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网抑云”的背后,被玩坏的梗与跟风的标签

“網抑雲”的背後,被玩壞的梗與跟風的標籤

创业邦 ·  2020/08/08 09:06

20200808090649138v246f64jk7a9e60

圖片來源:壹圖網

編者按:本文來自(ID:),作者遠木、編輯樸芳,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網抑雲”成了一種梗。

如果你沒在網易雲音樂上看到那句經典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也一定能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看到用户衍生出的搞笑版本:“到點兒了,可以開始哭了。”、“老網抑雲了”。網易雲是如何變成“網抑雲”的

網易雲音樂向來以社區氛圍著稱。

2013年4月,網易雲音樂誕生於互聯網,最開始就選擇走差異化路徑,利用精準的算法推薦,為用户定製個性化的音樂推薦服務。同時,鼓勵用户製作歌單、設置音樂評論區、雲村等內容來強化用户的社交屬性,營造羣體共鳴與培養使用依賴。

在2017年,網易雲音樂在杭州地鐵的一號線以樂評的形式投放了廣告。2018年1月,網易雲音樂在北京團結湖地鐵站搭建“鏡面長廊”,其實在當初的陳列區裏,“網抑雲”的調性就慢慢浮現,很多精選評論如“假如生活出賣了我,我希望是論斤賣”等等,為了引起大眾共鳴,也是以致鬱、自嘲等風格為主。

4月23日,網易雲音樂APP上線7週年之際,一封內部信發出,提出了網易雲音樂的企業使命——傳遞音樂美好力量,官方的表述是:用音樂連接起用户、音樂人、UGC創作者等廣大音樂愛好者,幫助他們不斷髮現、分享、傳遞其中的美好力量。

早期的網易雲音樂評論區,正是以分享為核心,是音樂同好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場所,當用户收聽音樂時看到了具有真情實感的評論,會記錄下來,或者通過點贊、關注等形式與其他樂迷建立聯繫。

但從近兩年開始,在部分人的眼中,從文藝範兒標籤定位發展的網易雲評論區,逐漸變成“傷感文學素材庫”,在他們看來,一代喪神太宰治更是被奉為“網抑雲之父”,網易雲用户只要引用他的《人間失格》中的句子,就能引發整個評論區的迴應與點贊。

一時間,網易雲音樂似乎成了眾矢之的,更多用户也開始以諧音“網抑雲”一詞來調侃這一現象,並逐漸衍生出各類表情包、視頻段子等,隨着“喪文化”的流行,其他內容平臺上也多了“網抑雲”相關話題,比如B站關於“網抑雲”調侃視頻,播放量都在百萬以上。

不可否認,網易雲音樂社區的確會出現一部分矯情、消極甚至虛假的評論,一方面是跟網易雲音樂的用户有關,網易雲音樂的低齡用户的佔比正在不斷增大。

根據2019年8月發表的《極光:國內在線音樂社區研究報告》顯示,網易雲音樂25歲以下的年輕用户佔比高達83. 5%,而這批年齡層的用户,也恰好是“青春疼痛文學”的主要創作者與受眾,畢竟早在QQ簽名流行時代,曾經的低齡用户也是矯情、故作高深的內容創作主力軍。

20200808090650879v2469gj1f1y0h4s

另一方面,音樂平臺的本身就與情感表達有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信息輸出方式成為主流,網易雲音樂雖然有社區功能,也並非熟人之間的社交工具,能夠聚集的用户多半因為情懷而來,加上一層陌生人的關係,用户也會更加肆無忌憚地在平臺上進行感性傾訴,也就導致了一些做作矯情、浮誇虛假的言論出現。

任何互聯網平臺的“財富密碼”,一向是與焦慮、消極、矛盾有關,這種類型的內容也更容易得到傳播,消極反饋比積極反饋對情緒的影響更大,人們總是更愛散發與傳播負面情緒。相比之下,平臺上積極、樂觀等“大而泛”的言論,也更容易被人自動忽視。被玩壞的梗,跟風的標籤

不同社區總會出現各自的梗。

就像知乎上總是“年薪百萬剛下飛機”、小紅書便是人均炫富、虎撲是“人均985、街薪30萬”、微博是人均追星族、網易雲音樂則是人均抑鬱症。社區必定離不開人,而有人的地方,就會形成某種風氣,也會出現某種刻板印象或偏見。

但對於平臺尤其是內容輸出平臺來説,想要塑造社區鮮明的風格文化,依然離不開用户的“為愛發電”。

比如知乎,今日頭條以及豆瓣小組等社區,都嚴重依賴用户的內容輸出,豆瓣通過畫風清奇的主題來體現其社區特色文化,而知乎和今日頭條則擁有眾多資深大V問答團隊以及優秀寫手,也就有了“人均精英”的説法。

隨着平臺在社區上的深入運營,基於分享的調性,用户越來越願意在網易雲音樂分享自己的情緒和觀點,在網易雲音樂構建的圈層化社區中,喜好相同的人更容易相互“感染”,從音樂出發,用户的感受和表達也會被放大。

“梗”由於認知與使用門檻低,更容易在平臺上得到廣泛傳播,比如最近的“爺青結”、“一起爬山嗎”、“逗鵝冤”等等,同樣,網易雲音樂被形容成“網抑雲”並得到廣泛傳播,並非用户真心認同梗本身的正確性,而是與梗背後的話題度、反差感甚至“趣味性”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網抑雲”的梗火了以後,在一些歌曲的評論區內甚至出現了很多複製粘貼的矯情言論,以及不少為了“抑鬱”而“抑鬱”的評論,也引發了不少平臺用户的反感,破壞社區氛圍,正如一名知乎用户所説,“玩梗適度”。

20200808090652122v246ygc0x7831i2

從“網抑雲”到“網愈雲”

從年初開始,“網抑雲”這個概念誕生在公共語境,基於網友的過度玩梗與不斷惡意引導,幾個月後,關於社區的負面評論不減反增。

這些現象顯然與網易雲音樂的初心相悖,網易雲音樂官方也不得不出面迴應與解決。

8月3日,網易雲音樂在微博首次迴應近期的“網抑雲”輿論,為此正式推出“雲村評論治癒計劃”,實行三大舉措,邀請心理專家、萬名心理專業志願者加入“雲村治癒所”,有萬名樂評達人組成雲村樂評團發起樂評徵集大賽。

同時,網易雲音樂還發布新版用户社區規範《雲村公約》,推出雲村派出所,向雲村全體用户徵集“警員”,監督評論區,制止虛假編造、謾罵攻擊的惡意行為,試圖通過加強對虛假評論的治理等形式來改善雲村社區氛圍。

8月4日,網易雲音樂又上線了“抱抱”功能,作為網易雲“雲村評論治癒計劃”的其中一步,“抱抱”功能的具體操作是,當用户在網易雲音樂對評論進行雙擊,進行抱抱後,評論右下方會出現兩個小人抱抱的動畫,同時對方的頭像也會提示收到了抱抱,此功能也是為幫助有消極想法的用户疏導情緒。

20200808090655122v246fvxhasrc33e

社區的核心機制在於主體間的關注與互動,處於互動關係中的個體通過情感上的共鳴,逐漸形成與社區有關的成員身份感,同樣,網易雲音樂在社區運營上,隨即推出了Mlog以及音樂人直播等多項功能,平臺創造更多的互動機會,讓雲村用户的黏性和歸屬感越來越強。

實際上,“人均抑鬱症”的標籤也未免過於激進,在網易雲音樂上,除了少數用户“喪言喪語”之外,也有温暖、積極、樂觀的評論,而且後者也佔據大多數。

比如會有用户真誠樂觀地為雲村同好加油打氣:

20200808090656290v246qccza3sldez

有人會圍繞小眾音樂的創作背景做詳細介紹:

20200808090657256v2461181q1fe7g3

也有人會圍繞歌曲本身展開美好的想象:

20200808090658611v246uh591kl4itv

可以看到,在平臺上,陌生人之間釋放善意與鼓勵的內容也非常之多。有用户就曾評論到:“網易雲是好多人的樹洞,大家在這裏找到了歸屬感和温暖。雖然素不相識,但我們可以彼此温暖,彼此鼓勵……”

總之,“網抑雲陰樂”的稱號基本源自於部分非網易雲用户對平臺的過度玩“梗”,温暖、樹洞才是更多網易雲音樂用户的感受。網易雲音樂不應該簡化成一個帶有負面含義的梗,其複雜多元的社區氛圍也不應該貧瘠到只剩下一種形容詞。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