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这就是'保险+期货'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這就是'保險+期貨'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期货日报 ·  2020/09/24 22:35

“保險+期貨”是黑龍江的一張重要名片,經歷五年的試點佈局,目前“保險+期貨”的外延和內涵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在9月24日舉辦的“2020中國粳米產業高峯論壇”中,多位與會嘉賓就農業風險管理現狀及創新需求、優化“保險+期貨”模式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黑龍江省政府副祕書長李德喜表示,近幾年來,大商所在黑龍江累計支持開展63個項目,成功探索的“樺川模式”推廣到了全國,黑龍江已經成為大商所“保險+期貨”試點佈局最多、成果最顯著的地區,大商所支持佳木斯市、助力黑龍江省的舉措,為全省的農業產業發展插上了“金融翅膀”。

樺川縣縣長姜宇峯表示,從2016年開始試點項目至今,樺川縣的“保險+期貨”模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從以價格險為切入口、小規模進行,到2018年開始邁向整縣推廣,再到後來將模式外延至收入險種。“作為一個縣長,我需要做的一是擁抱新的金融產品,支持農業農村的發展,二是有情懷,要把老百姓的收入放在心上。目前,我們基本上實現了整縣推進項目試點,既助推了農民收入增長,同時又保障了貧困户脱貧。可以説‘保險+期貨’在我們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脱貧攻堅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們村去年受災挺嚴重,但由於耕種的土地大部分入了保險,賠付了100多萬元。如果沒有‘期貨+保險’,損失就會很慘重。”樺川縣蘇家店鎮新勝村合作社理事長王大江認為,因為“保險+期貨”,農民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種地風險,經歷了去年的受災獲賠,今年全村都積極參與了“保險+期貨”項目。

樺川縣梨豐鄉昌盛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王延龍介紹,合作社成立僅一年,社裏種植的玉米就遭受了颱風危害,玉米產量大幅下降,同時玉米收割成本和收割過程中的損失率也大幅提升,200垧地的玉米在2016年虧損近百萬元。為此,合作社自2017年開始參與了“保險+期貨”。“在去年的洪澇災害中,玉米產量再次下降,但社裏不但沒賠,還賺了20多萬元。這就是‘保險+期貨’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王延龍説,期望“保險+期貨”的品種更加豐富,比如水稻、大豆等其他作物都能參與進來,進一步保障農民的基本收益。

“自2006年國家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以來,農業保險實際上已經經歷15年的發展,目前成為一種普惠制,是國家財政反哺農民的形式之一。”中國人壽財產保險公司農村業務部負責人戴雪冰認為,農業保險從保障基本物化成本,逐步過渡到保障價格,到目前開始走向保障收入,其間 “保險+期貨”為農業保險的發展進行了很多探索,借鑑於美國農業保險體制的發展過程,農業保險下一步發展方向需要在期貨市場尋找價值指引,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解決保險公司前端的承保問題。

“2016年以來,浙商期貨一共搞了60個‘保險+期貨’項目,覆蓋460萬畝土地,差不多220萬斤的糧食作物,整個產值達到24億元。”浙商期貨總經理張英軍表示,目前試點的“保險+期貨”不僅針對價格風險,在災害風險上也能為農業生產提供幫助,同時在農户種植、化肥、農機等多方面均有涉及,特別是在收儲後的銷售流程中,公司通過採用基差銷售、糧食銀行等方式,增加了農民種植之後銷售糧食的途徑和手段,讓農民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得到最大利潤的保障。

站在目前的時間節點,如何繼續優化“保險+期貨”模式,為農業發展服務呢?張英軍認為,保費來源是影響“保險+期貨”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關係到推進各級政府把政策性保險落到實處,把收入保險納入農村保障體系,從而形成系統的風險管理制度。

張英軍表示,當前公司還在探索純商業性運營的“保險+期貨”項目,即不依託交易所試點資金的支持。“‘保險+期貨’模式在奔赴2.0時代時,一定要形成自己商業化運作的,並且可持續的一種為農民保障的機制和體系。”

中國民生銀行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鄧星梅介紹,近年來,民生銀行逐步形成了以服務民營企業、服務小微企業為主的經營特色,積極參與大商所推動的試點項目,針對目前在推動農户融資方面面臨的問題,一方面促使銀行內部聯動,把服務下沉,持續關注農業項目;另一方面需要從產品模式上下功夫,在“保險+期貨”的模式下考慮引入第三方機構。“可以借鑑當前市場上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引入行業龍頭企業、倉儲公司等作為第三方機構,同時和期貨公司、保險公司合作,從而增強農業產業鏈中關於還款資金來源、信用徵信、貨物監管、風險規劃等方面的管理,真正使風險管理能夠實現閉環運行。”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