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大众点评,“没了”

大衆點評,“沒了”

互联网圈内事 ·  2020/09/13 21:41

2003年成立,2015年與美團合併,大眾點評真正意義上的壽命是13年,這款定位為「美食推薦」的APP,至今仍是大多人進餐前必不可少的應用。不過現在,大眾點評或許很難出現在新興用户的眼中。

9月11日下午,美團點評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擬將公司名稱簡化為「美團」。公告原文為:誠如本公司日期為2020年9月11日之公告所披露,董事會建議將本公司之英文名稱由Meituan Dianping簡化為Meituan,並採納中文名稱美團作為本公司之雙重外文名稱,以取代其現有中文名稱美團點評。

在公告中也提到了改名的原因:董事會認為,公司名稱的簡化將有助於對外建立本公司統一的品牌形象,增強用户、商户等對本公司多業務能力的認知,從而推動本公司在聚焦food+platform戰略的同時繼續探索新業態,為生態體系中所有參與者以及社會創造更長遠的價值。

這意味着,大眾點評,沒了

1、早已註定的離場

本次改名早有徵兆,今年7月份,位於北京望京的美團總部前臺大廳重整,牆壁上的公司名稱就已經從美團點評改成了美團

除此之外,在2018年11月,美團點評調整組織架構。新組建的用户平臺由黃海和王慧文共同負責;任命張川為到店事業羣總裁;任命王莆中為到家事業羣總裁;快驢事業部由陳旭東負責;小象事業部由陳亮負責;LBS

平臺由王慧文負責。而以上這些事業羣的負責人基本都是美團方面人員,大眾點評原高管沒有接管任何事業羣。

另外,在2019年1月16日,天眼查數據顯示,大眾點評主體上海漢濤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發生股權變更,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等原股東全部退出,新增王興和穆榮均。變更後,王興佔股95%,成為該公司實際控制人,並擔任監事一職,法定代表人則由美團聯合創始人穆榮均接任。換句話説,大眾點評已經完全歸美團王興所有。

如今在大眾點評的界面UI上,充斥着美團的入口,而大眾點評最核心的UGC內容評論也將在美團端展示,此外,點評最賺錢的項目,比如商家推薦、排序、收費商家的UI等,也都將被美團拿走。在某意義上,大眾點評的使命就是為美團導流。

種種跡象表明,在正式發公告之前,美團已經採取了去點評的措施,而這次的公告更像是留給點評最後的光輝。

15年10月,行業傳出美團將與大眾點評進行合併的消息,雖然在當時該消息遭到雙方的否認,不過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從合併的那一刻起,大眾點評其實已經輸了。合併後的新公司將以王興團隊為主導,新公司雖然採用雙CEO制,但大眾點評網CEO張濤將會淡出。

隨後的事情也證實了這一點,2015年11月,美團點評宣佈調整架構,張濤不再擔任新公司聯席CEO轉任公司董事長,美團CEO王興擔任新公司的CEO,不再擔任聯席董事長。張濤在新美大只當了一個月的CEO,就草草離場。

與其説是張濤放棄了點評,不如説是資本放棄了點評。據參與當時合併事宜的知情人透露,這次合併是雙方主要投資人背後運作的結果,而不是雙方管理層主動尋求合併,令投資人決定合併的主要原因是美團和大眾點評雙方面臨的燒錢困境。

細數美團的擴張史,其實就是資本的燒錢史。在2014年一年內就有兩次融資,可見美團的燒錢之迅速。

市場是用錢砸出來的,在2014年的時候,美團的市場份額佔比就超過60%,但代價是月均數億元的虧損。當時有投資人士坦言,雖然看好美團的未來,但是按照這個燒錢速度沒有幾個玩家能夠玩得起。

而當時美團背後的資本主要是阿里巴巴、騰訊、紅杉、博裕等,大眾點評的投資方為阿里巴巴、騰訊、紅杉、摯信資本、今日資本等。在股東層面,兩家是有所重合的,燒錢現狀再加上股東重合,才是兩家合併的基礎。

2、一家慢公司的終結

從成立到被合併,大眾點評走了13年。2003年4月,大眾點評在上海成立,而它成立的基礎來源於張濤對美食的追求。當時張濤從海外回到上海後,想要去嘗試本地的餐廳,他找到身邊的朋友推薦,但被推薦的餐廳就寥寥數家,在一一嘗試過之後,張濤不滿足於此,他萌生了更大的野心——建一個讓用户給餐廳評分的網站怎麼樣?大眾點評就這麼成立了。

網站好建,收益卻難,在互聯網初期,很多站長都面臨着商業模式上的窘境。大眾點評就是其中的一員,在張濤的運營下,網站在當地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有流量,有用户,就是沒有收益。據張濤自己的話:「在那段時間家裏的收入只有妻子的工資。」

成立了兩年後,2005年大眾點評才開始商業化嘗試。張濤推出的第一個產品就是實體會員卡,通過和線下商家合作,持大眾點評會員卡的消費者能獲得一定優惠。在口碑和名氣的加持下,會員卡累計了一定的發行量。但會員卡最大的問題就是同質化,當時市場上已經存在了很多類似的會員卡,大眾點評的會員卡對消費者沒有足夠的吸引力。

在發出去的千萬張會員卡中,經常被使用的只有幾十萬張,使用率很低。另外一個原因是,在PC時代,用户和商家的信息同步不方便,用户查詢和使用大眾點評網是在電腦上,而會員卡卻要跟線下商家對接和使用。這即加重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也給商家帶來了負擔。

2006年,大眾點評獲得了首筆來自紅杉資本的融資。而在05年,沈南鵬才和紅杉資本共同創辦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作為紅杉資本的合夥人,沈南鵬當時也在上海,他很清楚大眾點評的潛力,這可能也是紅杉投資大眾點評的原因。

同樣是在06年,大眾點評繼上海和北京之後,在杭州設立分支機構,目的旨在對標口碑網。口碑網於2004年6月在杭州創立,比大眾點評晚了一年多,其業務模式和大眾點評非常相似。2006年10月,口碑網獲得阿里巴巴投資,也成了大眾點評最大的競爭對手。不過大眾點評沒有把有着阿里加持的口碑網放在眼裏,憑藉高質量的用户和品牌粘度,大眾點評守住了自己的城壘。

但這次成功也讓大眾點評放慢了發展的步伐,在2010年推出團購業務之前,大眾點評僅在全國6個城市設立了分支機構,分別是上海、北京、杭州、南京、廣州和深圳。2010年6月,大眾點評正式推出團購業務。和已經進場的美團,以及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大眾點評落後了3個月。

由於競爭激烈,團購徹底成為一個非常燒錢的行業,所有的團購網站都在拼命拓展市場,「千團大戰」正式拉響。到2011年底,美團、拉手、窩窩團等團購網站都進入了上百個城市,而大眾點評進入的城市不足30個。

大眾點評遭受質疑最多的就是速度——在發展迅速的團購行業,習慣了做慢公司的大眾點評速度是否跟不上了。對此張濤迴應:大眾點評從來都不是一家慢公司,在執行層面,大眾點評的行動一直非常迅速。

比擴張速度慢更致命的是現金流。在2011年4月,大眾點評宣佈獲得1億美元融資。僅過了一年,2012年8月,大眾點評宣佈獲得投資者的6400萬美元融資。和美團一樣,兩次融資間隔之短,讓外界普遍認為大眾點評的資金鍊出現了問題。事實上,在2012年年中,就有一些關於大眾點評資金吃緊的傳聞出現,有媒體認為大眾點評的業務不如人們預期中那麼好。

和美團合併前,在2014年的新年賀詞上,張濤給大眾點評員工的關鍵詞是變革和提速,變革是指大眾點評對業務的改革,提速則意味着2014年大眾點評將加快線下線上的拓展和融合。可見,在那時張濤已經意識到了大眾點評自身問題的嚴重性。而隨着15年雙方正式合併,這家成立了13年的公司,終究交給了曾經的對手。最廣為人知的是,張濤在大眾點評和美團合併後與同事抱頭痛哭的照片。

也許是對資本的無奈,也許是對下屬的愧疚,也許是對大眾點評的不捨,但不論如何,世間再無張濤的大眾點評,資本也從來不相信眼淚。

3、落幕者的命運

2015年宣佈以合併為最終結果的冤家的,還有滴滴與快的。誰都想不到,15年情人節最重磅的消息竟然是滴滴與快的合併,在快的打車與滴滴打車聯合發佈的聲明中,正式宣佈兩家實現戰略合併。新公司將實施Co-CEO制度,滴滴打車CEO程維及快的打車CEO呂傳偉將同時擔任聯合CEO。

儘管合併後的滴滴和快的都一再強調雙方管理團隊會留任,但事實是以呂傳偉為代表的快的團隊肯定會退出,合併後的新公司將由滴滴打車CEO程維和總裁柳青領導。隨後的消息也證實了這一點,201541日,相關消息人士透露,滴滴打車-快的打車即將完成合並後的首輪融資總規模6億美元,原快的打車管理團隊將藉此套現退出管理層。

同樣以合併後逐漸落幕的例子有很多——優酷和土豆,58和趕集。

2012年3月11日,優酷和土豆共同宣佈雙方簽訂最終協議,優酷和土豆將以100%換股的方式合併。優酷股東及美國存託憑證持有者將擁有新公司約71.5%的股份,土豆股東及美國存託憑證持有者將擁有新公司約28.5%的股份。2015年4月17日,58同城發佈公告,宣佈與國內分類信息網站趕集網合併。合併後58同城將持有趕集網43.2%的股份,兩家公司將保持雙方品牌獨立性,網站及團隊均繼續保持獨立發展與運營。

合併後公司的現狀都是一樣的——一方的管理團隊肯定會慢慢退出,而這方的品牌也會被慢慢弱化。這就是合併的代價,一方被另一方慢慢消化,其中避免不了大規模的裁員和人員離職。

成王敗寇,不外如是。但比起成功史,更有意義的是失敗史,正如吳曉波所説,那些倒下的企業們,均稱得上是偉大的失敗。從那個狂熱而不成熟的年代裏走出來的企業,成功來自對時代機遇的把握,而失敗則在所難免,現在重複他們成功的軌跡,已經沒有多大意義,然而總結他們失敗的教訓,卻永遠有效。

參考資料:

融中財經《或成美團棄子?曾經的O2O巨擘「大眾點評」簡史》

騰訊科技《大眾點評七年史:從「差點死掉」到轉型成功》姜伯靜《大眾點評張濤痛哭,為誰而哭?》

編輯/emil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