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买不到“武松”,买“武大郎”行不行?

買不到“武松”,買“武大郎”行不行?

思想钢印 ·  2020/06/14 21:05

能不能買「武大郎」?

有些問題問出來,答案似乎就出來了。

誰都知道「武大郎」不能代替「武松」,但實際投資中,我們最經常犯的錯誤就是——明明出門想買的是「武松」,市場轉了一圈不知怎麼就滿倉「武大郎」回家了。

比如説,大家都説調味品中的海天味業好,產品有味覺記憶,消費粘性導致高復購率,再加上管理好渠道好,一聽就想終生滿倉,但K線圖一打開,三年漲四倍,近70倍PE,再往下看,中炬高新、恆順醋業,個個都讓你得了「恐高症」,再找找,還真有便宜的,蓮花味精,才30倍PE,好歹也是個天天打廣告的牌子,就買他了。

買「武大郎」,本質上是買「比價效應」,它的心態有三種:

心態1——性價比:「武松」好是好,但是太貴了。再説,武松不也有發配滄州的時候嗎?「武大郎」雖然矮點,不也娶了潘金蓮嗎?

心態2——博弈:再好的「武松」,漲多了也會跌,再孬的「武大郎」,跌多也會漲,

心態3——困境反轉:憑什麼「武松」一輩子都是「武松」,「武大郎」一輩子就該是「武大郎」?

所以,有嫌恆瑞醫藥太貴買華東醫藥、復星醫藥的,嫌益豐藥房貴,買老百姓、一心堂的……

例子舉出來,大家可能又覺得「武大郎」也不一定賺得錢少,後者也是散户最愛。股市是一個「專治各種不服氣」的地方,如果只買「武松」不買「武大郎」的策略永遠有效,早就沒人買「武大郎」了。

事實上,「武大郎」跑得比「武松」快的事情,股市還是很多的,這才是很多人想在「武大郎」身上下注的原因。

所以,到底該不該買,我們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心態1的背後:短線不講基本面

這三種買「武大郎」的心態,對應着「短線、中線、長線」三種投資邏輯:

心態1——不屑:「武松」好是好,但是太貴了,不值。武松也不有發配滄州的時候嗎?「武大郎」雖然矮點,不也娶了潘金蓮嗎?

心態1的背後折射出股市的一個規律:個股短期走勢(一個月以內)與基本面無關,與估值無關,與漲跌幅也無關,只與資金的進出有關。

再垃圾的公司,只要有足夠的資金量,短期內翻幾倍並不少見。所以短線選手並不在意「武松」還是「武大郎」,重要的是股價的趨勢、題材。

相反,在市場熱點題材炒作中,業績越爛的「武大郎」,遊資越喜歡,因為「武松」往往有大量機構持有,一旦被炒高,引發機構出貨。而「武大郎」們沾了「武松」的光,反而容易引發散户跟風盤,短線常常是「武大郎」漲得更快,最經典的就是去年5G通信設備中,遊資爆炒的東方通信。

價值投資者雖然自稱長線投資,但人性的都是「看短不看長」的,往往三天股價不漲,就疑神疑鬼,「武大郎」再一漲,就信仰崩潰。

從短期看,「武松」可能被分配滄州,流離失所;「武大郎」小本穩健經營也買得起門面房。

但長期而言,「武松」的人生是一個個臺階向上,「武大郎」只能原地折騰;「武松」遇上貴人就能成為梁山好漢,「武大郎」的人生巔峯娶了潘金蓮,反而為他招來殺身大禍——東方通信已經從最高點下跌了64%。

不過,即便是從中線角度看,有一些「武大郎」確實也可能漲得比「武松」好,這就是心態2反映的股價現象——均值迴歸。

心態2的背後:均值迴歸

心態2——再好的「武松」,漲多了也會跌,再孬的「武大郎」,跌多也會漲,

心態2的背後是「均值迴歸」理論,它認為股價圍繞價值中樞波動,任何偏離均值的高收益都有向均值迴歸的傾向,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漲多了也會跌,跌多也會漲」。

「均值迴歸」理論在股市分析中的應用很廣泛,技術分析中很多指標都屬於「均值迴歸」,價值投資中最著名的「遛狗理論」也屬於「均值迴歸」。區別在於,前者是股價的迴歸,後者是估值的迴歸。

那這個理論對不對呢?我覺得對於90%的公司都是成立的,大部分公司沒有護城河、管理水平一般,其經營狀況完全取決於行業、競爭對手和政策風口,業績缺乏長期的成長性,股價因此也是圍繞「均值」隨風飄動。

很多資深投資者自然得出這個經驗:既然漲多了,「武松」也會跌,跌多了,「武大郎」也會漲,那麼,買不到「武松」,「武大郎」不也挺香的嗎?

「均值迴歸」有沒有用,取決於「武松」和「武大郎」的對比,很多週期性行業、夕陽行業,「武松」和「武大郎」都屬於這90%的公司,只是規模不同,「均值迴歸」策略當然是可以的,便宜就是硬道理。

這就是第一種——

第一種:行業賽道一般,連龍頭也就只是混個温飽,「武松」和「武大郎」都屬於那90%。

但如果「武松」和「武大郎」分屬10%和90%,「買武大郎」的策略就錯了,納斯達克指數十年漲了6倍,70%的股票都是跌的,只有7%的公司跑贏指數;A股從2017年以後也是藍籌股的行情。「武松」和「武大郎」的「均值」差距只會越拉越大,這就是第二種——

第二種,龍頭太強,行業規模又無法增長,「武大郎」未來可能連湯都喝不上。

當然,還有第三種——

第三種:雖然規模不及龍頭,但各有特色,比如五糧液與茅臺;或者雖然整體不如龍頭,但賽道好,「武大郎」也增速不亞於「武松」,比如調味品行業。

這一類個股往往都是有長線投資價值的,而「均值迴歸」是一個典型的中線策略(一年以內),對於這一類「武大郎」,我們應該有更好的投資策略。

這就是心態3背後的投資心理。

心態3的背後:低估值策略

心態3——不服氣:憑什麼「武松」一輩子都是「武松」,「武大郎」一輩子就該是「武大郎」?

心態3也有一定的道理,在一個股票上長線賺到錢,通常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長期持續成長(高成長策略),另一個是買入的估值足夠低(低估值策略)。

如果在一個高成長的行業,放棄高估值的「武松」,選擇低估值的「武大郎」,其背後就是「低估值」策略。

歐美的低估值策略中有一個「PB-ROE估值模型」,就是在那些相對盈利能力較強(高ROE)的公司中,選擇低估值(低PB)的投資標的。

低估值策略對A股是否有效呢?我看過天風證券策略團隊做過一個回測,以股票的歷史估值區間為標準,低估值策略在兩種情況下可以跑贏市場平均收益:

第一種是持股一年以上,到了三年就很明顯了,而一年以內,低估值策略是無效的。

第二種是增長率在0~30%的正常水平,低估值策略相對有些效果,但高於30%或負增長的情況下,低估值策略也是無效的。

所以,長期選擇低估值的「武大郎」,除了公司質地本身很好外,最好是消費類穩健成長標的,而且要做好持股三年的思想準備。

低PE不等於低估值

「武大郎」策略有一個認知缺陷,很多人把低PE當成低估值。

比較低級的錯誤是不同行業的PE進行比較,買了一堆銀行股、週期股。這類錯誤比較明顯,通常吃過一兩次虧就不再犯了。

還有更有迷惑性的錯誤,在同一行業中買入PE水平明顯低於同行的。

殘酷的是,低PE並不等於低估值,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安全邊際,可以做一道簡單的算術題。

假設一個板塊的正常估值是30倍,甲公司40倍的高PE掉到正常的30倍,下降25%,乙公司20倍的低PE掉到更低的15倍,也是下降25%——事實上,後者並不比前者少見,低PE帶來的安全邊際只是一種幻覺。

更糟糕的是,高PE掉到正常PE,並不會出現業績下降,而是增速從30%掉到20%;而從低PE到更低的PE,常常伴隨着業績持平或下降,比如估值下降25%,業績下降10%。

比較一下兩家公司上的虧損:

高PE個股上的虧損:估值下降25%,業績上升20%,持有一年的虧損為0.75*1.2-1=-10%。

高PE個股上的虧損:估值下降25%,業績下降10%,持有一一年就是虧0.75*0.9-1=-32.5%。

低PE不等於低估值,這個錯誤很常見,比如大家總是因為看好恆瑞,但又覺得估值一直很高,所以留言中常常有人問我,華東、復星醫藥這些能不能買。

如果你看好這些標的本身,那沒有問題,按你自己的邏輯買,但千萬不要因為恆瑞貴,就去買類似業務結構的低PE公司。

低PE有低PE的原因,華東的問題現在已被證實,市場被證明是有效的;復星的「投資公司邏輯」我之前也説過,很多人不信。不信也沒關係,公司還是好公司,但如果基本面不變的話,PE永遠不會向恆瑞看齊。各路資金不是傻子,像醫藥這種永遠的熱點,能挖掘的不會漏掉。

總結為「買武大郎」策略的兩個注意點:

第一,你可以覺得「武大郎」更有潛力,可以買它,也可以基於「均值迴歸」而中線持有「武大郎」,唯獨不能因為低PE而買它。

第二,如果你看好「武松」,又覺得貴,那就耐心等待,機會一年總會給一次,絕對不能因為買不到武松就去買武大郎,這不是投資邏輯,而是認知偏差。

編輯/gar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