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行为金融学告诉你:散户如何才能跑赢大盘,成为5%~10%的盈利者?

行爲金融學告訴你:散戶如何才能跑贏大盤,成爲5%~10%的盈利者?

36氪 ·  2020/06/11 00:05  · 熱門

中國有1.5億投資散户,他們的投資業績如何,你知道嗎?

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説,他們買了行情不錯的股票,獲利也頗豐,那麼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

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現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教授在《投資者的朋友》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他説,投資者在進行投資的時候,會有非常強烈的選擇性記憶,他們往往會對自己獲利的交易印象深刻。同時他們在相互溝通的時候,也存在選擇性偏差,他們經常會在和朋友炫耀自己的投資業績,談論最近買了哪些優質的股票,或者展示這些股票讓自己獲利多少。

但如果我們綜合考量他們整個投資組合的業績,就會發現他們的投資業績可能並不怎麼樣。這種現象導致的後果就是,在市場上經常聽到類似「投資很容易,賺錢很容易,只要買股票就可以賺錢」這種説法,而事實是大部分散户基本上都不可能通過股票交易獲得超過大盤的投資表現。 

朱寧教授在書中引用了一份臺灣股市5年的研究數據佐證這個結論:

加州大學、北京大學和臺灣政治大學通臺灣股市 5 年完整的交易記錄,發現看起來默默無聞的散户在這 5年中損失的資金一點也不亞於機構投資者。

臺灣散户在5年裏損失的總金額約為 9400 億新臺幣,約合 340 億美元。每年的交易損失在 68 億美元左右。這幾乎與機構投資者在投資歷史中規模最大的幾場損失不相上下。

如果把臺灣散户的損失放到臺灣整體經濟規模中,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損失的規模:該損失約佔臺灣地區每年 GDP(國內生產總值)的 2.2%, 約為每年在交通運輸和媒體方面私人消費額的 33%,約為用於購買服裝的消費額的 85%,或者用於購買能源和燃料方面消費額的 170%。 

除此之外,行為金融學相關的研究也表明,在很多國家的資本市場裏,僅有5%~10% 的散户可以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裏有持續跑贏市場的優異表現,而絕大多數散户的長期投資業績並未能跑贏大盤。

那麼為什麼散户總是跑不贏大盤,賺不到錢?

朱寧教授重點總結為以下幾點:

①選股:「熟悉的」股票

中國市場上有 2000 多隻股票, 美國市場上的三個主要交易所有 14000 多隻股票,對散户來説,在成千上萬只股票中選擇合適的投資對象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都知道,信息是影響投資選擇最重要的因素,誰先掌握真實的信息,誰就能率先拔得頭籌。但現實是,散户獲取信息的渠道過於單一,他們往往只是關注曾經聽説過的、「熟悉的」股票。

有些基金經理每天可能會花 16 個小時進行投資研究。而散户因為忙於工作,每天用於考慮投資策略的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他們獲取的信息量遠遠不夠。

而且更重要的是,機構投資者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過電話會議、實地調研、參加公司路演等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而個人投資者只能通過媒體報道以及親朋好友這些熟人的信息。

由於獲取信息的渠道過於單一,媒體上報道什麼,散户就容易相信什麼。因此有些基本面非常好的公司,僅僅由於宣傳力度不夠而被投資者忽略。相反,有些公司即便在財務方面出了問題,但只要與媒體關係好,這些負面消息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被隱瞞,進而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

散户還總是對於自己熟悉的股票青睞有加。第一種熟悉來自地域方面。我們生活的城市中,有同事、親戚、朋友 和各種各樣的社交圈,我們自然可以通過他們對本地的公司有更多瞭解;第二種熟悉則是投資者就在某家上市公司工作,他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對公司的背景、業務以及某個高管有所瞭解;第三種熟悉涉及行業,如果投資者本身在高科技行業工作,就會對高科技行業有所瞭解。如果投資者從事化學行業,就會對化學行業有所瞭解。

但遺憾的是,這種直觀感覺和對投資目標的感性認識,並不能真正給散户帶來優異的投資業績。相反很多投資者在錯覺指引下,對自己的投資越發有信心,進而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此外,朱寧教授在書中還説過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公司名稱、股票代碼以及名字的複雜程度,都會影響投資者購買股票的積極性。

比如在互聯網泡沫的時候,很多公司在名字中加入「.com」;在 20 世紀 50 年代電子風靡時,很多公司把名字改成以「tronics」結尾;中國投資者喜歡買代碼以 8 和 6 結尾的股票;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股票代碼很少以 4 結尾;在中國股市中,三個字的股票比四個字的股票更受散户歡迎。

投資本應該關注公司的基本面、業務發展潛力和贏利水平,但股票代碼、公司名稱以及名稱複雜程度等等因素卻也實實在在影響到了散户的抉擇。

②交易:過於頻繁

研究者發現,無論在國際資本市場,還是國內 A 股市場都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散户的交易非常頻繁,而且與國際平均水平相比,中國散户的交易顯得尤其頻繁。然而包括朱寧教授在內的很多研究者發現,散户交易頻率和投資業績之間呈負相關。也就是説,交易越頻繁的投資者,投資業績越差。

無論是散户、機構投資者,還是券商,都應該瞭解驅使投資者進行交易的真實原因。當我們對這些原因有所瞭解之後,在進行股票交易之前,最好先想想,自己交易的理由是不是與這些原因吻合。

首先,交易最重要的驅動力應該是信息優勢。市場上股價的波動大體上是由信息推動的:公司有利好消息時,股價上漲;有利空消息時,股價下跌。作為投資者的我們每天會獲取很多信息,但這些信息是否對投資有幫助,或者我們是否比其他投資者更早更準確地掌握這些信息, 才直接影響交易這一決定。

其次,流動性。比如子女要去美國留學,家長手裏沒有現金,就需要賣掉一些股票,目的是實現金融資產和實際生活開支之間的平衡。

再者,税收。這在中國還不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但在很多其他國家,資本利得和投資紅利都要繳税,而投資資本損失則免税。所以很多家庭會在當年 12 月 31 日前,把虧損的股票賣掉,為的就是能在當年利用投資虧損來避税。

最後就是投資組合的再平衡。什麼是再平衡呢?假如一個人持有兩隻股票,成本價都是每股 10 元,現在一隻漲到了每股 100 元,一隻跌到 了每股 5 元。剛開始他認為兩家公司一樣好,如果投資者對這兩家公司前景的看法沒有改變,那麼就會賣掉一些已經賺錢的股票,用其中一部分資金購買不怎麼賺錢或者虧錢的股票,目的是平衡整個投資組合。

除此之外,投資者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於風險的偏好有很大差別。年輕人在剛剛大學畢業的時候傾向買股票,而隨着年齡的增加,有了更多的壓力和約束,會更傾向於投資安全性更高的產品。

信息優勢,流動性, 税收,投資組合的再平衡,風險敞口的調整。除了這幾個原因之外,別人給你的小道消息,名嘴推薦股票的宣傳,以及某些上市公司在高速公路旁邊豎立的廣告牌,都不應該成為投資者進行交易的原因。

③投資組合:缺乏真正的多元化

投資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投資者要多元化投資,以便分散風險,但是散户的投資決策往往和教科書中的理論相去甚遠。

一項針對美國某家大型券商的散户的研究表明,其中 30% 左右的人只持有一隻股票,20% 左右的人只持有兩隻股票,10% 左右的人持有三隻股票。也就是説一半以上的散户的投資組合裏只有不超過三隻股票。

為什麼散户的投資組合如此集中?

首先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多元化投資的重要性,或者説不想進行多元化。這在一定程度上跟我們之前提到的「過度自信」有關。投資者在每次決定買入某隻股票的時候,都自認為已經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對這家公司已經非 常瞭解。他們堅信自己買入股票後一定會賺錢。

另一個原因是,對某隻股票或者某個行業比較熟悉。人喜歡規避損失,也喜歡規避不熟悉的環境和不明確的信息。因此投資者就會盡可能尋找自己比較熟悉的投資標的和投資機會。比如朱寧教授在研究芬蘭投資者的行為時發現:在高科技行業工作的芬蘭投資者更有可能購買高科技領域公司的股票;在能源行業工作的投資者傾向於購買能源企業的股票。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散户對多元化概念的理解也存在誤區。

散户在考慮分散投資組合風險時,更多關注投資組合中股票的個數,而不是各只股票收益之間的相關性。因為投資者相信自己對於某個領域特別瞭解,或者之前因某種板塊獲利,故對它青睞有加。但研究證據表明,投資組合是否充分多元化更大程度上與股票之間的相關性有關,而不是股票的個數。這種只增加股票數量的多元化方式,結果卻導致投資組合的風險並未得到有效分散。

④擇時:滯後的「最新消息」

為什麼眾多散户沒能把握住合適的時機進行交易呢?

投資者的行為是對市場信息做出的反應,但究竟什麼是信息呢?散户可能會把今天的消息、昨天的信息甚至一兩個月前的信息當成一則好消息,並藉此進行投資。事實上,只有新的信息才會對市場產生影響,且影響程度會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

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公司路演以及同公司高管溝通獲得第一手信息, 而散户通過讀報、看電視和與朋友交流獲得的信息往往是滯後的,而且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在傳播過程中都會有損失。當他們得知消息殺入市場時,其他人尤其是機構投資者可能早已買入股票並將股價推高。

除此之外,人們傾向於藉助過去發生的事情來預測未來。一家公司如果在去年表現好,我們往往會認為它在今年的表現也會不錯。相反,如果一隻股票在去年表現差,我們就會認為它在今年也不會好轉,因此不願意進行投資。正是受到上述思維模式的影響,投資者經常會犯「追漲殺跌」的錯誤。

擇時、交易、選股、多元化組合,在投資的方方面面,阻礙我們作出正確決定的真正敵人恰恰是我們投資者,自己的人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教授在給《投資者的敵人》的序言裏,寫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投資是一項反人性的活動。

與此類似的是,股神巴菲特也説過:「我的價值投資的理念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就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就貪婪的逆向思維。」

這就是行為金融學存在的意義。

這一門橫跨經濟金融學、心理學、 社會學、行為科學的交叉學科,能幫助散户更好地瞭解自己的行為偏差和侷限,對於提升投資收益至關重要。作為投資者的朋友,行為金融學為散户提供的是關於市場和自我「第一性」的認識。

編輯/Ra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