、CMOS圖像傳感器、MEMS傳感器、RF收發器、PA、濾波器,ADC、DAC等等,大都投產在8吋晶圓產線裏。

SEMI預計,2019~2022年,全球8吋晶圓產量將增加70萬片,增加幅度為14%,其中,MEMS和傳感器相關產能約增加25%,功率器件產能預估將提高23%。據SEMI統計,2019年的15個新晶圓廠建設計劃中,約有一半是8吋的。

圖:全球8吋(200mm)晶圓廠產能預估(來源:SEMI)

正因為市場需求如此強勁,未來幾年對8吋晶圓產能的需求不斷提升,為了滿足需求,新的產線建設陸續上馬,這説明目前的產能無法完全滿足供給需求。

那麼,8吋晶圓產能為何仍滿足不了應用需求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當然是模擬芯片應用需求強勁,特別是隨着物聯網、5G及新能源汽車的逐步落地,對功率器件(以IGBT和MOSFET為主)的需求相當強勁,而這也給了8吋晶圓更多的商業機遇。

其次,8吋晶圓代工產能與交期一直都比較緊張。主要晶圓代工廠的8吋線產能普遍緊張,而且,大部分模擬、分立器件市場由IDM大廠把持,如英飛凌、德州儀器(TI)等,但因產能有限,這些IDM通常會將訂單外包給晶圓代工廠代工。

同時,在從6吋轉向8吋過程中,部分IDM的主要產能專注於12吋線,沒有額外增添8吋線,這樣就不得不將8吋產品外包。因此,大部分IDM擴產幅度比需求增長幅度低,外包的比例會越來越高,這樣就加劇了晶圓代工廠訂單供不應求的局面。

再有,相關設備供給不足(很多設備廠都已經不再出產8吋晶圓加工設備了,因此,這些年全球、特別是中國大陸地區的二手8吋晶圓設備很受歡迎)、8吋硅片產量受限等,也都是形成整體市場產能吃緊的原因。

12吋與8吋晶圓,到底誰更香?

目前,硅晶圓的主力是8吋和12吋的,然而,早些年,6吋(150mm)晶圓曾一度統治市場,6吋廠於1980年開始生產,當時主要是英特爾在推動其發展,在那之前,4吋還是市場主力軍。8吋晶圓廠在1990年開始快速增長,當時是以IBM與西門子合作生產64位DRAM為代表,而12吋晶圓廠從2000年後開始穩定增長。

產能方面,8吋晶圓在1998年超過6吋晶圓產能並在2007年達到頂峯,2008年,12吋晶圓產能超過8吋的,8吋晶圓產能在2008年到2009年間下降,但仍為增長趨勢。

1995年,全球8吋晶圓廠的數量為70個,到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峯的200個,到2015年底又降至180個,1999到2018年間,全球總共關閉了76家8吋晶圓廠,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多數8吋晶圓廠關閉或轉型到12吋晶圓廠。

這主要是因為晶圓尺寸越大,可利用效率越高。12吋晶圓擁有較大的晶方使用面積,得以達到效率最佳化,相對於8吋晶圓而言,12吋的可使用面積超過兩倍,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

除了前文給出的SEMI統計和預測之外,下面再來看另一組數據,來自IC Insights的統計和預測顯示,2018-2021年間,全球範圍內可量產的12吋晶圓廠每年都會增加,到2021年,將達到123家,而這一數字在2016年為98家,基本上所有新建設的晶圓廠都將用來生產目前急缺的DRAM、閃存,或者增強現有的代工能力。

截至2016年底,12吋晶圓貢獻了全球IC晶圓廠產能的63.6%,預計到2021年底這一數字將達到71.2%,在這5年內,以硅片面積計算的年複合平均增長率達到8.1%。

2008到2016年期間,總共有15座晶圓廠從8吋轉型為12吋的。與8吋晶圓相比,12吋的本來已經體現出了明顯優勢。

然而,從2016年開始,8吋晶圓廠關閉的速度開始減緩,而近兩年的市況似乎進一步拉近了它們之間的距離。無論是產能需求,還是新廠建設,或是舊廠拆除、改造等,8吋線似乎煥發了第二春。

總體來看,無論從總體表面積,還是實際晶圓出貨量來看,12吋晶圓都是現在使用的主力晶圓尺寸。儘管如此,8吋晶圓廠仍然具備相當長的生命力。到2021年,8吋晶圓的IC生產能力預計仍將保持增長態勢,以可用硅片總面積計算,年均複合增長率預計為1.1%。

編輯/lydia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