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重拳”整治下 银行结构性存款将走向何方?

“重拳”整治下 銀行結構性存款將走向何方?

金融界 ·  2020/10/24 15:25

原標題:“重拳”整治下 銀行結構性存款將走向何方? 來源:普益標準

一、現狀:過渡期內銀行結構性存款發展如何

結構性存款亂象叢生,監管加強約束。伴隨着2018年《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及其配套文件的出臺以及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銀行結構性存款開始快速增長。不過,以假結構性存款為代表的不合規問題隨之浮現,銀行通過結構性存款高息攬儲時有發生,銀行負債端資金價格久高不下。為此,監管先後出臺文件規範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並在2019年10月出台《關於規範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要求各類型銀行加速整改不合規結構性存款,並設置了一年的過渡期。

但是,2020年以來突發的疫情拖慢了銀行結構性存款整改的步伐,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不合規問題有所抬頭。2020年1至4月,結構性存款規模連續四個月增長,並在4月份規模首次突破12萬億元。於是,監管再度出手,在6月出臺文件,並進行窗口指導,要求銀行結構性存款量價齊降。

表1:資管新規以來監管對於銀行結構性存款的要求

bf81-kavypmq9777685.jpg

63c2-kavypmq9777686.jpg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整理

監管“重拳”整治之下,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走向規範。2020年初,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央行多措並舉維持資金面合理寬裕,這也使得資金利率與結構性存款利率出現較大背離,結構性存款等高成本主動一般負債反而成為資金套利的重要載體,規模快速增長。4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達到近年來最大值12.14萬億。

結構性存款的過快增長引起了監管的高度重視,為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防止銀行惡性攬儲競爭以及打擊資金空轉套利,監管在出台系列文件的同時對股份行進行了窗口指導。受此影響,各類型銀行9月底的結構性存款規模為8.98萬億,為資管新規以來最低水平,預計銀行年內完成監管設定的壓降目標問題不大。

圖1: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銀行結構性存款發展演變

2a65-kavypmq9777742.jpg

資料來源:人民銀行,普益標準整理

結構性存款年內已壓降1.82萬億。從銀行結構性存款的最新規模數據來看,截至2020年9月末,銀行結構性存款為8.98萬億,較年初壓降1.82萬億,降幅達16.84%,較4月最高峯壓降3.16萬億,降幅為26.07%。其中,中資全國中小型銀行是結構性存款壓降的主力,其9月末較年初壓降了1.42萬億,降幅達20.83%。具體來看,在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中,中資全國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依然佔據主導,2020年9月末,中資全國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5.40萬億,佔比為60.14%,這其中又以單位結構性存款佔比最高,達到了70%。與之相比,9月末中資全國大型銀行機構結構性存款規模為3.58萬億,佔比為39.86%,較年初下降0.40萬億,降幅為10%,其中個人和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佔比差別不大。

圖2: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銀行結構性存款構成情況

b8a9-kavypmq9777741.jpg

資料來源:人民銀行,普益標準整理

股份行結構性存款量價最高。從產品數量上來看,截至2020年9月末,各類型銀行共存續結構性存款[ 篩選條件為:2020年9月30日仍存續的、結構性、保本和保本浮動型、人民幣銀行產品]10945款,其中股份行存續數量最多,達到了7356款,其結構性產品平均公佈預期最高收益率也最高,為4.31%。而考慮到股份制商業銀行全國展業的情況以及單隻產品的資金募集能力,股份行結構性存款產品實際募集資金規模相較於其他類型銀行會更高。而這或許也是監管在窗口指導時主要對股份制商業銀行提出明確結構性存款產品壓降目標的重要原因。

圖3:2020年9月末各類型銀行存續結構性存款數量及收益情況

4347-kavypmq9777798.jpg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平安銀行產品數量一騎絕塵,興業銀行產品收益位列榜首。從2020年9月末存續結構性存款產品數量前10家銀行來看,平安銀行以5919款產品排名第一,而興業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平均公佈最高收益率位列前10家機構榜首,達到了4.61%。目前來看,在監管窗口指導股份行壓降結構性存款產品後,股份行之間仍然存在差異,部分股份行結構性存款壓力仍然較大。

圖4:2020年9月末結構性存款存續數量前十銀行情況

8700-kavypmq9777796.jpg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二、回眸:結構性存款發展回顧

(一)結構性存款發展歷程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8月27日發佈並實施的《存款統計分類及編碼標準(試行)》中對於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定義,結構性存款是指金融機構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鈎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鈎,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業務產品。

簡而言之,結構性存款本身是一類存款產品,但是區別於傳統存款產品的地方在於,這類產品內嵌了金融衍生工具——期權。對於投資者而言,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可以獲取兩方面收益,一是產品存款部分產生的固定利息,另一部分是與標的資產價格波動掛鈎的投資收益。

圖5:結構性存款構成

2efa-kavypmq9777849.jpg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整理

從結構性產品發展來看,境外結構性產品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程。1987年3月18日,美國大通銀行發行了世界上首個保本指數存單。而對於國內來説,由於國內衍生品的發展滯後導致結構性產品發展相對更晚。本世紀初結構性產品才被引入國內市場,2002年外資行在國內首先推出結構性產品,中國光大銀行緊隨其後,於2002年9月推出的外幣結構性存款。

從結構性存款產品產生的原因來看,其實際上是國內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必然產物。一直以來,存款都是商業銀行的壓艙石,而受到20世紀末低存款利率的市場環境以及2000年開始的外幣利率市場化改革等因素的影響,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壓力普遍較大。與此同時,國內利率市場化逐步推進,以貨幣基金為代表的產品通過更具吸引力的市場化利率實現了對商業銀行的“存款搬家”。而銀行存款利率定價受到自律定價機制掣肘。因而在利率雙軌制下,中資銀行開始效仿外資銀行發售結構性存款產品,並持續通過保本理財、大額存單等吸收存款。

2004年3月,《金融機構衍生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開始實施,標誌着衍生產品在我國合法地位的確立。2005年9月,中國銀監會下發《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將結構性存款業務納入綜合理財業務範疇,這使得結構性產品的法律地位得到初步明確。此後直到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發佈前,結構性存款業務在國內不愠不火。

但是,隨着2016年以來金融去槓桿、防風險政策的先後出臺,銀行傳統的資金來源渠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結構性存款逐漸成為商業銀行獲取一般性資金的渠道;與此同時,國內同業業務逐漸爆發產生的資金空轉、套利亂象引起了監管的關注,2018年監管逐步將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佔比考核,銀行同業監管趨嚴,這也使得商業銀行通過同業業務擴張增加存款的能力下降。而資管新規及其配套細則的出臺成為推動銀行大力發展結構性存款的重要因素。

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打破剛兑、向淨值化轉型,銀行亟需結構性存款作為替代產品來應對資金分流壓力,滿足保本理財客羣風險偏好。而結構性存款自身具有的不受資管新規約束、計入表內存款規模、收益高於一般性存款等優勢,使得銀行在應對當前存款競爭加劇局面下,積極發展結構性存款作為新的吸存工具,中小銀行尤為熱衷,從下圖6也可以看出,2017年以來,結構性存款規模迅速上漲。

圖6: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結構性存款大事記

4b1b-kavypmq9777848.jpg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整理

進入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央行多措並舉維持資金面合理寬裕,機構獲取資金的成本持續下行,但是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依然維持高位,融資成本降低催生的套利空間推動結構性存款大幅增長。從下圖7可以看出,2020年以來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平均公佈預期最高收益率中樞明顯上移,與此同時,各類型銀行新發結構性存款有所抬升,特別是在2020年4月,股份行結構性存款產品大幅放量,成為推動結構性存款規模創下新高的重要推手。不過,隨着監管再度下發文件規範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特別是6月份監管窗口指導股份行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銀行各類型銀行新發結構性存款產品數量有所回落,結構性存款平均公佈預期最高收益率也穩步下移。

圖7:2018年5月至2020年9月新發結構性存款產品數量及收益率演變

9f85-kavypmq9777915.jpg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二)結構性存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結構性存款的產生演變有其必然性,結構性存款本身也豐富了金融產品體系,為銀行和投資者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但其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及隱患。

一方面,結構性存款市場上“假結構性存款”屢禁不止,高息攬儲加抬升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假結構性存款主要有兩種表現方式:一是銀行在結構性存款的期權上設置了不可能執行的行權條件,產品本身未與衍生品建立真實掛鈎。此類假結構性存款沒有實質性的結構性操作,銀行吸收的資金很可能用作其他投資方式,而非投向衍生品市場。二是銀行將結構性存款掛鈎的衍生品設計成為單向觸發式行權。通過條款設計,確保掛鈎衍生品的行權條件以極大概率落在設定的區間內,最高收益率的達成幾乎為100%的確定性事件,衍生品原本的浮動收益實質上變成了固定收益。例如,當前布倫特原油價格為40元/桶,但是其掛鈎的條件要求達到300美元/桶等。這樣的結構性存款實質上變成了固定收益的“剛性兑付”產品,不符合資管新規打破剛兑的要求。與此同時,部分銀行通過結構性存款進行高息攬儲,這無疑抬高了銀行負債端的成本,在價格機制的影響下,銀行負債端利率水平的上漲會傳導至銀行資產端,不利於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難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和貴等問題。

對於“假結構性存款”,資管新規前,出於獲取一般性存款資金的需求,部分不具備衍生資質的中小銀行,委託具備資質的大型銀行代理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在產品結構中本質上未嵌入金融衍生品,而是通過行內FTP變相達到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中小銀行據此達到了高息攬儲額目的。而資管新規後,上述的中小銀行-大型銀行的通道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由於資管新規限制了銀行保本理財的發展,在流動性壓力下,部分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仍訴諸於結構性存款,由於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客户基本上為大客户,對收益率的波動較為敏感,為防止客户流失,尤其是客户黏性較弱的部分銀行不得不大量發行“假結構性存款”。

另一方面,結構性存款過快增長滋生資金空轉套利,不利於金融體系穩定。2020年以來,為應對突發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央行加大逆週期調節,先後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等措施紓解企業融資困難,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然而流動性寬鬆也使得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利率大幅走低,而結構性存款利率始終保持較高水平,這為部分機構開展票據-結構性存款套利提供了條件,金融體系資金空轉現象抬頭,進而加大了金融風險在金融體系積聚、傳播和擴散,不利於金融體系的穩定。

為此,2019年10月銀保監會已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並設置了一年的過渡期,同時,監管在2020年6月開展窗口指導,假結構性存款和結構性存款資金套利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三、展望:銀行結構性存款發展走勢分析

總的來看,結構性存款的興起是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利率雙軌制推動銀行加大發行結構性存款吸收一般性資金。而近年來金融防風險、去槓桿疊加資管新規出臺使得銀行更加依賴通過結構性存款來滿足低風險客户需求,同時獲得存款資金。進一步的,2020年出現的疫情使得機構融資成本下行,而結構性存款利率高企,由此帶來的套利空間最終推動結構性存款規模創下新高。

不過,在《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以及監管窗口指導的影響下,截至2020年9月末,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已經降至8.98萬億,回落至資管新規前的水平,年內完成監管的壓降目標無虞。

對於未來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發展,本文認為短期內結構性存款壓降對於中小銀行流動性會產出一定程度的衝擊,而從中長期來看,結構性存款的數量、規模以及產品收益率或將呈現下降趨勢。

短期來看,由於結構性存款構成中中小銀行佔比超過六成,而中小銀行的單位結構性存款佔比又在70%左右,而過快壓降結構性存款,勢必要壓降中小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中小銀行面臨資產的被動拋售,流動性壓力較大。而相較於全國性大行,中小銀行本身在跨區域經營、衍生品經營資質、衍生品從業人才等方面缺乏優勢,結構性存款的壓降或將推動部分中小銀行努力獲取衍生品交易業務資格,深挖投資者需求,推動產品創新,增強吸儲能力,推動核心存款增長。不過,監管壓降結構性存款也會使得部分中小銀行放棄結構性存款業務,轉而專注基礎存貸類業務。從長遠來看,這有助於降低銀行理財和表內存款成本,進而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

從中長期來看,結構性存款產品的數量、規模和收益率有望走低。實際上,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前,銀行結構性存款發行量已經處於較低水平,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在2019年末也已經降至9.60萬億的階段性新低,結構性存款平均公佈最高收益率也逐步回落。不過,由於疫情的因素,市場流動性寬鬆背景下較低的資金利率與結構性存款較高的收益率催生了機構套利行為,在推升結構性存款規模走高的同時也引發監管重點關注。目前來看,結構性存款規模和收益也已較前期高點回落。而經濟下行疊加降成本目標,或將推動結構性存款收益率持續下行,商業銀行開展這一業務的動力或將進一步減弱。不過,在銀行淨值化轉型背景下,結構性存款仍將是銀行承接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理財選擇的重要手段,而客户能否接受真結構性存款產品仍存在未知數。

從長期來看,結構性存款、結構性理財產品設計靈活,能夠滿足銀行客羣多樣化投資理財需求,而隨着監管的日益規範,未來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結構性理財產品有望成為商業銀行的新的盈利增長點。參考國際經驗可以發現,結構性產品已經成為國際資本市場及金融衍生品市場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且仍在快速增長過程中,國內結構性產品發展空間依然較大。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