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生物醫藥併購拉開帷幕。
在2025年1月14日於舊金山拉開帷幕的JP摩根醫療大會首日,生物醫藥行業的融資動態再次成爲焦點。
大會期間,多家跨國製藥巨頭相繼發佈了併購計劃或收購意向,AI 技術公司也與醫療機構和科研組織達成了深度合作。
一系列重量級交易與合作令整個行業再度掀起新一輪的熱情。
JPM大會首日:併購風頭正盛
本次大會目前最重磅的併購交易,來自 $強生 (JNJ.US)$ 神經科領域大舉投入,以146億美元收購了 $Intra-Cellular Therapies (ITCI.US)$ ,交易價格定在每股132美元。
這是近兩年以來生物科技行業最大的一筆交易,也是2024年以來首筆過百億美元併購的案例,這可能意味着醫療保健行業的併購活動在2024年下滑之後正在重新升溫。
Caplyta已獲批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並有望在更多神經系統疾病適應症上獲得突破。強生本身就是這一領域的「老玩家」,通過本次交易,無疑將進一步鞏固其在神經科藥物市場的地位。
$羅氏(ADR) (RHHBY.US)$在大會上同樣展示了其強大的「併購火力」。儘管每年可以調動約100億美元的資金,但正如羅氏首席製藥官Teresa Graham所言,公司並不打算盲目花錢,而是更青睞那些能與現有產品組合形成良好互補,或能在關鍵疾病領域帶來顛覆性突破的目標資產。
羅氏近期與$信達生物 (01801.HK)$建立抗體藥物偶聯(ADC)合作,斥資15億美元收購CAR-T合作伙伴Poseida Therapeutics,收購專注於Wnt信號通路的AntlerA Therapeutics,以及出資8.5億美元預付許可中國銳格醫藥的CDK抑制劑組合。
這些交易明顯強化了羅氏在全球,尤其是中國市場的臨牀研究與商業化佈局。正如Teresa Graham在大會上所說,羅氏在中國擁有強大基礎,並將繼續深耕這一高增長市場。
$禮來 (LLY.US)$也在舊金山放出重磅消息,以10億美元預付款「搶下」Scorpion Therapeutics的PI3Kα抑制劑項目,並承諾在後續的監管與銷售里程碑達成後追加15億美元。這一交易更是印證了禮來在腫瘤領域持續投入的決心。
緊隨其後,$渤健公司 (BIIB.US)$明確表示將在2025年繼續通過併購方式擴充自身實力。就在上週,渤健提出了對財務陷入困境的合作伙伴$Sage Therapeutics (SAGE.US)$進行收購的要約,令業界對其下一步是否會有更多動作充滿期待。
再次,$艾伯維公司 (ABBV.US)$與先聲再明就多發性骨髓瘤(MM)候選藥物SIM0500達成開發許可選擇協議。根據該協議條款,先聲再明將從艾伯維收取首付款,以及最高10.55億美金的選擇性權益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先聲再明將額外獲得基於該產品在大中華區以外地區淨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艾伯維有權就大中華地區淨銷售額收取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大型藥企財力充足,2025年可能會有更多併購出現
在JPM醫療大會上的這些交易,給2025年生物醫藥併購帶來了更多希望。
本週高盛發表了一篇報告,對2025年生物醫藥行業併購樂觀的指出,羅氏、強生、艾伯維、渤健、$默沙東 (MRK.US)$等跨國藥企在2025年前後普遍擁有健康而靈活的資產負債表來進行併購活動。
在過去數年間,這些企業憑藉核心產品專利期內的高額銷售收入以及精細化的成本控制,積累了相當規模的現金儲備。部分頭部企業還保持着良好的信用評級和低負債率,這爲它們在併購場上迅速出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高盛預計,2025年之前,大型藥企的自由現金流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用於收購和戰略投資的彈藥相當充足。
根據高盛的測算,在債務槓桿爲2.5倍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的情況下,這些公司潛在的融資能力約爲5000億美元。若槓桿水平提升至4倍EBITDA,其融資空間更可接近900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 $標普生物科技ETF-SPDR (XBI.US)$ (不包括大型公司)的總市值約爲4000億美元。
與此同時,隨着全球利率環境整體保持在相對穩定的區間,大型藥企更有意願利用「低成本資金」來完成關鍵的外部併購項目。
另一方面,在傳統藥物專利到期與新技術興起的雙重壓力下,通過收購擁有潛力資產或先進技術平台的企業,成爲巨頭們保持長期增長與競爭力的主要路徑。
高盛判斷,正是由於各大藥企財力充沛、投資者對生物醫藥創新的強烈興趣,以及行業對新興技術的渴求,未來兩三年內或將出現更多超過10億美元甚至更大規模的併購交易,引領新一輪行業洗牌。
英偉達也醫學領域成爲亮點,AI正在驅動醫藥創新
本次大會還呈現了另外一個清晰趨勢,科技賦能正在大幅推動生物醫藥研發與醫療模式的變革。
$英偉達 (NVDA.US)$ 在會上與 Mayo Clinic、 $艾昆緯 (IQV.US)$ 、 $Illumina (ILMN.US)$ 以及 Arc Institute 分別達成的合作,引起了廣泛關注。
Mayo Clinic 正利用Nvidia的DGX Blackwell AI系統和Monai醫療影像平台,對其存儲的逾2,000萬張數字切片以及1,000萬條關聯的患者記錄進行深度挖掘,以期加速病理基礎模型的開發並推動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革新。
IQVIA 擁有約64拍字節的專有數據,覆蓋逾10億條匿名患者記錄,在將這些海量數據與Nvidia的AI Foundry平台相結合後,能夠更快速地開發和部署AI模型,並將其交付給全球超過1萬家客戶,讓AI「代理」在更廣泛的醫療場景中開展工作。
Illumina 則藉助Nvidia的計算與AI工具,對多組學數據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與建模,將基因組、轉錄組、蛋白組、代謝組和微生物組的數據轉化爲更具臨牀應用價值的見解。與 Arc Institute 的合作聚焦於機器學習與生物學的交叉領域,旨在研發能夠跨DNA、RNA和蛋白等多種生物學層面遷移的通用模型,相關研究成果將開放在BioNeMo平台上,進一步加速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協同創新。
貝恩的最新報告指出,AI 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已經從最初的輔助診斷和圖像分析,快速滲透到藥物早期研發、臨牀試驗設計、患者分層和精準醫療等核心環節。
Nvidia與各家機構的合作,無疑是這一趨勢的縮影。更高效的算力和更智能的AI算法,正不斷縮短新藥物與新療法的研發週期,同時提升診斷準確度與治療效果。伴隨這一進程的加快,行業「天花板」也將隨之進一步拓展。
從高盛和貝恩的結論來看,未來整個生物醫藥行業的併購趨勢將呈現出更加活躍和多元的態勢。
一方面,大型藥企由於資產負債表的健康狀況,擁有充分的財力來尋求外部高價值資產,爲其管線或技術平台帶來新的增長點;
另一方面,AI、大數據、基因編輯、mRNA等新興技術的崛起吸引了大量資本湧入,擁有關鍵技術或擁有差異化優勢管線的中小型生物技術公司,更容易成爲大型藥企競相收購或戰略合作的目標。
此外,中國更有性價比的創新藥也將催生更多授權與併購交易產生。
從JPM大會首日所傳遞的信息來看,生物醫藥更大規模的併購的出現,也許只是時間問題。對於行業參與者來說,2025年只是一道風景線,真正的精彩或許才剛剛開始。
編輯/Somer
評論(0)
請選擇舉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