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不要怕,美股是“技术性调整”?

不要怕,美股是“技術性調整”?

新浪美股 ·  2020/05/25 01:23

自4月來,美股強勁反彈,美股三大股指均由技術性熊市轉入技術性牛市,納指甚至收復了此前暴跌的全部失地,年內累計上漲3.92%。標普500指數自四月中旬上漲至2750點-3000點進入橫盤震盪,上週亦是如此,這使得投資者更傾向於維持持倉。

如果市場能夠突破200日均線並保持在這一水平,這將表明牛市又回來了。這將使市場關注的焦點從重新測試先前的支撐位,轉向推高至歷史高位。但鑑於目前宏觀層面的經濟災難:3300萬人失業,4月份消費者支出下滑16.4%,疫情拐點尚未明確....

所以,3月份的暴跌到底是“技術性調整”還是“熊市”的開端呢?下面我們分別從4個技術性觀點“趨勢”、“估值”、“均線”、“熊市始於‘調整’”以及2個宏觀觀點“不要和美聯儲作對”、“危機預兆”給出答案。

1.牛/熊趨勢

股票價格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參與者“心理”的反映。所以,通常我們在評估“牛市”或“熊市”時,會用“±20%”這一技術性尺度來衡量。問題就來了:美股經過了長達10年的牛市,價格已經遠遠超過了長期趨勢,這20%的標準仍然有效嗎?

首先我們來確認幾個基本的概念:

“牛市”是指市場價格在一段長期時間內趨向於上漲。

“熊市”是指市場先前的價格上漲停止,逐漸開始下跌。

下面的區分也很關鍵:

調整(Corrections)”通常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不打破價格的大趨勢,並很快被市場反轉到新的高點。

“熊市”則是隨着價值迴歸,市場價格在長時間內的震盪下跌或下跌。

回到近期標普500指數的月度收盤數據,3月份的“調整”事實上非常迅速,但並未打破此前長期看漲的趨勢。這表明,只要月度趨勢線保持不變,始於2009年的牛市就不會受到影響。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是市場正處於頂部。2018年和2020年的峯值目前正在形成頂部的“左肩”和“頭”。主流的趨勢線是從2009年的低點開始的牛市趨勢。顯然,近期沒有突破牛市趨勢線的新高的市場峯值仍可以定義為“熊市”。

2.股市估值

從美股市場估值上來講,3月份的暴跌也只是一次“調整”而非“熊市”。

下圖顯示了從1871年開始標普500指數牛市/衰退的歷史,數據來自羅伯特·希勒博士。在這裏,牛市和熊市的關鍵區別在於估值,牛市的定義是估值的擴張,而熊市的定義是估值的收縮。市場“調整”對估值的影響往往很小。

在牛市時,即使在“調整”過程中,估值仍然會保持高位。然而,在熊市期間,隨着價格調整以適應更弱的盈利增長,估值往往會受到擠壓。

如上圖所示,最近幾周估值的飆升表明,市場仍處於“調整”過程,而不是“熊市”。

當然,我們必須考慮到美聯儲釋放的海量流動性對估值迴歸的干擾,這讓上面的分析充滿風險。如果我們要確認3月份只是一次“調整”,那麼企業盈利將需要迅速恢復到以前的水平,以支撐當前的估值水平。然而,考慮到目前的經濟災難,我們有理由懷疑所謂“調整”更可能是一個更漫長的估值迴歸過程和“熊市”的開始。

3.“死亡交叉”

最後,從純粹的技術角度來看,我們還沒有確認進入“傳統”概念上的熊市。區分“熊市”和“調整”的關鍵標誌之一就是大家常説的“死亡交叉(死叉)”,即短期移動平均線向下穿過下降的長期移動平均線,這個時候支撐線被向下突破,表示股價將繼續下落,行情看跌。

如圖所示,在科技泡沫破碎的2001年和全球金融危機的2008年,市場均出現了“死叉”引領的“熊市”開始。儘管3月份出現了月度“調整”,但4月份和5月份的反彈阻止了“死叉”的觸發。

如果沒有出現“死叉”,從歷史上看幾乎沒有證據證明3月份的暴跌是熊市的開始。然而,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我們正處於長期估值迴歸過程的初始階段,那麼“死叉”將在未來幾個月發生。

4.熊市始於“調整”

儘管上面列舉了許多關於“調整”與“熊市”對立的觀點,但有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會模糊以上兩者的界限。因為,熊市往往始於“調整”。

回顧歷史,幾乎每一次熊市都伴隨着一次初始的下跌,接着是反射性的反彈,然後是徹底逆轉市場的長期性下跌。在反彈結束之前,投資者永遠不知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位置。

5.不要和美聯儲作對

儘管美聯儲的海量流動性投入,確實幫助美股完成了4月份以來的強勁反彈,但考慮到疫情對於全球經濟的持續性破壞,很難承認3月份的暴跌只是“調整”。

況且,根據新浪美股《疫情之後的“更大危機”:誰將為美國赤字“買單”?》,作為“不要和美聯儲作對”這句話的根本所在,美聯儲的資產購買量已經從3月的750億美元/日下降至50億美元/日。可見,美聯儲“託市”力度也在逐步縮水。

隨着美聯儲工具箱內的可選擇範圍越來越小,堅決摒棄的“負利率”的鮑威爾除非會打開美聯儲購買股票ETF的先河,進一步支撐股價。但沒有企業盈利和經濟發展支撐的股價仍舊只是泡沫。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遵循“策略性看漲、結構性看跌”的態度。

6.危機預兆

本質上講,股市估值最終都要回到經濟基本面,市場情緒、流動性只能左右一時的股價。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當前市場的風險要遠遠大於回報。以下列出幾點。

市場方面:期權市場的投機倉位、散户投資者非常樂觀、期權看跌/漲比率大幅上升、在其他市場上缺乏對衝、投資者購買情緒已經達到極限、美股遠期市盈率居高位。

宏觀方面:對企業盈利復甦的預期仍然過於樂觀、失業率可能會比大多數人預期的持續時間更長、消費者信心可能不會像預期的那樣迅速反彈、不斷增加的的債務違約和公司破產將成為問題、今年夏天晚些時候COVID-19捲土重來將使復甦預期受挫、美聯儲的流動性可能比市場預期的要有限得多等。

觀點總結

目前最合乎邏輯的觀點是,我們確實正處於一場猛烈的反彈之中,但這種反彈似乎正在失去動力這將是典型的反射性“熊市反彈”。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市場將不得不面對經濟和基本現實。

下一輪下跌可能會讓大多數投資者感到意外。

投資不是“抄到底”的競爭,而是當回報大於風險時,讓資本發揮作用。熊市有一種“吸引”投資者重返市場途徑,這就是為什麼“熊市”永遠不會在樂觀中結束,而是在絕望中結束。(新浪美股 林克)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