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拆解中信银行2024财报:对公扛旗,零售拖后腿

拆解中信銀行2024業績:對公扛旗,零售拖後腿

一點財經 ·  03/28 08:45

3月26日,中信銀行交出了一份「矛盾」的2024成績單:營收和凈利潤實現雙增,三大業務板塊(對公、零售、金融市場)中的對公業務實現了微增,但是零售業務利潤卻暴跌42%。

要知道,「得零售者得天下」已經成爲銀行業鐵律。中信銀行的業績像極了總分好看,傳統科目也比較穩,但可惜在外界最期待的科目上跛了腳。

在今年國家推動消費的大趨勢下,銀行的零售業務迎來新的增量時代。中信銀行十年轉型未竟的零售困局,癥結究竟在哪兒?又該如何解決?

對公業務,依然是穩健的金字招牌

從總體的業績數字來看,中信銀行穩住了下滑態勢。

2023年,中信銀行的營收下滑了2.6%,市場一度產生擔憂。2024年,其營收同比增長3.76%達到2136.46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2.33%達685.76億元,稱得上是回暖了。另外,2024年中信銀行資產總額首次突破9.5萬億元,也是比較亮眼的數據。

在息差收窄、資產荒蔓延的行業壓力下,這份成績單暫時穩住了市場信心。

從業務上來看,對公業務是中信銀行傳統的金字招牌,去年貢獻了952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5.03%,佔總營收的 44.91%。公司貸款餘額達2.92萬億元,同比增長8.31%。中信對公業務依然能打,靠的是幾件法寶。

首先是集團軍作戰。

背靠中信集團這棵擁有證券、信託、保險等全牌照的「大樹」,中信銀行能玩出「貸款+投資+跨境服務」的組合拳。「集團軍作戰」模式,讓中信銀行在獲取大客戶時更佔優勢。去年9月,中信銀行就聯動集團資源,給某央企汽車集團搞了個南非蘭特跨境貸款,直接打通海外資金鍊。

其次就是行業押注。

當前銀行業對公業務已進入「存量博弈+政策驅動」的階段,政策導向的綠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領域成爲新戰。去年,中信銀行對公貸款餘額重點投向綠色金融、科技金融及製造業領域,而且遠超行業均值,形成「壓艙石」效應。比如,其綠色信貸餘額突破5791億元,增速達26.17%,相當於再造了一箇中型城商行的體量。

不過,當下銀行對公業務經歷着「擠壓測試」,中信銀行也在面臨壓力。

大家都知道,銀行靠的是存款和貸款之間的淨息差賺錢。然而,這些年銀行業的淨息差空間在持續收窄,去年已降至1.53%的歷史最低水平,對公業務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中信銀行的淨息差也從2020年的2.26%下滑至2024年的1.77%,雖然變動優於同行,但利潤空間仍然在承壓。

中信銀行擬任行長蘆葦也承認,“2025年,預計銀行負債端降成本難以完全對沖資產收益下降的影響”,翻譯過來就是:「錢越來越難賺了。」

對公業務讓中信銀行扛住了行業逆流的衝擊,但若要駛向更廣闊的深海,還是要開闢「第二曲線」。只是目前來看,這條路走的並不順利。

十年零售轉型,爲何仍未擠入「第一梯隊」?

翻閱中信銀行的整份業績,最刺眼的是零售業務數據。它就像體檢報告裏的異常指標,提醒你髮際線可以後移,但業務線不能倒退。

先說銀行業興起的「零售熱風」,早在2022年,58家上市銀行的零售業務營收佔比高達45.61%,佈局零售早就是大勢所趨。

這是因爲零售業務擁有多種優勢。比如,零售業務相對來說風險低,收益較高,就像能穩定能下金蛋的雞。而且它還能吸引低成本存款和中長期資金,幫助銀行優化負債結構和平衡資產負債表。最關鍵的是,零售業務的客戶黏性非常高,能夠提升資產質量和收益能力。

資本市場對零售銀行也尤爲偏愛,會給出一定的估值溢價。再說今年,國家推動個人消費貸款,直接擴大了消費金融的覆蓋面,相當於爲銀行拓展零售業務打開了一扇大門。

2014年,中信銀行開啓「零售轉型」,然而效果並不好。業績顯示,2024年其零售銀行業務營收818.21億元,同比下降2.08%,營收佔比爲40%,距離2021年提出的「50%」的目標還有不小差距。

更讓外界擔憂的是,中信銀行的零售業務稅前利潤大幅下滑42.08%。拉長時間線來看,該業務稅前利潤從2021年的227億元,持續降到2024年的92.3億元,貢獻佔比從34.7%滑落至11.4%。

對於下滑態勢,中信銀行的解釋是信用卡收縮、消費貸不良率飆升惹的禍。的確,前幾年爲了擴大零售規模,中信銀行信用卡、消費貸的審批寬鬆得像小區門禁。結果2021年以來,中信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從1.83%,一路攀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2.57%,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但其實,這並不是本質的病根。《一點財經》認爲,錯失窗口期和戰略定力不足,是中信銀行在零售業務上內在問題。

新世紀的首個十年,很多銀行看到中國騰飛後私人財富產生的變化,紛紛發力零售業務。招商銀行最早提出向零售轉型,在2004年就將零售作爲發展重點,如今成爲公認的「零售之王」。2016年開始發力零售業務的平安銀行,如今則被冠以「零售新王」。

中信銀行一直到2014年才提出零售轉型,比招商銀行整整晚了十年。要知道,零售業務講究的是「客戶養成遊戲」,時間就是拉開差距的關鍵。中信銀行開始發力的時候,招商銀行已經深耕了十年,客戶黏性堪比502膠水,整個市場早從藍海捲成紅海了,中信銀行想挖掘增量難度變得更大。

更爲關鍵的是,本來入場零售業務的時間就晚,中信銀行還走出搖擺不定的迷惑路徑。

2014年中信銀行喊出轉型零售後,2021年搞「新三年規劃」提出以财富管理爲支點,「板塊融合、公私聯動、集團協同」爲槓桿,實現零售業務的「撐杆跳」,但碰到疫情衝擊和消費疲軟又調頭衝進風險更低的房貸。2022年,中信銀行又提出新零售,從「組織架構、客戶經營和全行聯動」三個方面推動零售業務,但從如今的成果來看效果依然不佳。

十年間,中信銀行經歷了「董事長負責制」與「行長負責制」的反覆切換。要知道,治理結構的不穩定會導致戰略執行斷層和內部決策效率降低,最終效果像拼多多砍價——永遠差最後一刀。

總之,錯失窗口期和戰略搖擺不定,導致中信銀行零售客戶的分層經營體系不夠精細和深入,沒能形成差異化優勢,引發瞭如今的信用卡收縮、不良率上升等問題。

目前來看,中信銀行並沒有如2021年提出的目標一樣,在3年後「站穩零售第一梯隊」。不管是AUM(零售資產管理規模)還是營收規模,中信銀行跟頭部的招商銀行都有不小差距,而且也排在興業銀行之後。

說白了,中信銀行在零售戰略上的定力不足。要知道,零售業務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中信銀行這十年不停換跑鞋,卻忘了練心肺功能。

零售業務的破局之道

面對遲遲未打開局面的零售業務,中信銀行應該如何破局?《一點財經》認爲至少從三個方面進行。

首先,提升C端的用戶思維。

銀行業,有時候也可以說是服務業。中國的零售銀行市場已經度過野蠻生長的時代,銀行應該把經營思維從「以產品爲中心」轉爲「以客戶爲中心」。說白了,就是要把「客戶旅程體驗」當命根子。用戶場景多一些、響應速度快一些,這些細節才是黏住客戶的強力膠。

中信銀行將零售客戶分成大衆基礎客戶、富裕客戶、貴賓客戶和私行客戶,但差異化的服務還可以再上一個臺階。比如,平安銀行就將零售客戶按人生階段(如學生、職場新人、退休人群)、財富等級(大衆、富裕、私行)、職業屬性(企業家、自由職業者等)劃分爲112個精細化宮格 。針對「35-45歲企業家+高淨值人群」宮格,提供家族信託等綜合金融服務,而對「Z世代+學生群體」則推出電競主題網點等年輕化服務。同樣的,中信銀行可以把客戶體驗做的更精細。

其次,科技不是裝飾品,是氧氣瓶。

中信銀行信用卡不良率的一路攀升,暴露的不僅是風控水平滯後的癥結,還有用戶體驗下滑的隱憂。雖說中信銀行提到,分行必須設置零售風險主管,對零售進行全流程風險管控,但是在技術面前人性依然存在不確定性,更爲有效的還是要通過技術提升風控能力。

去年招商銀行信用卡貸款不良率控制在1.78%,與上年末持平,遠低於中信銀行2.57%的水平。這離不開科技的助力,比如招商銀行的全景智額管理系統,能夠實時跟蹤客戶經濟能力變化。當檢測到用戶連續3個月社保斷繳時,系統自動觸發額度凍結機制。

另外,就是從單兵作戰到集團軍突圍。

對公和零售業務聯手打配合,可以對零售業務產生全方位的助力,比如,可以獲取創始人、高管等高淨值客群,還可以通過代發工資等業務滲透C端個人用戶。對公業務的現金流,也能支撐信用卡業務的精準營銷和風險控制。

中信銀行可以發揮集團協同的優勢,篩選製造業、科技企業員工,批量定製「工資代發+專屬理財+低息消費貸」套餐。興業銀行就採用了此模式,2024年前三季度通過「公私聯動」新拓展零售代發工資客戶190.19萬戶,同比增長11.85%。

中信銀行零售困局的本質,是短期規模衝動與長期能力建設的失衡。

當行業從規模競賽轉向精細運營,對中信銀行來說現在要補的不僅是業績缺口,還有經營思維的轉變。在金融江湖,掉隊的人想要超車,光踩油門不夠,還得會漂移。

結語

查理芒格說:「變化總在發生,你不去迎接進步的變化,就會等到退步的變化。」

中信銀行要迎接進步變化的關鍵,在於接受零售業務「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的客觀規律,將資源投向客戶體驗、科技底座與協同機制等長效領域。

在此過程中要記住,轉型不是換口號,而是換基因,同時也需要長久的戰略定力。相信在時間的作用下,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歡迎在留言區評論。我們會在每週留言點贊前三名(統計週期爲7天)的評論中選出1位網友,送出德魯克管理書籍套裝一套。

原創文章轉載、進群,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值班編輯」

▽「點贊」是喜歡,

「在看分享」是真愛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評論 評論 · 瀏覽 227

熱點推薦

搶先評論

聲明

本頁的譯文內容由軟件翻譯。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翻譯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