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重磅回顾!10张图表完美概述2024年的美国股市和经济

重磅回顧!10張圖表完美概述2024年的美國股市和經濟

FX168 ·  2024/12/30 22:30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過去12個月,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超過31%,標普500指數上漲超過25%,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漲幅較爲溫和,僅爲14%。

儘管最近幾周市場有所回調,投資者仍從過去一年的重大新聞中找到對未來樂觀的理由。2024年,聯儲局四年來首次減息,同時白宮政權更迭的消息也提振了股市。

企業盈利增長加速,市場反彈範圍擴大。儘管夏末短暫的增長擔憂曾讓投資者受驚,但美國經濟以穩健的表現結束了2024年。

以下是展示過去一年市場與經濟韌性的10張圖表,同時市場目光已轉向2025年。

牛市繼續咆哮

2024年是華爾街創紀錄的一年,標普500指數創下57次歷史新高,躋身歷史年度新高次數最多的前五名。

牛市已持續兩年,策略師將此次反彈歸因於強勁的企業盈利以及「七大科技股」(Magnificent Seven)的強勁表現。這些科技股包括芯片製造商英偉達(Nvidia,NVDA)、特斯拉(Tesla,TSLA)、谷歌母公司Alphabet(GOOGL, GOOG)、亞馬遜(Amazon,AMZN)、蘋果(Apple,AAPL)、微軟(Microsoft,MSFT)和Meta(META)。

big

(圖源:雅虎財經)

2024年,標普500指數中的其他493家公司也結束了盈利衰退,增長範圍超越了「七大科技股」。

根據FactSet的數據,2025年標普500指數的盈利預計同比增長15%,持續的盈利增長成爲許多看漲策略師關注的關鍵驅動因素。

Truist聯席首席投資官基思·勒納(Keith Lerner)在2025年市場展望中寫道:「種種證據表明,主要市場趨勢仍然向上,由2025年的盈利增長驅動。」

big

(圖源:雅虎財經)

儘管市場反彈範圍有所擴大,「七大科技股」仍然表現亮眼。英偉達上漲超過175%,谷歌、亞馬遜、特斯拉和Meta均上漲30%以上,跑贏了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和標普500指數。

然而,這也導致市場集中度提高。截至12月23日,標普500指數中市值最大的10只股票佔指數總市值的39.9%,爲至少過去30年來的最高比例。

big

(圖源:雅虎財經)

獨特的總統選舉

在股市創紀錄的一年中,2024年的總統選舉成爲另一個歷史性事件。

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現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宣佈退選僅三個月後,擊敗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贏得大選。這場選舉因暗殺未遂、刑事起訴等新聞而跌宕起伏。

選舉結束後,小型股迅速上漲。羅素2000指數在選舉後一天表現優於主要市場指數。但隨後小型股回吐了部分漲幅,截至年底仍上漲約11%,低於標普500指數同期漲幅的一半。

big

(圖源:雅虎財經)

小型股(包括地區銀行和小型本土企業)預計將受益於特朗普政府預期推出的減稅和放鬆監管政策。此外,特朗普多次暗示的關稅政策推動美元走強,這對更依賴本土經濟的小型股來說是利好。

然而,高關稅預計也將導致通脹粘性增加,並在長期內維持較高的利率。這一可能性已推動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升至約4.6%,爲七個月高點。

與此同時,能源和金融等板塊也在特朗普勝選後上漲,原因是市場預期併購活動將增多、收益率曲線將更陡峭、監管將減少。不過,與小型股類似,這些板塊的漲勢大多是短暫的。

比特幣是個例外。自今年年初以來,這種最大的加密貨幣已飆升超過 130%,並且仍然是選舉後反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big

(圖源:雅虎財經)

特朗普的勝利將比特幣價格推至歷史新高,政府被視爲對另類資產類別總體友好。

儘管本月初加密貨幣在突破 10 萬美元后失去了一些動力,但投資者和分析師對 2025 年仍大多持樂觀態度。

7 月,特朗普參加了在納什維爾舉行的比特幣會議,並承諾將引入更多支持性監管。他的承諾還包括任命一個加密總統顧問委員會,並解僱現任 SEC 主席 Gary Gensler,後者宣佈將於 1 月 20 日辭職。

複雜的經濟前景

2024年,美國經濟展現出顯著韌性。零售銷售在11月再次超出預期,GDP保持高於趨勢的強勁水平,失業率維持在4%左右,儘管通脹緩和的路徑並不平穩,但總體已趨於下降。

這一積極背景增強了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實現「軟着陸」的信心,即價格穩定且失業率保持較低水平。

但特朗普當選讓經濟前景變得更加複雜。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南希·範登豪滕(Nancy Vanden Houten)表示:「風險顯然偏向更高的通脹,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可能實施的關稅和移民政策。」

big

(圖源:雅虎財經)

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提出的政策,如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對企業減稅以及限制移民,被經濟學家視爲潛在的通脹因素。除了這些擔憂之外,通脹仍將持續高企,近期月度「核心」價格上漲數據高於預期(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成本),令通脹壓力持續加大。

11月份,央行密切關注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指數和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分別較上年同期上漲2.8%和3.3%。

根據聯儲局《經濟預測摘要》(SEP)中最新的經濟預測,央行領導人預計核心通脹率明年將達到 2.5%——高於 9 月份預測的 2.2%——然後在 2026 年降至 2.2%,2027 年降至 2.0%。

聯儲局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在 12 月 18 日舉行的聯儲局今年最後一次政策會議上表示:「我們對年底的通脹預測已經出現偏差。我可以告訴你,這可能是最大的單一因素——通脹再次低於預期。」

但控制通脹並非聯儲局明年的唯一目標。就業市場也是聯儲局雙重使命中的關鍵部分——保持就業市場強勁對股市和美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big

(圖源:雅虎財經)

失業率全年波動,但基本穩定在4%左右。

7 月份,失業率達到 2024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4.3%,並觸發了一項備受關注的衰退指標,即薩姆規則。通常,該規則表明,如果全國失業率的三個月平均值比前 12 個月的低點上升 0.5% 或更多,美國經濟就已陷入衰退。實際上,一旦失業率開始上升,就很少會逆轉。

但包括該規則的發明者克勞迪婭·薩姆在內的經濟學家很快指出,考慮到經濟中發揮作用的其他因素,該指標這次可能不會發出紅色警告信號。

由於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持謹慎態度, 7 月份就業報告弱於預期,市場一度出現拋售,但隨後市場反彈。失業率快速上升的勢頭有所減弱,勞動力市場似乎正在降溫,但降溫速度並沒有許多人擔心的那麼快。

雖然失業率的快速上升在 2024 年並沒有完全形成,但勞動力市場放緩的圖景已經清晰可見。經濟學家在定義勞動力市場的現狀時,已經開始使用「低僱傭、低解僱」這一短語。在很大程度上,它被視爲處於與「軟着陸」相一致的位置,即通脹最終降至聯儲局 2% 的目標,而經濟不會陷入衰退。

下圖顯示,2024 年全年的招聘率和離職率均有所下降,目前處於比 2020 年疫情爆發前的水平更低的水平。此類數據表明,勞動力市場在 2024 年如何降溫,並促使聯儲局不再尋求在其雙重使命方面進一步降溫。

鮑威爾 12 月 18 日表示:「勞動力市場的下行風險似乎確實有所減弱,但勞動力市場現在比疫情前更加寬鬆,而且顯然仍在進一步降溫。到目前爲止,降溫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我們認爲,不需要勞動力市場進一步降溫就能將通脹率降至 2%。」

big

(圖源:雅虎財經)

聯儲局寬鬆週期備受關注

聯儲局在今年最後一次會議上將利率下調25個點子至4.25%-4.5%區間,並暗示在2024年總共減息100個點子之後將放緩減息步伐。

聯儲局官員預計,到 2025 年,聯邦基金利率將降至 3.9%,高於聯儲局 9 月份預測的 3.4%。除了 9 月份大幅減息 50 個點子外,聯儲局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裏已以25 個點子爲增量減息,這表明聯儲局預計 2025 年將再減息兩次。9 月份,官員們曾預計明年將減息四次。

據彭博社數據,在聯儲局作出這一決定之前,市場預計明年還會再減息兩到三次。現在這一預期已經變爲減息一到兩次。

2026 年,官員們預計聯儲局將再減息兩次,使聯邦基金利率降至 3.4%。9 月份,官員們預計 2026 年利率將降至 2.9%。

最新的預測表明,聯儲局在今年早些時候啓動期待已久的寬鬆週期後將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

big

(圖源:雅虎財經)

隨着 2024 年即將結束,策略師們對上述圖表所講述的故事感到鼓舞。儘管聯儲局預計減息幅度低於最初的預期,但目前經濟仍處於穩固狀態,預計未來一年企業盈利將繼續增長。

在 17 位設定了 2025 年底標普 500 指數目標的策略師中,只有一位認爲該基準指數明年年底會走低。該指數的最高點爲 7,100 點,中值爲 6,600 點,較當前水平上漲約 11%。

富國銀行股票策略師克里斯托弗哈維 (Christopher Harvey)在詳細描述標準普爾 500 指數在 2025 年底達到 7,007 點的情況時寫道,考慮到對看漲市場情緒、高昂的股票估值和已經穩健的經濟增長的擔憂,他最初想「傾向於反向投資」。

不過,哈維寫道,「數據並不支持」標準普爾 500 指數在明年表現疲軟或出現負面走勢,除非出現意外衝擊,否則這與華爾街許多人對 2025 年的感受類似。

哈維寫道:「2025 年很可能是穩健至強勁的一年。」

big

(圖源:雅虎財經)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