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Kevin策略研究
作者:KevinLIU
隔夜美股市場再度出現「久違」的動盪,以科技龍頭為首的納斯達克指數調整尤為明顯,收盤下跌近5%,為6月11日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相比之下,價值股佔比更多的道瓊斯指數跌幅相對較小(-2.8%)、權重較為均衡的標普500指數則下跌3.5%。
其他資產方面,10年美債小幅回落至0.64%,美元指數變化不大,基本持平於93附近,黃金則小幅下跌。
美股突然出現大跌讓市場普遍感到猝不及防,但考慮到8月以來美股市場持續上漲屢創新高、特別是科技龍頭股表現尤為強勁,投資者對於這一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也非完全沒有心理準備。
那麼,這一下跌是更大跌幅的開始?還是階段性的波動盤整?是投資者普遍較為關心的問題。就此,我們點評如下,供大家參考。
i. 市場為何出現調整?可能更多是市場連續上漲明顯超買後的獲利回吐,特別是科技板塊。
首先,事件和經濟數據層面,我們並沒有觀察到非常直接的催化劑。美國疫情整體仍在繼續改善,昨天公佈的首次申請失業金和前天公佈的8月ISM製造業PMI也都是依然超預期向好;不過市場對於第二輪財政僵局久拖不決的擔憂可能是一定的誘因。
其次,從各類資產的表現看,也不太像典型的大規模避險,儘管美債利率略有回落,VIX抬升,但黃金依然下跌。
再次,我們追蹤的一系列流動性指標看,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流動性緊張現象,美元也基本持平。
因此,綜合來看,排查了上述因素之後,隔夜市場的突然下跌可能更多是市場連續上漲並明顯超買後的獲利回吐,這在漲幅更大、倉位擁擠的科技龍頭股上體現的更為明顯,例如蘋果隔夜大跌8%,領跌主要的科技龍頭。
實際上,這一情形並非完全沒有端倪。我們在本週一發表的週報《從頭部基金持倉看美股"抱團"效應》中提示,美股市場已經明顯超買(超買程度甚至超過2月初美股下跌前大跌高點)、同時空頭倉位增加。這固然不能作為中期走勢的絕對依據,但短期可能意味着技術層面預期透支。
此外,美股市場此輪上漲過程中,部分得益於政府轉移支付帶來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市場更為散户化和個人化的現象(據Bloomberg估算,個人成交貢獻了20%左右)也客觀上加大了波動的程度。
ii. 那麼這意味着更大跌幅的開始?還是階段性的波動盤整?目前我們傾向於是後者,但可能短期伴隨一定程度上的風格強弱切換。
實際上,回頭來看,6月11日美股市場的突然大跌與此次如出一轍、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借鑑與參考,只不過下跌的重災區和方向與此次完全相反。6月11日,美股三大主要指數跌幅都在5%以上,標普500下跌5.9%,道瓊斯指數跌幅更是接近7%,納斯達克反而跌幅最少(5.3%)。
在大跌之前,市場也同樣出現了我們上文中提到的明顯超買跡象,但超買的領域更多來自以道瓊斯為代表的價值和落後板塊。其背景是,5月中旬美國逐步開啟復工後,經濟修復的樂觀預期推動這一部分標的在5月中下旬開始快速走高並明顯跑贏成長股,直到6月中下旬疫情再度出現抬頭,觸發了市場的下跌。
對比來看,這一次換成了近期同樣也經歷了持續上漲且超買的科技龍頭股。
從6月11日美股突然大跌後的走勢看,儘管價值板塊因為隨後疫情的再度顯著升級和復工停滯而一蹶不振,整體市場也進入了近一個月的盤整波動期,但並沒有因此出現崩盤式的大跌,不過風格強弱再度切換回成長板塊。
對比來看,此次下跌更多集中在漲幅集中、倉位擁擠的科技和成長股也就不難理解,但整體市場面臨的環境比當時依然要更好一些。
如我們在海外配置9月報《積極因素仍佔主導》中分析,當前美國疫情仍在繼續改善,而6月中反而是升級復發的開始,上行風險來自後續疫苗如果出現突破性進展;貨幣政策依然維持寬鬆基調,而且美聯儲近期的平均通脹目標制進一步錨定了這一預期和政策路徑,整體影響中性;大選的臨近的確可能引發一定的不確定和政策變數,但我們認為尚不至於造成系統性影響,壓力可能更多在臨近10月體現而非現在,近期特朗普的民調支持率也在快速修復、特別是在關鍵州以及博彩賠率上。
因此總結而言,我們認為目前的海外市場仍將是積極因素主導的環境(疫情改善),疫苗進展或財政刺激出爐都將進一步強化這一預期,短期的技術超買帶來了一定波動,特別是可能導致階段性的風格強弱切換,但尚不至於造成系統性壓力和影響。
iii. 美股龍頭科技股的頭部集中和抱團效應。
在近期龍頭科技股屢創新高的背景下,投資者對於其背後的驅動因素和頭部集中效應都較為關注,我們也在近期的多篇報告如《從頭部基金持倉看美股"抱團"效應》、《拆解美股新高的驅動因素》、《對比科技泡沫看當前美股龍頭估值》對此做出了分析。具體結論為,
此輪美股市場上漲呈現出基礎過於集中、且市值佔比較高,如:
1)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成分股中上漲下跌比8月以來持續回落,過去20天淨上漲公司數佔比僅為7.7%和4.5%;
2)前20家公司便貢獻了標普500指數底部56.8%漲幅的近一半(~25.9個百分點);
3)頭部6家公司FAAMNG佔整體市場的市值佔比更是從3月23日的20.8%攀升至當前的23.7%,明顯高於科技泡沫時~16%的高點。
但是,上述上漲基礎過於集中既有流動性充裕下估值擴張的直接推動,但也與成長板塊受疫情衝擊較小、特別是龍頭股抵禦風險能力更強有直接關係,換言之,並非完全沒有基本面邏輯支撐。
例如,龍頭股市值佔比雖然已經很高,但由於其受疫情影響較小,其收入和盈利佔比也更高,體現了更強的風險抵禦能力。實際上,一些傳統板塊雖然價格漲幅不大,但因為盈利受損更嚴重,估值擴張幅度反而更大,如能源、交融運輸、汽車、消費者服務等。
與此同時,美股主要機構對於頭部公司的「抱團」效應也非常明顯,頭部基金前20只股票持股佔比超過30%,而且高度趨同。因此,在這一背景下,我們認為,在後續疫情控制和復工修復如果能夠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此前集中在龍頭成長股較窄基礎上的上漲有望向更大範圍擴散。
編輯/Pho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