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能源行業觀察
國產電動汽車的「三電」突飛猛進,端到端智駕百花齊放,一些人開始看不起特斯拉。
不過,剛剛結束的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博世智駕中國區總裁吳永橋指出,特斯拉智駕斷代式領先國內所有智駕方案1-2年。而早在去年,雷軍就表示,特斯拉的能耗全球第一,小米汽車要追上可能得三五年。
他們的表態自然引發了行業熱議。這是示弱的謙虛,還是洞若觀火的清醒?事實上,特斯拉還是電動汽車的標杆,即便它目前在中國市場面臨着更大的挑戰。
作爲普通消費者,我們更關心的是:這個差距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在日常用車時又會帶來什麼不同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國產電動汽車是否真正在縮小這個差距?
1. 特斯拉的技術護城河
毋庸置疑,特斯拉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且遠超其他競爭對手。特斯拉何以在全球電動車市場漸成摧枯拉朽之勢?一言以蔽之,一個是技術,一個是品牌。
特斯拉最爲外界稱道的技術就是「三電」。正如雷軍所說,特斯拉的「度電里程」指標(即每消耗1度電能行駛的距離)在業內長期制霸。濟南的Model Y車主李東(化名)拿家裏的空調用電做了個對比,他的Model Y每度電能跑大約6公里,他每週上下班通勤所消耗的電量大約18度,而家裏空調在夏季每週還得20多度電。
究其原因,特斯拉的「物理課代表思維」在電機電控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像解物理題一樣拆解電動車本質。
電機就像電動車的「心臟」,特斯拉用永磁同步電機玩出了新花樣,工程師把磁鐵排列重新設計,讓磁場像精密編織的網,轉子轉動時磁阻減少30%,這相當於給電機塗了層超滑潤滑油。更絕的是,其自主設計的水冷系統讓電機持續高功率輸出也不過熱,就像運動員穿着散熱背心長跑。
電控系統則是電動車的「神經中樞」,特斯拉的IGBT芯片如同閃電指揮官。傳統電控像紅綠燈固定的交通管制,特斯拉則部署了「AI交警」:每秒鐘3000次動態調整電流,精準控制每個電子流向。
圖/IGBT工作示意圖
這種「摳門式創新」源自馬斯克推崇的第一性原理:回歸物理本質,每個環節都死磕能量轉換效率。最終的結果就是,特斯拉用60度電跑出了某些國產電動汽車80度電,乃至100度電的里程。
更爲扎心的是,特斯拉幾乎是用「明牌」贏了國產電動汽車,因爲特斯拉早已公開核心供應商名單,甚至部分技術代碼開源,它的真正強大體現在自研的軟實力裏。比如,特斯拉的電池控制系統能將電池組溫差控制正負2℃以內,而國產能做到正負5℃,這直接導致兩者的電池充放電效率相差10%以上。
當然,國產電動汽車和特斯拉在「三電」上差距僅是其一,算法、軟體定義硬件的OTA升級,甚至是成本控制等,特斯拉也是斷代式領先。
雷軍更是直言:「小米需要時間去打磨產品、完善技術,同時也需要尊重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不盲目冒進,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市場保持穩健前行。」
2. 供應鏈策略與用戶心智爭奪
而特斯拉的銷量神話,本質是一場成本與效率的戰爭。其市場統治力,與其供應鏈管理能力密不可分。通過垂直整合與技術降本,特斯拉將單車成本壓縮到了極致。
例如它的一體化壓鑄技術,Model 3車身部件從171個減少至2個,單車成本降低40%。業績顯示,2024年特斯拉單車利潤仍達7000美元,而小米SU7 Ultra即使定價52.99萬元,其核心三電系統成本佔比高達58%,毛利率不足10%。
試問,這樣的差距,雷軍怎能小覷?更深層的差距在於生態話語權。特斯拉通過自研芯片、操作系統和充電協議,構建了封閉的技術體系。而國產車多依賴高通芯片、安卓車機系統,核心部件受制於人。
在用戶心智爭奪戰中,特斯拉通過「透明化」策略建立了技術公信力。其每季度發佈的《車輛安全報告》詳細披露碰撞測試數據,甚至公開承認完全自動駕駛系統在特定場景下的缺陷。這種坦誠反而增強了用戶信任。
「買車像網購一樣透明!」特斯拉的用戶在App上完成選配、付款,一小時提車,價格全國統一,沒有4S店套路。相比之下,國產車銷售常被詬病套路滿滿,「堆料營銷」常陷入信任危機很難破圈,消費者的真實體驗感與最初對國產品牌的喜愛感撕開了現實的裂縫。據J.D. Power中國新能源汽車體驗研究顯示,62%的消費者認爲國產車存在續航虛標問題,導致用戶口碑崩塌。
在品牌層面,特斯拉通過「科技標杆」與「身份符號」的雙重定位,成功塑造了高端形象。極簡的設計、鷹翼門投影激光標記,甚至轉向提示音加密的《月光奏鳴曲》,都在營造「科技精英」人設。從馬斯克的個人影響力到「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轉變」的使命,特斯拉將產品與價值觀深度綁定,吸引了大量忠實用戶。
圖/特斯拉Model X鷹翼門+燈光秀
這種忠誠度,放眼林林總總的國產車品牌,還沒人能出其右。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的「社區文化」通過車主俱樂部、充電網絡和OTA升級服務,構建了強粘性用戶生態。車主可通過Tesla App參與軟體內測,直接反饋意見,影響產品迭代。反觀國產車企,用戶運營多停留在售後層面,尚缺乏深度互動。
3. 國產車到底差啥:時間窗口與行業生態
20年的先發優勢,使特斯拉在技術、品牌和生態上形成了巨大的壁壘。以智能駕駛爲例,特斯拉的「數據閉環」已形成「滾雪球效應」。其全球車隊每日產生的數十億公里真實路況數據,遠超國內車企實驗室模擬數據的總和。
行業生態層面,特斯拉已構建起「車+超充+儲能+AI」的完整閉環。其Megapack儲能系統與Powerwall家庭電池形成能源網絡,而Dojo超級計算機則爲自動駕駛提供算力支持。反觀國產車企,多數仍聚焦單一產品競爭。例如比亞迪雖佈局了刀片電池和e平台,但充電網絡建設滯後;蔚來雖有換電站,但盈利模式尚未清晰。
然而,國產車並非全無優勢。特斯拉的「短板」正是突圍契機:其內飾做工粗糙、剎車腳感硬等問題常遭用戶吐槽。據特斯拉中國車主論壇統計,30%的車主對內飾材質不滿,而國產車如小鵬G9、理想L9則以豪華內飾和舒適性贏得口碑。此外,國產車更懂本土需求,如五菱宏光MINI EV精準切入下沉市場,而特斯拉的入門車型Model 3仍顯「高冷」。
歷史經驗表明,中國製造業的韌性與市場容量,足以支撐後發者實現超越。雷軍的「3-5年落後論」並非示弱,而是清醒認知:國產車與特斯拉的差距,本質是技術積累、供應鏈掌控和生態構建的綜合差距。它的技術、品牌與生態優勢的確需要我們用時間來瓦解。
關鍵在於:技術上不盲目堆料,而是深耕底層創新;品牌上不追逐「高端化」,而是建立用戶信任;生態上不單打獨鬥,而是協同產業鏈共進。短期靠性價比搶市場,長期靠創新定義規則——這才是國產車與特斯拉「掰手腕」的真正底氣。
回歸消費者的角度,國產車與特斯拉的競爭沒有輸家。當特斯拉開始學習國產車加長座椅、增配冰箱,當國產車死磕能效追趕續航,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
或許正如一位同時擁有Model 3和理想L8的車主在社交平台所言:開特斯拉像用iPhone,精緻但拘謹;開國產車像用安卓,自由且實惠。關鍵看你要什麼,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評論(7)
請選擇舉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