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刘润:拥有财务思维,才能看懂行业秘密

劉潤:擁有財務思維,才能看懂行業祕密

刘润 ·  2020/08/08 09:32

文章來源於劉潤,內容來自訪談了財務專家閆靜老師

很多人對財務知識有一個誤解,覺得這是財務專業人士才應該掌握的。其他的員工、創業者、企業家不懂財務,好像也沒什麼關係。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財務,是每一位商業人士都必須要掌握的一門語言。

財務之於商業,就像法律之於政治。

很多總統都是學法律出身的。因為想要懂政治,你必須要先懂法律。

如果説法律,是政治的語言。那麼財務,就是商業的語言。

理解了財務,你才能透徹理解很多商業的基本邏輯。

1、收入、利潤、現金流

財務是商業的語言。要理解這門語言,我們就要從一些關鍵詞彙説起。

首先,財務語言中最基本的一組詞彙,就是收入、利潤、和現金流

閆靜老師説:利潤是收入的質量,現金流是利潤的質量。

什麼意思?

假如你問一個企業家,今年你公司的營收怎麼樣?他回答,今年我大概賣了5個多億,去年是3個多億。

你説,哇,那不錯啊,你今年漲了很多。那你今年賺了多少錢呢?

他回答,利潤跟去年差不多,去年賺了5000多萬,今年6000多萬。

你看,他雖然收入漲了2個億,但是利潤卻只漲了1000萬。利潤,並不隨着收入線性增長。

這説明他今年收入的質量,其實是不如去年的。

利潤,是收入的質量。

如果你去看每年福布斯世界500強的名單,按收入排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第一名都是沃爾瑪。

但是大家其實並不最關注收入的排名。大家最關注什麼呢?

關注市值。

今天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蘋果。

市值來自於利潤。

蘋果公司的收入雖然不如沃爾瑪,但是他的利潤要比沃爾瑪高很多。

所以,利潤,是收入的質量。

你接着問一開始那個企業家,你今年利潤有6000萬,那你給員工發獎金了嗎?

他回答,還沒有。因為利潤雖然有6000萬,但是賬上沒錢啊。客户的貨款還沒打給我,賬上的現金也都去進貨了。

你看,雖然在財務報表上,他的利潤有6000多萬,但是他賬上其實並沒有現金流。

即便賬面上賺了那麼多利潤,但是利潤還沒有變成現金進入他的賬户,想用暫時也用不了。

利潤是賬面上的,是人為造出來的。而現金流是真實存在的,是需要進賬、出賬的。

利潤和現金流的關係,就像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

自然科學是客觀存在的,而社會科學是需要人為解讀的。

只有到賬了的現金流,才是你真正的利潤。

否則,利潤就只是利潤表裏一個數字而已。

看利潤表,可以幫助我們看這個生意到底賺不賺錢。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現金流,這可以幫助我們看利潤到底有沒有到賬。

記住,利潤,是收入的質量。現金流,是利潤的質量。

我們觀察一家公司,不僅要觀察它的收入,也要觀察它的利潤和現金流。

收入代表市場規模,利潤代表賺錢空間,現金流代表承受風險的能力。

這三個指標都健康,公司才能長遠發展。

2、資產、負債

財務語言中的第二組詞彙,我們來講資產和負債

什麼叫做資產?什麼叫做負債?

資產,包括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應收賬款、存貨、以及固定資產。

那負債呢?

負債,包括預收款項、應付賬款、借款(包括銀行借款等)、以及股東權益。

為什麼股東權益也算作負債?

因為負債這個詞是由英文liability翻譯過來的,更準確地説,其實應該翻譯為「責任」。

既然股東給你投了資,那麼你就有責任給股東賺錢,這就是一種負債(責任)。

關於資產和負債(責任),我舉個具體例子。

假如你開了一家小賣部,那你有什麼資產呢?

你的賬上有一些現金,這是你的資產。

隔壁老王經常來你這喝啤酒,跟你説好先賒着,月底他發了工資再還。這就是一筆應收賬款,這筆錢責任上是屬於你的,這是你的資產。

你小賣部裏進的一大批貨,可以賣好幾萬塊錢,這些存貨,是你的資產。

小賣部的房子是你們家祖傳的,它是你的固定資產,也可以賣掉換錢,這也是你的資產。

現金、應收賬款、存貨、固定資產,它們都是你的資產。

這其中賣房子(固定資產)是最難的。賣存貨也不容易,但沒賣房子那麼難。應收賬款收回來要更容易。賬上的現金你取出來馬上就能用。

所以,固定資產、存貨、應收賬款、現金,它們的變現能力依次升高。

這些都是資產。

那你有什麼負債呢?

隔壁老王的兒子每天放學後要到你這吃零食,於是老王預先在你這裏存了500塊,讓他兒子來了想吃啥拿啥。

這500塊,就是預收款項,因為你還沒有完全兑現等額的零食給老王的兒子,所以這是你的負債。

這個月你進了一家糖果公司的糖果,你跟糖果公司説好,一個月之後再付款。這筆款就是你的應付賬款,這是你的負債。

開店的時候你向親戚借了2萬塊,這筆借款將來你要連本帶利地還給他,這是你的負債。

同時呢,你開店的時候你媽媽給你投資了5萬塊。這5萬塊不是你的,而是你媽媽的。你媽媽就相當於是你的股東。你有責任幫你媽媽每年至少賺回來8%。

否則她為什麼要投資你呢?

假如這筆錢放在銀行一年都能賺8%,現在她投資了你,如果你不幫她賺回來8%,那麼你就是失責的。

這是股東權益,這也是你的負債。

預收款項、應付賬款、借款(包括銀行借款等)、以及股東權益,它們都是你的負債。

知道了什麼是資產和負債,你就能透徹理解哪些東西是你的資產,可以變現;哪些東西是你的負債,絕不能花。

比如,理髮店儲值卡,共享單車的押金,這些都是負債。

這筆錢,你是絕對不能拿去花的。

否則,一旦經營不善,就會像ofo一樣,連用户的押金都還不上。

3、經營者、債權人、股東

財務語言中的第三組詞彙,我們來講經營者、債權人、和股東

這三個概念,很多創業者是分不清楚的。

因為很多人一開始都是拿自己的錢出來創業,他自己既是股東,又是經營者。

創業一段時間之後,發現錢不夠用了,怎麼辦?

他賣了自己的房子,這筆錢就直接拿來給公司用了。這筆錢不算入股,在賬目上做成了股東借款。

這個時候,他自己又成了自己公司的債權人。

那麼到底什麼是經營者、債權人、和股東?他們有什麼不同?

簡單來説,經營者是經營公司的人,他負責創造價值。

而債權人和股東都是投資人,區別在於,他們對風險和回報的要求是不同的。

債權人的風險小,但是收益小;而股東的風險很大,但是收益也更大。

我舉個例子。

假如你朋友想開一家餐廳,他找你借100萬,你也願意拿出100萬幫他。

那麼你就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直接把100萬借給他,收取利息,比如年化10%。

同時,他把他家的房產證放在你這裏抵押。

這個時候,你就是他的債權人。

因為你拿了他的房產證做抵押,他要是還不上錢,你可以賣他的房子,所以你的風險很小。

但相對應地,你的收益也是固定的,年化10%,不是特別高。

另一種選擇,你覺得他這家餐廳特別有前景,一年怎麼也能掙個30%,那你就可以投資他,100萬入股。

這個時候,你就是他的股東。

如果這家餐廳真的生意特別好,你就能分到很大的收益。生意越好,你的收益越高。

但是相應地,如果這家餐廳倒閉了,那你這100萬就血本無歸了。

所以,債權人和股東,其實都屬於投資人。

只不過債權人的風險小,但是收益小;而股東的風險很大,但是收益也更大。

經營者、債權人、股東,你要懂得區分這三個角色,理解他們各自的職能。

4、利潤率、投資回報率

財務語言中的第四組詞彙,我們來講利潤率和投資回報率。 

什麼是利潤率?什麼又是投資回報率?

它們難道不是一個概念嗎? 

其實完全不是。 

利潤率 = 利潤 / 銷售額。 

利潤率10%,指的是每賣100塊錢,你可以得到10塊錢的利潤。 

這裏面沒有投資的概念。 

而投資回報率 = 利潤 / 投資總額。

這裏面是有投資概念的。 

比如你做鞋廠,一年賣了1000萬的鞋,利潤率是10%,賺了100萬。聽起來很不錯。 

那你這個鞋廠的投資是多少呢? 

其實你的鞋廠投資了一個億。 

那麼你今年賺了100萬利潤,你的投資回報率就是100萬/1億=1%。 

利潤率10%,聽起來還可以。 

但是投資回報率只有1%,其實就非常不划算了。 

投資人還不如去買理財,都比1%要高。 

所以,利潤率和投資回報率,其實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很多人只關注利潤率,關注每年賺了多少錢,但是不關注投資回報率,甚至不知道投資回報率。 

但其實投資回報率才是衡量一家公司經營水平的指標。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只關注利潤率,不關注投資回報率呢? 

因為他們其實不知道這中間還有關鍵的一環。 

那就是,週轉率。

什麼是週轉率? 

週轉率 = 銷售額 / 投資總額。 

還記得剛才説的利潤率嗎?

利潤率 = 利潤 / 銷售額。 

如果你在等號兩邊同時乘以週轉率,看看會得到什麼呢? 

利潤率 * 週轉率 = ( 利潤 / 銷售額 )* ( 銷售額 / 投資總額)=  利潤 / 投資總額 = 投資回報率。 

利潤率 * 週轉率,其實就是投資回報率。 

所以,衡量一家公司的經營水平,這中間其實有兩個關鍵的中間指標。 

一個叫做利潤率,另一個叫做週轉率。 

很多公司只關注利潤率,但是並不關注週轉率。 

你可以把週轉率理解為對資金的使用效率。 

我舉個例子。 

你開了家小賣部,進了一個玩具放在櫃枱裏,一直都沒賣出去。 

一年之後,終於有人把它買走了。 

那麼這個玩具一年的週轉率,就是一次。

賣這個玩具佔用了12個月的資金。 

如果這個玩具的毛利特別高,有50%,50塊錢進貨,你賣了100塊。 

那麼在這件玩具上,一年下來,你賺了50塊。你覺得還不錯。 

同時,京東上也有這件玩具。 

京東的進貨價也是50元,但是它只買60元。 

所以它的毛利大約是16.7%。 

但是京東一年的週轉率,是10次。 

這也就意味着,它拿同樣的50塊錢,去賣這件玩具,一年下來,它賣了10次。 

它一共賺了10*10=100塊。 

它賣得比你便宜,毛利低,卻賺得比你多。最終,他的投資回報率還比你高。 

就是因為它的週轉率高,它對資金的使用效率更高。 

所以,你要明白,利潤率並不是唯一重要的指標。 

這中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叫做週轉率。 

利潤率和週轉率,決定了一家公司的投資回報率。 

而投資回報率,才是衡量一家公司經營水平的指標。

5、經營週期、庫存週期、現金週期

財務語言中的第五組詞彙,我們來講經營週期、庫存週期和現金週期。 

這組概念很多人甚至沒有聽過,但它們是商業世界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組概念。 

理解了經營週期和現金週期,你對商業的理解就會進入一個全新的高度。 

那麼什麼是經營週期?什麼又是庫存週期和現金週期? 

我舉個例子。 

你開了家小賣部,從上游供應商那兒進了一個玩具,你跟他説好,一個月之後再給他付款。 

然後你把玩具擺在了貨架上。一個半月之後,隔壁老王買下了這個玩具送給他兒子。

但是他説,這個玩具太貴了,一個月之後我發了工資再給你付錢好嗎? 

你想了想答應了,大家做鄰居這麼久,就讓他賒賬一個月吧。 

我們來捋一下時間線。

你從上游供應商那進貨,把玩具擺在貨架上,一個月之後,你給上游供應商付款。 

給上游供應商付好款,過了半個月,老王把這個玩具拿走了。 

又過了一個月,老王發工資了,他把玩具的錢付給你。 

所以,你從上游拿到貨,到你收到老王的貨款,這個過程總共花了2個半月。 

這2個半月,就叫做經營週期。 

經營週期,就是你從上游拿到貨,到把貨物賣出去收到貨款所需要的時間。 

那什麼是庫存週期? 

從你把玩具擺在貨架上,到老王把玩具拿走的這一個半月,就叫做庫存週期。 

庫存週期,就是你從上游拿到貨,到把貨物交給買家所需要的時間。 

換句話説,庫存週期就是貨物在你手上停留的時間。 

那什麼又是現金週期? 

你把貨款付給上游,過了半個月老王把貨拿走,又過了一個月,老王把錢付給你。這一個半月,就是現金週期。 

現金週期,就是從你把貨款付給上游,到你收到買家貨款所需要的時間。 

換句話説,現金週期就是你的資金被佔用的時間。 

我再舉個例子。 

京東的平均庫存週期是38天。 

也就是説,京東從上游拿到貨,到把貨物賣給你,平均只需要38天。 

而你在京東上買東西,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你付了款,京東馬上給你發貨。 

所以,京東的平均經營週期(從上游拿到貨,到收到買家款),也是38天。 

那京東什麼時候給上游付款呢? 

京東給上游付款的賬期,是60天。 

也就是説,京東從上游拿到貨的第60天,才會給上游付款。 

可是,京東的經營週期是38天。 

也就是説,京東從上游拿到貨的第38天,就已經把貨賣出去,並收到買家的貨款了。 

所以,京東的現金週期,是38 - 60 = –22天。 

也就是説,京東收到買家的貨款,再過22天之後,才會把錢付給上游。 

這也就意味着,京東根本就沒有花自己的錢進貨。 

京東是先把貨從上游拿過來,然後把貨賣出去收到錢,再過22天,才把錢給上游。 

相當於這22天的錢,京東其實是可以拿來白用的,就算放在銀行裏都有利息。 

這才是京東賺錢的祕密。 

零售行業的祕密,其實從來都不在商品差價裏,而在現金週期裏。 

零售行業,現金週期平均是-24天。 

也就是説,整個零售行業其實都沒在花自己的錢,而是在花買家的錢,玩現金遊戲。所以越賣越有錢。 

零售生意,因為賣貨環節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進貨環節的付款賬期很長,所以可以做到現金週期為負。 

那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一種生意,正好跟零售生意相反,進貨環節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賣貨環節的付款賬期卻很長呢? 

也有。 

大宗貿易,比如塑料。 

上游的中石化很強勢,進貨的時候必須現款結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下游的客户通用電氣也很強勢,要你60天賬期。你發貨60天,他才給你付款。 

這個時候,你的現金週期 = 庫存週期 + 60天。 

你就需要自己墊資幾個月。 

所以,大宗貿易的祕密,是你的資金成本。 

理解了這個邏輯,你在做定價的時候,就不能只考慮生產和運營成本,你還要考慮資金成本。 

很多老闆説,我這東西買進來也挺便宜,賣出去也有利潤,可為什麼最後虧錢了呢? 

就是因為他沒有考慮到資金成本。 

你的資金成本越低,你才越能在大宗貿易裏如魚得水。 

零售生意,和大宗貿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意。 

如果你不理解這個邏輯,那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錢是怎麼賺來的。 

這個時候你能賺錢,只是憑運氣。 

而憑運氣賺來的錢,早晚有一天,會憑實力賠光。 

你只有透徹理解了經營週期、庫存週期和現金週期,你才能理解這些行業的本質和祕密。

6、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財務語言中的第六組詞彙,我們來講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什麼是固定成本?什麼又是變動成本?

固定成本,就是不管有沒有收入,你每個月都必須要支出的成本。

比如房租,比如員工工資。

變動成本,就是隨着收入變化而變化的成本。

比如進貨,比如銷售佣金。比如廣告費。

當你沒有銷售的時候,你就不會進貨,也不用支付銷售佣金了。

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加在一起,就是你企業經營的所有成本。

在每個行業,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佔比都是不同的。

在經濟正常發展的時候,你可能並不會覺得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有什麼區別。

反正都是成本,只要總收入大於總成本,就能夠賺到錢。

可是,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比如這次新冠疫情),收入突然停止的時候,如果你的固定成本佔比太高,那麼風險就會很大。

所以,為了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你可以變固定成本為變動成本。

具體怎麼做呢?

比如,把一些業務外包。

我舉個例子。

當京東這樣的電商,開到七、八線城市的時候,需要考慮物流的問題。

如果自建物流體系,就需要養一大批人員、倉庫、車輛等等,這些都是固定成本。

但是如果把物流業務外包給其他快遞公司,那麼這部分的成本就變成了變動成本。

有一單生意,才會有一單物流成本。沒有生意,就不會有物流成本。

具體作為固定成本,還是變動成本,這需要考慮生意的規模。

並不是説變動成本就一定更省錢,只是當你的業務量達不到的情況下,選擇外包,變固定成本為變動成本,你的成本就會更低,抗風險能力也會更強。

對於製造業,在特殊時期,不一定每一個模具、零件都要自己建車間來生產,可以選擇委外加工,甚至從外部採購,來把這些固定成本變為變動成本。

生意好的時候,大家對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不敏感,總覺得我能做的就自己做了,為什麼要外包,讓人家來賺我的錢呢?

但是一旦發生突發情況你就會發現,如果什麼都自己來做,固定成本佔比就會太高。

這個時候,你的抗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弱。

所以,一定要管理好固定成本,來增加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以後遇到危機時,才能比較從容。

最後的話

這篇文章很長,但是我希望你一定要把它看完。

不但要看完,還要看很多遍,真正把它看懂,把這些財務思維用在平時的思考裏。

財務就像透視商業的X光,通過它,你才能看透很多商業的基本邏輯。

作為一個商業人士,你一定要懂得怎麼去看財務的X光片。

就像在醫院中,雖然做片子的是X光室,但最會看片子的人,其實是治病的醫生。

在企業中也是同樣。

雖然做財務報表的是財務人員,但其實最應該懂財務報表的人,應該是企業的管理人員。

因為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祕密。

如果不知道這些祕密,你在業內摸爬滾打多少年,都不算入行。

而這些祕密,有時候必須擁有財務思維,你才能夠看得懂。

最後,我們要感謝閆靜老師,給我們帶來這麼精彩的內容。

祝你能早日掌握財務這門高級語言,用它來看透商業世界,掌握行業祕密。

編輯/elisa

文章來源於劉潤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