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5Y港股業績,在年初至今的多重擾動下市場預期雖顯著下修,但或也充分計價各種外部風險因素,尤其區間內科技、醫藥、原材料、金融與消費板塊中甚至有細分行業業績預期上修,呈現貿易摩擦大背景下行業或企業特有的業績韌性和增長預期,值得關注。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信証券發佈研報稱,港股24Y營收同比增3.4%,盈利同比增8.5%,增速均較23Y上行,凈利潤率與ROE也同比上行;雖然業績略微不及預期,但整體情況較23Y已有明顯好轉。25Q1,披露季報的個股盈利同比增速上行,延續24Y穩健向好趨勢,港股基本面回暖的態勢基本確立。
行業來看,科技與金融24Y業績表現靚眼,醫藥與消費內部業績分化,當中生物科技與互聯網企業業績喜人;電訊業績則相對穩健,順週期行業業績雖好轉但不及預期。此行業業績趨勢延續至25Q1,成長板塊的增長持續,而順週期板塊的業績繼續快速修復,但地產與部分消費相關企業的業績仍未見起色。
展望25Y港股業績,在年初至今的多重擾動下市場預期雖顯著下修,但或也充分計價各種外部風險因素,尤其區間內科技、醫藥、原材料、金融與消費板塊中甚至有細分行業業績預期上修,呈現貿易摩擦大背景下行業或企業特有的業績韌性和增長預期,值得關注。
中信証券主要觀點如下:
港股業績增長回穩向好,經營效率繼續上升。
截至2025年6月5日,按恒生綜指具可比數據的成分股(下稱港股)統計,24Y營收同比增3.4%,盈利同比增8.5%,增速均較23Y上行,凈利潤率與ROE也同比上行;相較預期(彭博一致預期,下同),港股整體24Y業績略微不及預期,但相較23Y大幅不及預期的結果已明顯好轉,港股基本面回穩向好的態勢確立。從市值結構看,24Y港股大中市值個股業績表現更好,推動港股24Y業績增長,小市值個股則拖累港股整體表現。25Q1港股則有140只個股披露季報,營收同比增1.8%,盈利同比增10.4%,業績表現延續24Y年報的穩健向好趨勢。
科技龍頭與金融業績表現靚眼,順週期行業業績好轉但不及預期。
港股24Y僅地產建築與能源行業營收同比負增長,且12個一級行業中有6個營收增速超過23Y;盈利來看,除了地產建築、能源與綜合外的行業24Y盈利增速皆爲正數,且7個一級行業盈利增速較23Y好轉或加速。結合業績增速變化情況,以及與市場預期的偏差,港股24Y資訊科技與金融行業的業績表現靚眼,消費、電訊與醫療保健行業增長符合預期,順週期板塊業績的好轉不及預期,而公用事業和地產建築的業績則超預期的轉差。
週期板塊業績觸底,但大多數行業業績較預期差。油氣行業24Y業績增速相較上年同期略有好轉,但業績不及預期的程度與佔比都較高。其他資源類行業,除原材料的營收增速較23Y下滑,其餘行業24Y營收和盈利增速皆較23Y好轉或加速,尤其金屬價格支撐下相關企業業績快速增長,但大部分企業的業績仍不及預期。工業相關行業則表現分化,交通受海運與物流行業的支撐業績超預期上行,其他行業則不及預期甚至業績承壓。進入25Q1,金屬與交通行業業績上行延續,而機械企業的業績好轉趨勢增強,週期行業觸底回升趨勢顯著。
防禦板塊壓力顯著,電訊行業業績穩健上行。24Y電訊行業業績穩健增長,業績符合預期;農業產品(豬企)業績表現最爲靚眼。而食物飲品與消費零售在經濟壓力下業績不及預期的收縮;公用事業也因火電與新能源發電的壓力和電價不及預期等因素導致整體業績不及預期。板塊業績趨勢延續至25Q1,電信服務25Q1業績增速同比上行,而其餘板塊的業績壓力仍存。
大金融板塊表現分化,保險與券商企業業績表現靚眼,地產行業表現最差。受益於2024年度權益和固收市場的雙重利好,保險企業資產端盈利上揚,券商資管的業績也受益於股市的表現;銀行的業績則相對穩健,而地產業績超預期的大幅收縮。整體業績趨勢延續至25Q1,保險與券商的業績繼續同比上行,銀行穩健,而地產繼續拖累板塊業績。
成長板塊雖然整體看是24Y港股業績增長的重要來源,但各行業內部分化顯著。科技行業24Y的業績主要由消費電子與互聯網的龍頭企業支撐,其餘行業個股業績低於預期的比例較高,整體業績明顯分化。醫藥行業當中醫療服務企業整體業績增長基本停滯,且業績大幅不及預期,是拖累板塊的主因;而醫療器械、互聯網醫療、生物科技與製藥等行業盈利超預期,表現靚眼。成長板塊中消費相關的二級行業在基數效應褪去下24Y業績增速放緩,但與預期相比表現穩健,當中紡服、媒體娛樂與專業零售業績表現最爲靚眼,家電在國補與出海的支撐下業績也實現快速增長;而社會服務業績不及預期,反映居民消費的復甦仍存陰影。25Q1,在24Y業績表現靚眼的行業延續增長勢頭,包含消費電子、互聯網、生物科技製藥與家電等細分行業,但紡服與航空業績則轉爲承壓。
多重擾動下港股業績預期下行,科技、醫藥與新消費主線向好。
截至5月30日,港股25Y營收與盈利增速預期分別爲4.4%/4.6%,前者較24Y上行,暗示市場對今年中國經濟的相對看好;後者有所放緩,疫後復甦與降本增效預計將告一段落,但也基本匹配營收增長的預期。行業來看,地產建築、可選消費、資訊科技等行業目前有最高的盈利增速預期,而醫療保健在排除特定個股影響後業績增速預期也位居行業前列。雖然1月底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導致港股泛行業的25Y業績預期下修,但至今也或充分計價;而資訊科技當中的消費電子與遊戲板塊和互聯網龍頭企業、醫療保健中的生物科技(創新藥)和製藥與CXO、原材料中的金屬(黃金與特種金屬)與化工、金融當中的券商資管,以及消費當中的新能源車與商貿零售(新消費)和美妝護膚,這些細分行業的全年盈利預測都出現上調,電信服務與銀行的業績預期也相對穩健,呈現在貿易摩擦背景下行業或企業特有的業績韌性和增長預期。
風險因素:
1)中美科技、貿易、金融領域摩擦加劇;2)我國政策力度、實施效果及經濟復甦不及預期;3)海內外宏觀流動性超預期收緊;4)俄烏、中東地區衝突進一步升級;5)我國房地產銷售量價回穩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