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A股超级重磅:新版上证综指来了冲击4000点?最全解读

A股超級重磅:新版上證綜指來了衝擊4000點?最全解讀

中国基金报 ·  2020/07/22 08:40

7月22日,也就是今天,億萬股民迎來A股兩件大事情。

一是上證綜合指數30年來首次調整。第二是高達1800億的科創板解禁,估計又要見證歷史了。

基金君看到有些分析説新版上證綜指要到4000點,另外科創板天量解禁也要對市場造成衝擊?

究竟真相如何?基金君一一分析。

新版上證綜指,長牛慢牛終於來了?

30年的上證指數,A股的温度計,終於迎來修訂。

上證綜指改編一直是很多的人的提議,而指數其中也的確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隨着市場的發展,已經不能客觀的反應市場的發展格局,適當的調整,有利於指數更加合理的反應股市發展現狀。

1991年7月15日,上證綜指作為A股市場第一條股票指數首次發佈,且核心編制方法沿用至今。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上證綜指編制方案修訂多有呼聲,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包括兩會代表委員在內的部分專家和市場人士再次提議對上證綜指編制方法進行完善。

上證指數經常被熱議,在於指數表現和國內GDP增速完全匹配不上,如2000年到2020年,GDP增長了10倍,而上證指數只漲了50%。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滬指失真問題不是一個新問題,至晚從2006年開始,“滬指失真”已經成為一個市場上上下下盡人皆知的專有名詞。對於A股投資者來説,可能經常會疑惑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滬指沒有充分體現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中國經濟實現了長達三四十年的高增長,2000年中國GDP突破10萬億元,2019年已達99萬億元。而上證綜指在2000年就已經達到2000點,2020年為何仍未突破3000點,10倍的GDP與50%的股指漲幅,反差不可謂不大。

其實,如果以滬市總市值來看,經濟總量的增長是得到了充分反映的。2000年上證總市值約3萬億元,2019年底已達35萬億元,同期GDP從10萬億元到99萬億元,兩者都是10倍左右的增長,幅度相當。但為何指數總是不漲呢?為何滬指沒有充分體現出這種增長呢?

由此,上交所於6月19日宣佈,自7月22日起修訂上證綜指的編制方案。

此次修訂的內容包括:

一、指數樣本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從被實施風險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將其從指數樣本中剔除。被撤銷風險警示措施的證券,從被撤銷風險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將其計入指數。

上證綜合指數樣本中包含數十隻風險警示股票,剔除該類股票對指數本身影響較小,但有利於發揮資本市場優勝劣汰作用。

二、日均總市值排名在滬市前10位的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三個月後計入指數,其他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一年後計入指數。

東北證券分析,上證指數編制調整中最能增強上證綜指表徵能力的措施是對新股納入時間的改變,預計提振後續指數走勢。

過去上證綜指在新股上市後第11個交易日統一納入。從過去的經驗來看,A股在上市10天-3個月之內基本上處於未來一年股價的高位區間,這個現象在2010-2020這10年間除了2014年全部存在。若綜合10年的數據來看,新股上市10天到3個月時,相對發行價漲跌幅中位數在100%-110%之間,而上市1年後該值則跌落到50%。本次調整將過去這個拖累項大幅削弱。

舉個例子,指數編制的修訂,避免了新股上市初期非理性爆炒對指數的拖累、最極端的是2007年中石油上市,權重佔比較大,股價跌到只剩零頭,上市十幾年累計跌幅超過90%,拖累上證指數。如果沒有貴州茅臺、等大盤牛股的貢獻,上證指數可能比現在的點位更低。

三、上交所上市的紅籌企業發行的存託憑證、科創板上市證券將依據修訂後的編制方案計入上證綜合指數。

上證綜指目前行業構成來看,金融、交運、化工、採掘等傳統週期性行業佔比較高,而消費、醫藥、科技等代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方向的新經濟行業佔比則相對較低,尤其是以半導體、科技硬件、互聯網、軟件、高端製造等為代表的科技行業,佔比明顯低於這些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

在上交所推出科創板之前,眾多新經濟的代表性公司多將上市地點選擇在深圳、香港,甚至海外,這使上證綜指在過去十年的表現未能完整地反映中國經濟增長全貌及結構性特徵。科創板的推出,一方面為諸多科技創新型企業在上交所上市打開大門,另一方面,將科創板證券納入上證綜指則將直接提高指數中科技類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佔比,是對上證綜指行業構成的有益補充。

上證綜指要跳空到4000點?

昨日晚間,基金君注意到,有微博網友貼出分析稱,大盤就要到4000點

其實這個説法來源於一份研報,光大證券金融工程團隊認為,修訂後上證綜指收益能力略有改善。該團隊參考上證綜指新的編制方案,模擬新上證綜指,可以看到整體的收益有所提升:修訂後的上證綜指自2000年以來年化收益為5.47%,相比原始指數的3.67%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截至6月19日),作為具備A股市場晴雨表功能的指數,將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資者的信心。

根據該團隊模擬,新上證綜指目前點位約在4000點左右。

光大證券金融工程團隊提醒,由於在計算個股收益率時採用的是復權收盤價,因此上圖中的新規則下的指數表現中包含了分紅的部分收益,不過即使扣除了上證綜指的歷史分紅,新規則下的指數仍然在收益表現上略微優於原始指數。

據上交所,本次上證綜合指數編制修訂的實施,借鑑國際代表性指數編制調整的做法,擬採用無縫銜接的方式進行,即指數編制方案變更生效日點位與前一交易日點位無縫銜接,生效日實時點位基於前一交易日收盤點位及樣本股當日漲跌幅計算。因此,上證綜合指數編制修訂的實施不會影響上證綜合指數的連續性,不影響投資者觀測市場行情。

分析認為,新經濟公司有望為上證綜指帶來長牛行情。隨着一批中國高科技公司陸續科創板上市、一批中概股科技公司迴歸A股發行CDR,上證綜指中科技行業佔比將不斷上升,有望帶動大盤持續攀升,擺脱十年3000點的“魔咒”,帶來A股投資者長期期盼的長牛行情。

科創板一週年

天量解禁也來了

科創板開板運行一週年,部分鎖定一年期的首批科創板首發股份、機構配售以及戰略配售股份即將解禁,7月解禁規模2151億元,為年內第一大解禁量。首批科創板解禁壓力主要集中在7月22日當天,解禁規模按照上一個交易日計算,高達1800多億。佔全月科創板解禁規模的97%。

基金君整理了一個表,大家湊合看一下。中微公司、瀾起科技、虹軟科技、睿創微納解禁市值高達百億元。以7月21日收盤價計算,4家公司解禁總市值合計1000多億元。

華泰策略研究團隊認為7月22科創板流動性或將面臨較大壓力,短期股價或承壓,並或對科技板塊形成一定擾動。但持續大幅衝擊的可能性較小,對個股影響大於整體股市影響。

從投資者類型看,7月22日,科創板解禁規模中屬於創投(含股權投資機構)的佔比最高(79%),華泰策略團隊認為這些投資者解禁後減持意願或較強,而保險、年金、養老金、社保基金等作為中長期資金解禁後短期內減持意願或較小,但該部分資金佔比相對較小。

華泰策略團隊認為,7月22當天科創板解禁高峯(金麒麟分析師)會形成供給壓力衝擊,流動性或將面臨較大壓力,短期股價或承壓,並或對科技板塊形成一定擾動,其中解禁規模佔流通市值比重較大的個股面臨調整的壓力相對更大,尤其是解禁規模中創投機構佔比較高的個股更需重視。但持續大幅衝擊的可能性較小,解禁前心理衝擊(風險偏好衝擊)大於實際減持效應,對個股影響大於整體股市影響。

從解禁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效應看,華泰策略團隊認為主要可以分為兩類:

一是解禁前效應(更多是心理衝擊),解禁信息屬於歷史公開信息,其實並沒有增量信息,上市公司需提前日公告解禁信息(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須提前3個交易日發提示性公告),解禁前股價下跌更多是投資者出於風險迴避的需求而引發的拋售行為;

二是解禁後效應(實際減持效應以及減持帶來的羊羣效應),一方面,解禁後股東減持行為將使得個股供求情況惡化,導致股價下跌,另一方面,也會引致其他流通股東的拋售行為,進一步加大股票的供給壓力,導致股價繼續下跌。

歷史經驗表明,解禁高峯與股市下跌並非一一對應。

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大規模解禁並未對市場形成大幅衝擊。

從解禁日收益率看,華泰策略團隊認為解禁收益率是影響解禁股份股東減持意願的關鍵性因素,一般來説,解禁收益率越高,股東解禁後減持的意願更強烈,而解禁收益率越低,上市公司股東解禁後減持的概率則越小。

7月22日,科創50指數也將推出,華泰策略團隊認為相關指數型基金、ETF或將陸續成立,並吸引增量資金入場,同時科創主題基金(截至2020.7.7,科創主題基金共41只,合計管理規模335億元)也可通過詢價轉讓、配售、大宗交易等方式承接解禁後減持股份,一定程度可以緩解股票供給增加所帶來的衝擊。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