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邦科技(002157.SZ)發佈擬簽署租賃框架協議暨關聯交易公告,擬將公司及子公司部分閒置飼料廠、豬場租賃給公司控股股東關聯方雙胞胎農牧及其子公司運營。雖然此舉可降低運營成本並帶來一定租金收益,卻引發市場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的質疑。
證券之星注意到,2023年底完成破產重整的正邦科技產能相較巔峯期已嚴重萎縮。受產能利用率較低及成本高企等拖累,近幾年公司業績顯著承壓。
在行業步入微利時代的背景下,正邦科技如不能有效提升運營效率、突破成本瓶頸,恐陷入更加被動的經營困局。
高成本重壓下業績承壓
據正邦科技公告披露,本次出租的資產爲公司及子公司處於閒置狀態的已建成或在建的豬場、飼料廠及閒置土地。租賃租期爲8年,預計2025年全年租金收入不超過2.2億元。
對於出租資產原因,正邦科技表示,一方面可獲得租金收入衝抵折舊及利息等,降低閒置折舊攤銷對全成本的影響,助力上市公司利潤修復。另一方面有利於公司加快資產盤活,降低閒置資產比例。
作爲昔日江西養豬業老大的正邦科技於2007上市,2022年因資金鍊斷裂破產重整,2023年底完成重整,雙胞胎集團成爲公司控股股東。
證券之星注意到,在正邦科技出租資產背後,受養殖成本高企拖累,公司已經連續多年嚴重虧損,而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就是產能閒置。
受早前債務危機拖累,正邦科技2024年產能利用率尚不足50%。由於豬舍等閒置資產的折舊及攤銷等費用計入總成本,這導致其單位生豬養殖成本顯著高於同行。重整後正邦科技養殖成本雖大幅下降,但2024年依然高達15元/公斤,遠高於牧原股份等豬企不到14元/公斤的養殖成本。
由於核心業務養殖業務近幾年業績持續承壓,正邦科技公司整體業績也較爲低迷。
2021-2023年,正邦科技扣非凈利潤分別虧損180.7億元、115.4億元、48.83億元。根據2024年業績預告,2024年歸母凈利潤預計爲2億元-2.6億元,但扣非凈利潤依然虧損高達3.2億元-3.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豬價在2024年8月到達週期高點後開始回落,行業進入微利時代,豬企通過精細化運營降低成本成爲必然選擇,但正邦科技成本壓力依然沉重。
同行產能擴張放緩下逆勢加碼
證券之星注意到,在正邦科技養殖成本高企背後,其產能復甦進度慢是主要原因。但隨着市場形勢發生變化,其產能擴張陷入進退兩難境地。
資料顯示,正邦科技2021年生豬銷量高達1492.67萬頭,出欄量一度位居全國第二,此後其產能急劇下滑,2023年降至僅爲547.85萬頭,縮水63.3%。
根據重整計劃,雙胞胎集團將重整後加快上市公司「引種復產工作,提升產能利用率」列入重點工作計劃。稱重整後三年內,要讓其實現年生豬上市規模達到1200萬頭的能力。
2024年,正邦科技生豬銷售規模僅爲414.66萬頭,預計2025年可提升至700萬頭。重整後的第三年也就是2026年,正邦科技將衝刺1200萬頭生豬產能。
然而正邦科技這一激進產能擴張計劃,很可能成爲一場風險頗大的豪賭。
證券之星注意到,當前業內普遍認爲,隨着養殖業產能恢復及規模化普及,生豬行業將長期處於微利狀態。「當前,生豬養殖行業已從數量增長階段進入質量提升階段。」牧原股份董秘秦軍在2024年5月受訪時表示。
在此背景下,頭部豬企已紛紛停下了產能擴張的腳步。自去年以來,多家上市豬企已宣佈停止新增或終止養豬項目,如東瑞股份終止5.5億元樓房養豬項目,牧原股份終止7個豬場建設項目,溫氏股份終止2個湖北養豬項目。
而事實上,早前正邦科技正是由於激進擴張遭遇週期下行導致損失慘重,進而走上破產重整道路。在行業收縮趨勢下,如果其依然推行激進擴張策略,不排除有重蹈覆轍的可能。(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劉浩浩)
評論(0)
請選擇舉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